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离骚【国学撷粹】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短处;对于自己所憎的人,要知道他的长处。【知义明理】这两句讲的是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怎样对待有才德的人,怎样对待所爱之人和所恶之人。强调认识一个人要态度客观公正,全面看待,善于发现自己所亲近的人的缺点,积极寻找所恶之人的优点,这样就不至影响自己对人的判断,才能使自己正确把握与人交往的尺度。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开创了“楚辞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他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联齐抗秦。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被他人谗言诋毁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305年,屈原因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盟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流放期间,写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洋溢着诗人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爱民报国的热情,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石投汨罗江而死。《离骚》是诗人在流放期间所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骚体诗形成:骚体诗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是一种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诗体。因屈原的《离骚》影响最大,后世称这种诗体为“骚体”或“楚辞体”,称这种诗体的诗歌为“骚体诗”,历代文士多有仿作。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修姱.kuājījī謇.jiǎn朝谇.suìhuìxiāng揽茝.chǎi谣诼.zhuó偭.规矩miǎn侘傺..chàchì溘.死kè鸷.鸟zhì兰皋.gāo芰.荷jì岌.岌jí度法度.dù宁安宁.níng忖度.duó宁.肯nìng相相.安xiāng菲芳菲.fēi相.道xiàng菲.薄fěi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分清通假(1)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2)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3)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5)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理解多义(1)长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长余佩之陆离(加长)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副词,长期)(2)善亦余心之所善兮(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是好的)谣诼谓余以善淫(动词,擅长)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副词,很好地)素善留侯张良(动词,友善、交好)资源助读知识整合(3)虽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连词,虽然)虽九死其犹未悔(副词,即使)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副词,即使)(4)之哀民生之多艰(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又申之以揽茝(代词,我)悔相道之不察兮(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高余冠之岌岌兮(定语后置的标志)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羁”,名词用作动词,束缚、约束)(2)謇朝.谇而夕.替(“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3)鸷鸟之不群.兮(“群”,名词活用为动词,结为一群)(4)何方圜之能周.兮(“周”,名词活用为动词,合)(5)屈.心而抑.志兮(“屈”“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抑)(6)高.余冠之岌岌兮(“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加高)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古今例句古义今义浩荡怨灵修之浩荡..兮荒唐,没有准则①水势大;②形容广阔而壮大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善于取巧(工艺品、诗文、书画)细致,精巧改错偭规矩而改错..改变措施改正错误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走投无路生活贫困,经济困难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例句古义今义流亡宁溘死以流亡..兮随流水而消逝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园或祖国固然自前世而固然..本来的样子①连词,表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②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明察句式(1)謇朝谇而夕替(无标识被动句)(2)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介词结构后置)(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介词结构后置)(4)步余马于兰皋兮(介词结构后置)(5)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7)虽体解吾犹未变兮(无标识被动句)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七、积累名句(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4)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一、理理文章思路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二、说说文章主旨诗歌通过描写诗人忠君爱民的一生,抒发了其因才见妒、遭谗被害的苦闷心情,表现了诗人追求真理、坚持正义、保持高洁品行的不屈精神,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一】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1.在节选部分的开始,诗人“太息”“掩涕”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位爱国忧民的诗人形象。2.诗人一生“好修姱以羁兮”,却又“謇朝谇而夕替”。其中有哪些原因?请从三个方面概括。原因一①原因二②原因三③参考答案①小人诽谤、嫉妒(“众女”“谣诼”)②君王“浩荡”“不察”③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节选部分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矛盾?参考答案不矛盾。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二节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4.屈原是心忧天下、心系黎民的爱国诗人,诗中的“延伫”“步”“止息”等词写出诗人怎样的内心活动?参考答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苦挣扎,表现了诗人的犹豫、彷徨、苦苦思索的内心活动。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5.课文节选的两节,可以视为诗人的“述怀”和“反省”,其中有许多抒情性的诗句能表现诗人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请根据提示,摘录原句填空。①心忧天下,情系百姓②效法先圣,正道直行③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④洁身自好,自我完善⑤坚持真理,至死不悔参考答案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④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⑤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1.比兴手法不是《诗经》的专利,在《离骚》中也有“香草美人”之喻,请根据提示写出下列事物比喻的内容。、揽茝蛾眉绳墨制芰荷、集芙蓉、高余冠、长余佩芳菲菲参考答案“”“揽茝”比喻品行高洁;“蛾眉”比喻美好的德行;“绳墨”比喻准绳、法度;“制芰荷”“集芙蓉”“高余冠”“长余佩”比喻修养品德;“芳菲菲”比喻品德更加高洁。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2.诗中的“鸷鸟”“方圜”各比喻什么?这种写法有何好处?参考答案“鸷”指鹰、雕等,“鸟”指凡鸟,它们分别比喻君子和小人;“方”是方枘,“圜”是圆凿,比喻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这样写,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屈原精神”绵延了两千多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何时何地,对我们永远都是一种教育和激励。那么,在《离骚》中,“屈原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观点1屈原在其不朽作品《离骚》中表达了对楚国的眷念、对民生的关怀,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始终关注民众的生存状况,同情民众所遭遇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忠君是爱国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切以君主意志为转移的愚忠。正因为屈原对楚国怀有深沉的热爱,所以当他被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最终被贬黜、被放逐时,流露出极大的悲哀。他非常眷念楚国,因不能返回朝廷而痛苦至极。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观点2屈原在《离骚》中对小人进行了狠狠地揭露与鞭挞,疾恶如仇,表现了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屈原对楚国怀有深沉的爱,对祸国殃民的小人怀有无比的恨。屈原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去揭露他们,丝毫不带个人恩怨。屈原对他们的种种恶行坚决抗争到底,坚决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他不惧杀身之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的誓言。他的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屈原的人格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我的观点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技法指导比喻手法的妙用我们知道,常用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所谓明喻,就是使用了“像”“如”“若”之类的比喻词的比喻;所谓暗喻,就是用“是”而不用比喻词的那类比喻;借喻一般只出现喻体而不出现本体。在《离骚》中,诗人大量运用了借喻手法,创造了瑰丽浪漫的诗境,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虽不用“如”“似”“若”之类字眼,却喻义自明。其次,诗人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请尝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自选一个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见解。不少于100字。写作示例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谅解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谅解是一阵柔和的清风,能熄灭堆积在人们心中的怒火;谅解是一滴晶莹的甘露,能滋润人们心中干涸的土地。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感悟高洁情操名句诵读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3.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5.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6.善性是难能可贵的,也是高尚和值得称赞的。——亚里士多德7.为了高尚的目标,多大的代价我也愿付出。——罗曼·罗兰8.一个人的活动,如果不是被高尚的思想所鼓舞,那它是无益的、渺小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1.屈原:不随波逐流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智者,又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生活在一个是非混淆、政治昏暗的时代,但他眷恋楚国,心系君王,力主抗秦,保家卫国。他在举世混浊中,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在众人皆醉时,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坚守自己的心灵操守,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以“自投汨罗以死”反抗黑暗的势力,践行自己崇高的理想,表达自己高洁的心志,这些都值得我们赞颂。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曾子:不受鲁君之赐曾子穿着破旧衣服耕地,鲁国国君派人送一座城给他作封邑,说:“就用这封邑的收入添置一些好的衣服吧。”曾子不接受。使者回去,又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