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推荐表下载-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推荐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学科门类(二级类):工学(土建类)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团队名称: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陈静勇所在院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推荐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二〇一〇年一月2填表说明1.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3.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9年12月31日。4.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5.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3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1.团队建设背景设计是通过造物实现创新的计划,建筑与环境设计是建筑工程创新的核心。自1936年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工程科起发展至今,本校就始终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主体突出对建筑与环境设计类骨干及其配套学科专业的系统化建设,为首都城市建设持续输送专门人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作为有着70余年的办学历史的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中唯一的建筑类高等学校,2002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实施首都向世界城市发展的战略,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城市建设事业的专门人才,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是我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点。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注重专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育与养成,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适应行业需求,具有创新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多年来,本校遵循国家城乡发展战略,把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的人才需求和发展方向,围绕《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与实践创新,持续开展与理论教学相协同的实验教学建设,并取得成效。2007年建筑学专业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建筑与环境模拟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成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在国内建筑类院校和相关专业中影响广泛。2.团队结构“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以下简称本教学团队)是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与环境模拟实验教学中心”为建设单位,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简称建筑学院,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二级学院,其前身为设置于1984年的原建筑系)现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工业设计等第一批本科招生专业为综合建设平台,强调以综合性专业设计为主线开展各专业相关系列课程的协同建设,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建设基础扎实的教学团队。本教学团队的建立和结构的不断优化有赖于建筑学院多年来在建筑学等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长期积累和传承,特别是原建筑系的一批前辈学者,如付义通(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原副总建筑师,特聘为原建筑系主任)、张兆栩、高履泰、温梓森、英若聪、周人忠、臧尔忠、南舜熏、李书德、王其明、曹讯、籍传实等先生在国内外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前辈们努力创建了该学科在国内的知名度,为学科专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学科专业交叉环境中培育出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体系,取得有影响的建设成果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1980年增设建筑学专业后的初创时期,原建筑系就紧密结和首都城乡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学科专业发展体系,高度重视与建筑与环境设计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建设,通过持续引进“双师型”专业教师、增建专业实验室、学科专业间协作、校企协作等开展实践(实验)教学建设,在为首都城乡建设系统领域培养大批优秀的专业设计人才的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形成一只具有合作与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4建筑学院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本教学团队目前主要由建筑学院的10位专业教师组成。团队主要成员的学科领域、专业背景和教学、科研工作涵盖了建筑学一级学科及其下全部二级学科、艺术学一级学科下的设计艺术学、美术学等二级学科,以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工业设计等学科专业和主要方向,形成了通过实验教学系统联系各系(部、中心)等教学部门,保持对各专业辐射关系(如下页图示),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水平和团队素质持续提升的团队建设格局。在年龄结构上,本教学团队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1.7岁。其中51~60岁教师1人,41~50岁教师5人,31~40岁教师4人。在职称结构上,本教学团队人员中教授4人(占40%),副教授3人(占30%),讲师3人(占30%)。在学历结构上,本教学团队人员中博士学位教师4人(占40%,其中1人有博士后经历),硕士学位教师6人(占60%,其中2人在读博士)。在学缘结构上,本教学团队人员在本科至研究生学习期间分别就读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大学、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湖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英]UniversityofManchester和UniversityofLiverpool等国内外高校,并有继续在国内外进行学术进修、培训及交流的经历。建筑学院现设有3个本科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工业设计)和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设计艺术学),并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为学校带来了突出的社会影响,也为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带头人“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带头人(陈静勇),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建筑学专业)、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工业设计专业)领域的在职教授,现任建筑学院教学副院长,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建筑学专业建设的核心组成人员之一,担任“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与环境模拟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设计艺术学学科负责人、工业设计校级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等。他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长期致力于本教学团队相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改革,坚持在建筑学院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教学效果优秀,教学成果突出,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本团队带头人,2005年4月被授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2005年9月,作为第一完成人负责的《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及原理(二)”及其协同课程的教学研究》获得2004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7年9月,获得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8年8月,他作为负责人的“建筑与环境模拟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3月,作为第一完成人负责的《建筑类院校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2009年4月,他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编号:09259)。5建筑系城市规划系设计艺术系设计基础教学部建筑技术部建筑史论部学院实验中心学院办公室建筑学城市规划工业设计专业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设计艺术学设计专(公)用教室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面层工艺实验室模型实验室木器工艺实验室金属工艺实验室综合工艺与装配实验室建筑物理环境实验室建筑构造与产品展示实验室设计展示实验室人机工程实验室设计心理实验室数字化设计实验室影像与色彩实验室数字化模拟(设计)空间环境实物模拟(设计)建筑物理环境模拟(设计)环境与设施体验模拟(设计)教学与管理部门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毕业设计课程实习理论课程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图书资料室美术教学与艺术工作室公共艺术设计64.教学工作“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将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遵循学校“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行业、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指导思想,突出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领域服务的特色和发展要求,把握具有创新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密切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建筑行业的关联性。本教学团队注重掌握建筑学一级学科专业和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专业、相关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倡导和推动建筑环境模拟(设计)实验与各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的结合方面,进行了一定创新和有益地探索。建筑学、城市规划、工业设计等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手段,多侧重在力学、材料、建筑物理环境、测量、工艺、工程等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学中开展,促进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但在设计教学中的一般多采用依托具体课题,以调研、方案设计、讨论、设计表达(多采用基于手绘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二维图形技术,部分课题结合一些模型制作技术等手段)、展示等为主的教学模式。设计(在此作为狭义的造物计划概念)是解决问题,是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在培养设计思维和设计技能过程中,应当包含有对设计条件、过程、结果等进行有效模拟和检验,从中获取不断优化设计方案的科学依据。传统的设计教学中对设计对象(城市、建筑、室内、产品、公共艺术等)的三维信息模型设计模拟、空间环境实物模拟(设计)、物理环境模拟(设计)、环境体验模拟(设计),以及公共艺术设计等实验教学不足,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过程和手段多停留在“纸面”阶段,难于对实现具有创新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的有效支撑。“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是基于“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施与产品系统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学科专业交叉链接系统的教学平台,通过整合建筑学院各相关学科专业的优势教学资源,跨学科、跨专业建设的教学团队。本教学团队围绕专业主干设计类课程(系列)教学构建了新型的“数字化模拟(设计)实验(侧重三维设计、虚拟现实、逆向设计等数字技术应用的数字化设计实验模块)——空间环境实物模拟(设计)实验(以CNC数控加工技术应用为主,涵盖了力学、材料、结构、构造、工艺等的空间环境实物实验模块)——物理环境模拟(设计)实验(以运用专业软件模拟和仪器现场测试相结合,辅助建筑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设计,以及室内空气质量控制、节能设计等的物理环境实验模块)——环境与设施体验模拟(设计)实验(将人机工程、设计心理、设计展示作为体验重点的实验模块)”实验模块族,按各专业方向侧重点不同应用于建筑学、城市规划、工业设计等专业的各年级设计教学中,反映了设计与模拟实验相并行的教学理念,突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协同的建设特色。多年来,本教学团队努力探索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研究式、合作式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受益面广的教学模式。本教学团队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整体教学效果好,无教学事故发生。本教学团队坚持团队建设与建筑学院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对建筑学院近年的快速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8年本团队所在“建筑与环境模拟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教学团队成为校级首批优秀教7学团队;2009年本教学团队成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本团队建设始终贯穿在以建筑学院为主体的教学单位建设与发展中,保持融合与共赢局面。本教学团队所在建筑学院于1996年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首次)后,又于2000、2004、2008年三次通过复评;2002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3年,“城市规划专业”成为北京市重点改造专业;2005年,“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