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抒情第三单元将爱憎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写作中的抒情。这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了,也就是说,不光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的句子是在抒情,一切蕴含着深刻情感的表达,都是在抒情!抒情诗、抒情散文常常直接抒情;而叙事性作品中,则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结合运用。在记叙文中融合抒情,对增强文章感染力,突出文章中心都有很大好处。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雪鲁迅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山花烂漫、生机盎然,景物中描写透出异常的热烈与深情。写雪,却由雨写起,正如起跑前的下蹲,令情感热烈得更有感染力。)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描绘另一画面——塑罗汉,稚气天真,字里行间透着欢愉!)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为雪罗汉的消融而惋惜。南方的雪,作者是怀着柔情描绘的——可谓滋润美艳之至。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笔锋一转,用粗犷的笔调对比描写北方的雪)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此处排比议论,也是最强烈的抒情)(孤独、倔强,斗争、不屈……都饱含作者磅礴的激情,那是抗争“寒冬”的宣言。)鲁迅的作品,自然意蕴深厚,全面评论显得有点自不量力。我们只选“抒情”这点来谈。作者即景抒情,见雪起兴,借助联想和想象,对南北的雪抒写了心中潜藏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很浓烈的,读者一读而可感。其突出特点如下:借景抒情,景物鲜明如画,蕴藏着真情。其中大量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处子的皮肤”、“如粉、如沙”、“雨的精魂”这样的比喻、“绝不粘连”、“撒”、“奋飞”、“死掉的雨”这样的拟人,都对抒发感情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点评:还有通篇对比手法的运用,调节了审美倦怠,令读者在鲜明的转换中体验真情。当然,这本身也是作者心中“本来”的样子。中间的塑罗汉段,叙事、描写兼用,透着欢愉,也有惋惜;而“朔方的雪花”则在排比议论中把情感推向了最高潮。作者抒情,也没有固定的模式。直接抒情也好,间接抒情也好;描写抒情也好,叙事、议论透露感情也好;借景抒情也好,托物抒情也好;对比结构也好,比喻、拟人修辞也好……总之,情到深处自然流淌,都是恰到好处的。要不,怎么是“大家”写雪呢?“感情真挚”,是文章的根本所系。一篇文章倘若没有感情力度,那不过是一块冰冷的文字大拼盘;倘若充斥着虚情假意,那就成了一场令人恶心的文字游戏。作文要抒写真情实感,这是需要永远恪守的法则。一、需澄清的几个观念。在进行具体的技法指导之前,先要准确了解抒情,以下几点需把握。1、抒情不是牵强附会的点缀,而是水到渠成,自然生发的内心情感。我们写作中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为了所谓的“情感升华和深化主题”在没情可抒的时候强行抒情,在不需要议论的时候大发议论。殊不知这正与文章之道背道而驰。请看朱自清先生《背影》结尾处的自然抒情: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哪有什么豪言壮语?简简单单的一句“唉”,思念之情自然就抒发了。)作文和做人一样,把该说的说完了,实在“憋不出”什么真情了,你也可以选择沉默或掉头离开,这样至少还守住了做人的原则,给人朴素自然的感觉。写作时如何判定是否该“抒发一下感情”呢?如果的确到了非抒情不可时,是不需要费神“踌躇”的,感情自然会出来。所以,你根本就无需做什么判断——“听从内心的吩咐”就好了。2、抒情不一定非有感叹号。也就是说,不一定非得是刚烈外露的感情才叫“抒发”。像《背影》的情感,有多外露呢?它是深沉。换一般人,可能感受非常浅,或者一会儿就过了。人的情感千差万别,有的烈,有的淡;有的显,有的晦;有迸发,就有积蓄做前奏。我们写作,特别要注意写情感迸发前的积蓄过程,而不是到达顶点的那一刻——因为到了顶点,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而且人的情绪如果总是写在脸上,那会是浅薄的情感;深沉的情感,都是埋在心底的,除了小孩子。这一条抒情的法则,对叙事类文章尤其适用。还是《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谁又能说,这“泪”是无情之物,“拭泪”是无情之举呢?一切都自然融合在叙事中。)杨绛的《老王》: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感情压得该有多深啊!从揣度到渐渐明白的过程,实际是将深深压抑的情感以看似平静的方式抒发出来的过程。)李森祥《台阶》: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回答,似一声深深的叹息,不是抒情是什么呢?)由此可见,抒情的方式,是多样的。它可以是直抒胸臆,同样也可以隐藏在叙事或议论当中——只要你鲜明地感觉到了这样的情感,就算是成功的抒情,不一定需要感叹号的。最后,请记住这句话:借景抒情是抒情,难道借事抒情、议论抒情就不是抒情了吗?3、未叙事,先直接抒情是叙事类文章大忌。除非你本领高强,真能驾驭,否则,作为一个中学生,真不要做这样的尝试。因为这样做,很容易给人假、大、空的“被骗”感觉,也很容易就会心生反感,导致很差的“第一印象”。4、抒情点到为止。即不要为拔高主题而勉强抒情。所谓勉强抒情,是指感情还没有流露出来或感情达不到某种程度,却为了什么主题深刻而人为地拔高主题或作口号式的呼喊。这样只能弄巧成拙。请看下面的“经典”片断。晚上九点多钟了,暑热还没有退。教室里却传来一阵阵敲打桌子的声音。大热天,天又这么晚了,谁还在教室里呢?我怀着好奇心走进去,只见灯光下,班长阿伦脸上流着汗,正叮叮当当地修理着那张破桌子。啊!我的心在激烈地跳荡,热泪也涌出来了!多么好的班长,你那么爱护公物,关心集体。你为教育损坏公物的同学,以身作则,埋头苦干,你的心灵是最美的!你是我们班里的活雷锋!你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似曾相识吧?但愿作者是真看见了这一幕,也确实被打动了。可是,这感情也太不真实、太生硬了点吧?心竟然“在激烈地跳荡”,尤其是那一连串的口号和感叹号,恐怕“班长”看了也会脸红……另外,能不能不要老“修破桌子”啊……)作文的本质还是一种交流,是心与心的撞击。交流的成败或好坏,“态度很重要”,而技巧是其次。如果作者态度不诚,感情不真,即使外表再华丽,让人看了之后总有种被骗的感觉。所以说,作文中唯有真情最动人,抒情还是点到为止就好,这是我们写作时应十分注意的。如“班长修桌子”片段,其他不论,单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拔高到不适当的程度,就有“为文而造情”的嫌疑,这样做是很难打动读者,引起共鸣的。二、在写作中如何合理抒情。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读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竟感动得哭了,那是因为作者的真情融注在书中人物的身上,把读者引入他描写的境界中了。同学们学习抒情,一定要抒真情,有真意,切忌矫揉造作,更不能“无病呻吟”。要记住“言为心声”,以真为贵。抒情,没有固定的格式,在具体的写作指导中,一般会将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个大类,下面就结合实例对这两种抒情方式做一点方法指导。(一)、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它的特点是:不借任何“附着物”,直截了当地宣泄情感;不讲究含蓄委婉,毫无遮掩地袒露情感。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直抒胸臆的句段,古诗中很多,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便是。现代文如《故都的秋》一文结尾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就是直接抒发对故都秋天的深深眷恋之情,表达自己低沉抑郁的感情。三毛《永恒的母亲》,写于1987年母亲节。文末直接抒发对母亲的感情:但愿……母亲读到我说不出来的心声。我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也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母亲啊母亲,我亲爱的妈妈,你也许还不明白自己的伟大,你也许还不知道在你女儿的眼中,在你子女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直抒胸臆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而紧张,“我手写我心”,情感直露,真情切切,便于读者把握。例如考生在题为《踮起脚尖》的叙事散文结尾处的直抒胸臆: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拉过被子蒙住头,我强忍着声音不被流露,泪水却一行一行的滑落。这一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我只知道湿了一大片。男儿有泪不轻弹,今夜我却泪千行!多少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每晚父母都是这样踮着脚尖,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慢慢地移动,我还有什么要感到生气呢?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而我,我有什么?我有父母踮起的脚尖!父母是平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却是伟大的,是无与伦比的,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踮起脚尖,父母的爱,今生永不忘,也不敢忘!(借事抒情,直抒胸臆,借父母踮起脚尖为自己盖好被子的动作抒发感激之情。)直接抒情最忌讳的是情感不到,却为抒情而抒情,这就有点勉强了;或是为了“拔高主题”而把原本应该含蓄的情感直接显露了出来,结果破坏了意境。这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都是非常常见的。所以,直接抒情应该是很慎重才好。(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固然“直接”,但我们民族表达感情的方式大多是内敛的,含蓄的,作者最常使用的抒情手法是间接抒情。更重要的是,抒情这种手法的独立性并不强,大多数时候,它只能依附于叙述、描写和议论。换而言之,“情”本来就是文章的一部分,代表作者的内心感受、思想倾向的“情”,贯穿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于叙事明理,写景状物之中,原本就再自然不过了。这一特点,成就了间接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的特点;也令它的运用范围远远大于直接抒情,效果也会自然得多。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借事抒情、描写抒情、议论抒情来实现。1、借事抒情。这实际上是寓情于事,“用充满感情的主基调进行叙述”是它的特点,故也被称为即事抒情。借叙事抒情,叙事是手段,不必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将浓郁的情感融于叙述之中是要点,这就要求能选好生动感人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着力用情。融情于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