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和旅游活动二、旅游活动(一)什么是旅游活动旅游者的活动,指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目的,离开自己常住地而外出的履行和在外逗留活动。(二)旅游活动的性质1.旅游的消费属性2.旅游的休闲属性3.旅游的社会属性“4S”(sun,sand,sea,seafood)“3N”(自然nature,怀旧nostalgia,回归nirvana)(三)旅游活动的特征*旅游的两个突出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还有旅行也逗留,非移民或就业性*旅游的特点:1大众普及性2季节变动性3地理集中性4异地流动性5.综合性第二节旅游学研究和旅游学科体系一、旅游学研究国外旅游研究评价:1.从单一的经济学研究发展到今天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2.重应用研究轻理论研究二、旅游学研究对象1.旅游学科基础理论、基本概念(旅游活动的起源、要素、形态、结构、特征和性质);2.旅游行为的产生、运动过程及旅游行为本质属性;3.旅游产业活动4.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科技诸方面的关系。*研究方法1综合考察法2统计资料分析法3旅游图表法4抽样调查法第二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第一节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发展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移活动及其性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活动主要是以迁徙为主。性质:被迫性和求生性二、人类最早旅行需要的产生1.考古发现证明,新石器时期的人不仅从事生产,而且也有了交换。2.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三、旅游活动的出现1.大约在公元前1480年,古埃及荷赛特女王访问旁特地区(非洲东海岸,约在今天的索马里),此行被视为世界第一次以和平观光为目的的旅游活动。2.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行为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理由1.旅游审美动机的产生。2.旅游活动的经常性和内涵的丰富性。3.“旅游”一词在南朝问世。综上所说,中国最早的旅行现象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旅游行为萌芽于旅行的发展进程中,真正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士人漫游、宗教旅游、贸易商务旅游等为代表。“享乐旅行”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所谓“享乐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四、古代旅游活动的发展(一)古代主要旅游活动1.商务旅游2.宗教旅游3.帝王巡游4.士人漫游5.娱乐观光6.考察旅游7.教育旅游(二)19世纪以前旅行发展的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2.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虽然有所发展,但在规模上居主导地位的始终是商务旅行,而且参与人数多,涉及地域广。3.就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特别是就消遣性旅行活动而言,其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古代时代特征:动机与物质功利,政治、宗教目的相联系;以欧洲人为代表的探险、考察旅行相对发达第三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一、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1.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并且使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地点从农村转移到了工业城市。2.除了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之外,产业革命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3.产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4.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使得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近代时代特征:1.旅游者人员构成的多层次;2.动机中消遣娱乐成分增多;3.旅游活动空间的拓展,跨国跨洲际旅游成为时尚;4.旅游业刚刚诞生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产生一系列关联带动效应。二、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1.世界上第一次团体火车旅游,并被认为是近代旅游业开端的标志。2.开创了旅行社业务的基本模式。3.世界上首例包价出国游。(PackageTour)4.库克推出当今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代金券。5.首创组织全球旅行的先例。*库克对旅游事业的贡献1.托马斯﹒库克公司的成立,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标致着一个新行业——旅行社的诞生;2.其流传下来的经营旅游代理业务的做法已成为旅行代理业务中的传统做法,即便在当今也还是旅行社业务的运行模式,如“包价旅游”;3.“方便顾客,一切为游客着想”的经营指导思想。•旅游业的出现及其发展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1)旅行社的出现。(2)导游书籍的出版。(3)运输业与旅游业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4)为旅游者服务的旅馆业和饮食业的出现。(5)金融界介入了国际旅游业。(6)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第四节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一、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1.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2.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5.战后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6.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二、现代旅游活动发展的特点1.普及性2.旅游发展持续性3.地域集中性4.旅游时间季节性第三章旅游活动的主体第一节旅游者的概念与界定旅游者(Tourist)在访问地停留1夜次以上的游客(并非必须在住宿设施中过夜)。国际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去访问,并在该国停留超过24小时的人。第二节实现旅游活动所需具备的主观条件一、旅游动机(一)旅游需要:促发旅游动机产生的精神需要,主要有以下两种。1)积极的探新求异的需要,或者说好奇心的需要。2)消极的逃避紧张现实的需要。(二)旅游动机:是旅游行动产生的心理原动力,是旅游行动的驱使力量,它由旅游需要催发,受社会观念和规范标准的影响,直接规定具体旅游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二、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旅游动机的种类复杂多样。可是,人们外出旅游极少是出于一种动机,往往是以一种动机为主,兼有其他动机。1.身体方面的动机2.文化方面的动机3.人际(社会交往)方面的动机4.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三、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一)个人对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1.性别、年龄和教育2.经济能力、余暇时间和职业3.心理因素(二)社会对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治安等因素,构成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背景,对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均具有强烈的限制和影响作用。第三节实现旅游活动所需具备的客观条件一、旅游行为产生的经济决定因素(一)支付能力1.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income)指个人或家庭的总收入扣除全部纳税后的部分。2.可自由支配收入,也叫可随意支配收入(discretionaryincome)指的是个人或家庭的总收入扣除全部纳税、社会保障性消费(人寿保险、退休金、失业补贴的预支等)以及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消费部分(衣、食、住、行)之后余下的部分。*支付能力决定:1.一个人能够成为旅游者;2.收入水平决定着家庭或个人外出旅游时的消费水平;3.收入水平还会影响到人们外出旅游消费的结构(二)闲暇时间(leisuretime)一个人的人生时间由以下几部分时间构成:1.法定的就业工作时间。2.必须的附加工作时间。3.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时间。4.必须的社会活动时间。5.闲暇时间。闲暇时间就是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及其他必需的时间之外,可以自由支配,从事消遣娱乐或自己乐于从事的其他任何事情的时间。二、旅游行为产生的其他影响因素(一)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二)旅游者的个人因素首先,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其次,一个人的家庭状况。三、其它客观因素(一)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条件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条件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政治环境以及社会治安等方面。(二)可进入性可进入性是旅游产品构成中的基本因素要素之一,它不仅是连接旅游产品各组成部分的中心线索,而且是旅游产品能够组合起来的前提性条件,具体表现为进入旅游目的地的难易程度和时效程度。(三)旅游者的身体状况及家庭的人口结构第四节旅游者的类型一、类型划分的标准和意义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二、按基本目的划分的旅游者类型1.消遣型旅游者2.事务型旅游者3.个人和家庭事务型旅游者按地理范围,组织形式,旅行距离,消费方式,旅行方式,活动内容,出游目的分三、不同类型旅游者的基本特点(一)消遣型旅游者的特点1、比例最大2、季节性强3、选择自由4、停留时间一般较长5、对价格较为敏感(二)差旅型旅游者的特点1、差旅型旅游者是以业务为主,兼顾观光娱乐活动的一种旅游行为。2、人数上相对较少,但是在出游次数上却较为频繁。3、出行没有季节性。4、服务质量要求高。5、选择的自由度小。(三)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的特点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是出于探亲访友、联系调动工作、疗养治病、购物和解决其他家庭及个人事务而外出旅行者。这类旅游者是以解决家庭及个人食物为主,消遣娱乐为辅。因而在需求方面既有不同于前两类旅游者的特点,又兼有前两类旅游者的某些特点。其他划分:1.按购买行为的特点:目标型、系列型、可控型2.按购买行为:理智型、冲动型、选价型3.按购买目的:观光型、娱乐消遣型、文化知识型、公务型、医疗保健型4.按消费水平:经济型、大众型、豪华型5.按组织形式:团体、散客第四章旅游活动的客体第一节旅游资源一、旅游资源的概念(一)旅游资源定义分析1.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2.旅游资源具有客观实在性。3.从长远来看,凡是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事务,无论其经过开发与否,都应属于旅游资源的范畴。(二)李天元的旅游资源定义*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三)马勇的相关定义*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称为旅游资源。——本课程推荐*西方国家的旅游研究中,tourismresources含义所指除了包括旅游对象物之外,还包括所有其他各种可为旅游业所使用的设施和条件,实际上指旅游业资源。二、旅游资源的分类(一)根据旅游资源表现内容的基本属性将旅游资源划分为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二)根据旅游资源的利用情况,将旅游资源划分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资源。(三)根据旅游资源的利用限度和生成价值分类将旅游资源分为再生性旅游资源、非再生性旅游资源等三、旅游资源的特点1.多样性2.吸引力的定向性3.垄断性(地域性)4.易损性5.可创新性6.季节性四、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1.本身固有的质量2.坐落地点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开发工作的必要性1.潜在的旅游资源需要经过有意识的人为开发,才能造就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环境,成为可供旅游者观赏并为旅游业利用的现实旅游资源。2.现实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已为旅游业长期利用的现实旅游资源同样也需要根据情况进行再生性开发。这种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或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二、旅游资源的调查内容:1.对旅游资源本身的调查。2.对旅游资源所处区域的环境、条件的调查。3.可能的客源分析和邻近地区的旅游资源对调查区客源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任务:清点资源,了解其开发和使用的现状三、旅游资源的评价(一)客观实际原则(二)全面系统的原则(三)动态发展的原则(四)效益估算原则(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不同的评价标准:1.采用美学的标准2.采用社会标准或历史标准3.以市场为标准四、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1.开发者的实力和资格。2.分析和预测市场需求。3.分析项目开发和经营的微观条件。4.分析当地宏观社会经济条件。五、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基本内容1.景点或风景区的开发建设。2.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3.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4.完善旅游服务。六、开发工作的原则(一)突出独特性的原则1.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2.尽量挖掘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以突出自己的优越性,即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佳”。3.努力反映当地的文化特点。(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1.经济贡献2.环境影响3.社会文化影响4.竞争影响5.可行性6.遵守地方政策和发展战略7.旅游影响8.开发和经营者的能力。(三)综合开发的原则(四)保护环境的原则•在旅游研究和旅游业实践中,开发通常是指人们为了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致力从事的开拓和建设等技术经济活动。第三节旅游资源的保护一、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保护是科学开发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