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名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名解部分洪秀全洪秀全(1814—1864),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自幼家境贫寒。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与冯云山、洪仁玕等人创立拜上帝教,以图“唤醒世人”。撰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公元1851年元旦,洪秀全率众于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拜上帝会拜上帝会,亦称“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组织,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洪秀全自称上帝次子,称耶稣为天兄,并将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起义队伍的手段。拜上帝会虽曾得益于基督教,但在许多方面与基督教大相径庭。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会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起各项制度,史称永安“封王建制”。主要内容有: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诸王均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建立圣库制度;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进一步巩固了金田起义以来的斗争成果,大大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军的出省作战和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湖口大捷湖口大捷是太平军粉碎清军水陆进攻、扭转西征战局的关键一战。公元1855年初,湘军反扑九江。太平天国派石达开等率军西援。西征援军到达江西湖口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与清军相持一月有余。同年2月,太平军突袭湘军水师,湘军大败。同时驻守九江的太平军很好的配合了湖口的战斗。湖口大捷的胜利,扭转了西征军湘潭战后连续败退的局面,太平军从此乘胜西进,全面反攻。到1856年,湖北东部,江西和安徽的大部分均为太平军所控制。三河大捷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1858年,李续宾率部进攻三河,陈玉成得知三河危急的消息,星夜驰援三河,在当地军民的配合下,以正确的战略战术,全歼清军。三河大捷是继浦口之役之后又一次胜利之役,复苏了后期太平军的士气,扭转了内讧后的危局,保卫了太平天国在安徽的根据地,迫使清军从安庆外围撤走,安庆之围不战而解。2苏福省1860年,太平天国在浦口、三河之役胜利后,一举捣毁了重新组建的江南大营,使天京再次解围,同时乘胜东进,攻占江浙。同年6月,太平军攻克苏州等地,开辟苏南新区,建立了以苏州为省会的苏福省。新开辟的江浙新区成为后期支撑太平天国政权的一块主要基地。《李秀成自述》《李秀成自述》较详细的叙述了太平天国的史事,但这一口供被曾国藩篡改了。曾国藩捏造史事,抹杀真相,删减太平军爱护人民,扶助生产和宽待俘虏的记载,隐讳不利于湘军的说法,夸大湘军的战功,保留其他派系的败绩。关于李秀成自述的真伪问题,史学界曾展开争论。湘军晚清时期曾国藩编练的武装。成军于湖南,故名。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以湘乡练勇为基础,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至1854年2月,湘军水陆两军组建完成。湘军是以营为单位,以宗族乡党为中心,以地域为纽带的具有浓厚隶属关系特色的地方武装,仅听命于曾国藩,这种“兵为将有”的格局,是湘军战斗力较强的重要原因,也是晚晴军制的一大变化。湘军积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将领有左宗棠、曾国荃等。以湘军为基础的湘系集团成为晚晴地方势力中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淮军淮军是李鸿章在晚清时在曾国藩指示下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出于湘军之后。1861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曾国藩求援。曾国藩即命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其后,淮军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太平军,1866年,淮军又镇压了捻军。淮军主要将领张树声、刘铭传、丁汝昌等,形成的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军阀,是统治阶层中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甲午战争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淮军逐渐式微,地位被新式陆军所取代。官督商办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即官方给予扶持并派人监督,掌握经营实权但无需负责盈亏,商务则由商董承办并自负盈亏。官督商办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兴盛于80年代,甲午战争以后逐渐没落。主要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最初是适应“求富”的目的,或为解决军用企业的资金和对原料、燃料、交通运输等的需要。资金来自民间招募的商股,有时政府也预先垫款以做资本,但开办以后要陆续归还。依靠官方的庇护,企业享有免税、减税、贷款、缓息、专利等特权和优惠。企业产品除一部分由清政府调拨或优先廉价购买外,大部分拿到市场销售,以盈利为目的。官督商办的企业已基本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但封建因素浓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3江南制造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沪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是清朝规模最大的军工厂。由李鸿章在1865年在上海虹口创办,为后来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制造局最初由从美国公司旗记铁厂购买机械厂房和船坞而成立,同年,将苏州和上海的两个洋炮局以及由容闳向美国买的机器设备抵达一起并入。江南制造局建立后,不断扩充,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雇用工人2000余。产品大部分供应北洋军队,一部分也调拨其他各省的军队。江南制造局还设有翻译局和一所机械学校,翻译科学著作,培养技术人员。轮船招商局轮涨招商局由李鸿章1872年于上海创办,是洋务运动由军事工业转向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清末第一个轮船航运企业。旨在解决洋务运动经费不足、清政府漕粮运输危机,同时与洋商争利。轮船招商局创办时集股困难,大部分资金来自清政府垫拨的官款,后以承包漕运的方式逐步抵还。1877年购入美商旗昌洋行轮船公司产业,成为一个拥有30多艘商船的大型近代航运企业。北京同文馆北京同文馆,简称“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中最早建立的洋务学堂,由恭亲王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奏准,于公元1862年成立。创立之初旨在为洋务运动培养翻译人才。初设英文班,后又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等。最初仅招收八旗子弟,后逐渐招收汉族学生。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京师同文馆增设了一些自然科学的课程,由单纯的翻译学校转变为一个教授实用技术的学校。1902年,北京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总理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成立。最初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后来权力越来越大,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其首任事务大臣均为清朝贵族,且与外国侵略者关系密切,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前。郭嵩焘郭嵩焘(1818—1891)清末外交官﹐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近代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人物之一,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伯琛,号筠仙、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曾上书条议海防事宜﹐力陈西方立国之本在政教﹐单单船坚炮利不可以自强﹐并主张民办企业﹐为当世宣传变法的先声。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旋出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其旅欧期间的著作受到守旧派的猛烈攻击﹐并受清廷申斥毁版。4《北京专条》《北京专条》,又称《台事专条》,是1874年10月日本与中国清政府签订的有关台湾事件的不平等条约。明治维新的日本积极对外扩张。1871年底,琉球渔船在海上遇到飓风,漂流到台湾,54名琉球渔民被误杀。日本以此为借口,进兵台湾。清政府一面表示抗议,一面加强防务。在美法英的调停下,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台事专条》,承认日军出兵是“保民义举”;赔偿日本军费50万两;日军限期撤出台湾。日本据此于1879年武力吞并琉球,改名“冲绳县”。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为行省。该事件加速了日本侵华的进程。刘锦棠刘锦棠(1844~1894),字毅斋,湖南湘乡人。父亲、叔父都是湘军中的军官。刘锦棠随同叔父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刘锦棠事实上担任了收复新疆的重任,他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收复了除伊犁外新疆全部领土。1880年3月,清廷任命刘锦棠帮办新疆军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刘锦棠为首任巡抚。沈葆桢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又字翰宇,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沈葆桢创建南洋海军,击退日本侵台阴谋。1867年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1874年,日本以琉球事件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曾纪泽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湖南双峰人,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学贯中西,谥慧敏。历使英、法、俄诸国。1879年,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交收伊犁条约》,引发群愤。清政府派曾纪泽谈判修约。曾与俄人力争,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在界务和商务上为中国争回一部分主权,但仍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中俄伊犁条约》1878年,清政府派崇厚同俄国谈判索还伊犁事宜。1879年,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交收伊犁条约》,引发群愤。清政府派曾纪泽谈判修约。曾与俄人力争,于1881年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在界务和商务上为中国争回一部分主权,但仍是一个不平等条约。规定:中国赔款900万卢布,俄商在新疆各地贸易暂不纳税,并可以由陆路经新疆到嘉峪关贸易;俄国在嘉峪关、吐鲁番驻领事;中国收回伊犁,但霍尔果斯河以及伊犁河南、岸的大部分领土割让给俄国;中俄西北边界要两国派员重新勘改。马嘉理案英国在占领缅甸后,为了打开一条进入中国西南的通道,1863年和1868年两次派出“探险队”进入云南地区。1874年英国上校军官柏郎率领约200人的武装队,以“游历”为名到云南探测路线,英国驻华使馆派翻译马嘉理从云南入缅迎接。1875年马嘉理带领武装探险队擅闯云南腾冲地区,遭到当地人民反对。马嘉5理开枪射杀我群众多人,愤怒的群众打死了马嘉理。这就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英国依此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中英烟台条约》“马嘉理事件”发生后,英国借机扩大事态,并以武力相威胁,迫使清政府于1876年与英签订了《烟台条约》及“另议专条”,规定:中国赔银20万两;派专使赴英赔礼道歉;曾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洋货免收内地税,凡涉及英人案件,英国可派员“观审”;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案件,由被告所属国的官员各按本国法律审断;允许英人开辟藏印交通,前往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等地“游历”。《烟台条约》扩大了领事裁判权、扩展了英国在长江流域的通航权益,有利于洋货倾销,为英国进入云南、西藏打开了方便之门。清流派清流派是清末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形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军机大臣李鸿章因为军机处洋务派占了多数,感到力单势孤,于是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在自己周围,以壮声势,这些“台谏词垣”标榜风节,“严义利之分”,以经世匡时为己任,时有“清流党”之称。清流派曾繁衍为前后两代。前清流要求改革弊政、肃整纲纪和兴修水利,尤主张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后清流派主要表现为一个开明爱国的集团。中日甲午战争后渐衰。甲申易枢理衙门,后令军机处遇要事与奕譞商议,军机处实权被奕譞控制。镇南关大捷镇南关大捷是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打败法国侵略者的战役。1885年初,法军侵占镇南关,清政府启用老将冯子材为帮办广西军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