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健康教育定义:是有计划地应用循证的教学原理与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作出有益健康的决定和有效且成功地执行有益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过程。*健康教育的特点(1)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2)以行为改变为目标(3)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4)注重计划设计和效果评价(5)评价健康教育对改善健康状况的效果有较大难度(6)既有独立的领域又无独立的领域*健康教育的五个环节1、教学者:公共卫生医师、临床医师或健康教育老师(专业性健康教育工作);基层卫生工作者和社区社会工作者(普及性)2、健康相关信息:正确性、证据充分、适合学习者需求3、教学活动:个体咨询指导、人际和小组活动、培训等。4、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5、效果:健康行为的形成,维持、促进和改善个人和社区的健康。*健康教育与增权:增权是指人们增强对决定他们生命事件掌控力的过程,自主自律健康行为。*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指给老百姓竞选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特点:单向、大众传媒两者联系: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卫生宣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健康教育的部分措施认可称为卫生宣教。两者区别: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过程(双向)。它强调的是健康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合作,需要广大群众的主动参与,通过两者共同努力,达到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融合了医学、行为科学、传播学、管理学等知识形成理论和方法体系。*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在进行与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有关的日常活动时,获取、理解、评价和应用健康信息来作出健康相关决定以维持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动机和能力。*健康促进的概念:指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促进人们行为改变和社会环境改变的组织、法律、资源支持等各项策略和活动。行动策略:1)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营造健康支持环境3)强化社区的行动4)发展个人的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1、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3、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策略和方法之一,是基础和先导。4、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促进战略思想为指导*健康共治:是指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及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为了健康和福祉共同采取的行动。*我国新时期卫生与健康的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胃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第二章健康行为*行为的基本概念:分为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是人类在内外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以及外在的能动反应。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的反应。*人类行为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人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和所应用的工具行为结果:行为主体对行为客体所致影响*人类行为及特点生物性(人类的五大本能反应):1.摄食行为2.性行为3.睡眠4.好奇和追求刺激行为5.防御性为社会性:1、获得性和可塑性:受所处环境影响2、行为多样性:社会与文化决定3、主动选择性:社会职能影响行为不能发动行为。4、文化认可性: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目的性和适应性*健康行为:指个体健康相关行为中有益于健康的行为部分。个体为了预防疾病或早期发现疾病而采取的行为。可分为:(1)预防行为(2)疾病行为(3)病人行为*健康相关行为:1.个体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1)享受型行为:行为主体在采纳行为时在短时间内能为主体带来主观愉悦感。(2)主动非享受型行为:因“无知”而发生,与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无关。(3)被动非享受型行为:被迫采取的不健康行为。2.团体健康相关行为:(1)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是有组织有机会又评价和调节的行为。(2)团体有特定的文化特点,承受压力的能力大,成功的效果显着。(3)有一定的“惯性”,启动和停止都比个体缓慢*促进健康的行为: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包括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不利于健康行为的减少或避免等。促进健康行为主要特点有:①有利性(行为表现有益于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如不抽烟②规律性(行为表现规律有恒,如定时定定量进餐)③和谐性(个体行为表现有自己的个性如选择运动项目,又能根据环境调整自身行为)④一致性(外显行为与内在心理情绪一致)⑤适宜性(行为的强度有理性控制)促进健康行为的分类1.日常健康行为:2.避开环境危害行为:3.戒除不良嗜好:4.预警行为:5.合理利用卫生服务:*危害健康的行为: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危害健康行为的特点:①危害性:对人、对己、对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明显或潜在的危害作用。例如吸烟行为,不仅对吸烟者本人的健康产生危害作用,而且对他人(造成被动吸烟)和社会(造成总发病率、死亡率水平的提高)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②明显性和稳定性:对健康的危害有相对的明显性和稳定性,即需要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③习得性:后天获得,是“自我创造的危险因素”。危害健康行为的分类:1.不良生活方式2.致病性行为模式3.不良疾病行为4.违规行为*健康行为生态学观点对健康行为干预策略有哪些实践意义?健康行为的生态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框架,指导健康教育工作者以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开发综合性的健康行为干预模式,使得每个水平的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以及各水平因素间交互关系都得以改善,从而使个体行为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健康教育干预活动中,改善健康行为的干预策略应尽可能采取包括家庭、社区等为基础的有多个人群参与的微观生态环境因素改变的综合措施。第三章健康行为相关理论*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相关概念及框架(如何运用理论指导行为?)(一)行为态度(分1)1、行为信念:主观赏认为(相信)采取某项行为可能造成结果的可能性。2、行为结果评价:个体赋予行为结果的主观价值判断。3、行为态度:对某种行为稳定的倾向或立场。(二)主观规范(分2)1、规范信念:对行为主体有重要影响的人或团体对其的行为期望。个体感受到周围重要人士赞同或不赞同其行为的信念。2、遵从动机:服从规范信念的意愿。3、主观规范:主体感受到社会对其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三)感知行为控制(分3)1、控制信念:个体感知到实施行为的促进和阻碍的因素。2、感知力:知觉力或自觉力。主体对行为控制难易程度的感知。3、感知行为控制:个体自觉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感知。(四)行为意向与行为(总)1、行为意向:行动前的思想倾向与行为动机。2、行为:外显、可观测的反应。第四章健康信念模式Hochbaum侯慈本*健康信念框架健康信念:本质上是一种行为感知信念,主观感知实现行为改变可能性的过程。理论假设的条件(框架):1、认识到健康威胁存在(感知到威胁)2、产生积极期望,避免威胁发生的信念、(行为评价)3、相信行为能改变负性健康结果(行动线索)4、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指行为者对自己成功实施或放弃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第五章阶段变化理论*行为变化阶段(1)无转变打算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人,没有在未来六个月中改变自己行为的考虑,或意欲坚持不改。(2)打算转变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人打算在未来(六个月内)采取行动,改变疾病危险行为。(3)转变准备阶段:进入“准备阶段”的人将于未来一个月内改变行为。(4)转变行为阶段:在此阶段的人,在过去的六个月中目标行为已经有所改变。(5)行为维持阶段:处于此阶段的人已经维持新行为状态长达六个月以上,已达到预期目的。*行为变化过程*实际价值:是提示健康教育干预工作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必须清楚了解对象人群的目标行为的实际情况;并且基于这种了解从处于不同阶段的对象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干预措施和方法,即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此模式的局限性: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考虑较少②是对行为变化的描述性解释,而不是原因性解释。③实践中各阶段间的划分和相互关系不易明确第六章社会认知理论Bandura班杜拉*核心概念: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社会认知理论的特点(一)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二)强调个人认知因素(三)以交互决定论为核心思想(四)理论内容丰富并应用广泛第七章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社会网络定义:特定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的特点可以影响社会网络成员的行为。简而言之,社会网络就是特定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网络模式:1.水桶队列:网络中人与人呈直线性链接关系,没有分支;每个人与最靠近自己的另外两个人形成双向联系。2.电话树:指网络中的每个人与其他三个人相链接,包括一个向内的链接关系,两个向外的链接关系。信息单向流动。3.军队组织:所有网络成员可以分为不同的小团体,小团体内部的人两两都很熟悉,存在双向联系,但小团体之间不存在联系。*社会网络的特征1.个体层面的特征:互惠性、紧密性、复杂度、正式性、主导性;2.群体层面的特征:密度、同质性、地理分散度。3.网络成员的位置特征:中心性(内中心度,外中心度),结构洞。*社会网络的功能1.社会影响:指思想和行动受到影响的程度;2.伙伴关系:共度休闲时光、相互陪伴;3.社会损害:负面评价或行为带来的阻碍或伤害;4.社会资本:具有互惠和信任特性的资源;5.(什么是社会支持):指通过社会网络所建立的联系,成员间互相提供帮助和支持。*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情感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评价支持*社会网络社会支持与健康直接的关系:直接关系—人生活在社会网络之中,需要他人陪伴需要归属感或者亲密感,希望确认个人存在的价值,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人们获得陪伴归属感和安全感。第九章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的概念:是指一项创新(新观念、新事物或新实践)经由一定的传播渠道,通过一段时间,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并逐渐为社会系统成员所了解和采纳的过程。*四个要素:1.创新:一项创新2.传播渠道:分两种大众传媒和人际关系渠道3.时间:经历一段时间4.社会系统:在一个社会体系的成员之中流通*过程:(一)创新形成:是指创新从产生、发展到成型的全部活动和过程。(二)创新决策过程:是指个体(或其他决策单位)从知道一项创新,到对这一创新形成一种态度,到决定采纳还是拒绝该创新,到实施使用该项创新,并且确认自己决定的过程。包括:1.认知阶段2.劝说阶段3.决策阶段4.实施阶段5.确认阶段*S曲线饱和点:是指创新在社会系统中一般不总能100%扩散。当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再也没有增加时,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数量(绝对数量表示)或(相对数量表示),就是该创新扩散的饱和点。第十一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格林模式的简介:先诊断后治疗特点是“结果入手”Precede(领先)过程第五步第四步第三步第二步第一步管理与政策诊断教育与生态诊断行为与环境诊断流行病学诊断社会诊断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组织-政策-法规倾向因素强化因素促成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非行为问题健康问题非健康问题生活质量第六步第七步第八步第九步执行、过程评价近期效果评价中期效果评价结局评价Proceed(开始)过程*需求评估内容:*一级目标人群:即希望其实施所建议行为的人群,也是项目的直接受益者;二级目标人群:即对一级目标人群有重要影响的人群,或能激发和加强一级目标行为和信念的人群;三级目标人群:即行政决策者、经济资助者和其他对计划成功有重要影响的人。*健康教育项目的评价标准:(1)有效性(effectiveness):目的和目标实现的程度。(2)适当性(appropriateness):干预措施与需求的相关性。(3)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内容或方法是否敏感。(4)效率(efficiency):是否花费的时间、资金和资源能带来效益。(5)公平性(equity):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第十二章健康传播方法与技术*健康传播定义: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减少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者国家生活质量的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健康传播特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