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第十二讲:康德的哥白尼革命(200909)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二讲“哥白尼式的革命”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09年12月思考题简答题:1、简述苏格拉底关于“德性即知识”的思想2、简述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的思想3、简述休谟的“温和的怀疑论”4、简述卢梭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学说论述题:1、试述柏拉图的理念论2、试述并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3、试述黑格尔关于“实体即主体”的学说德国哲学的历史背景与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处在非常落后的境地。当英法等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而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之时,德国仍然处在封建割据的状态,以至于年轻的黑格尔悲叹:德国已不成其为一个国家。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德国始终处在欧洲文化的影响之下,所以尽管德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极其落后,但是在文化领域却卓有建树,终于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时,走在了文化领域的最前列。这是一个巨人辈出的年代:莫扎特、贝多芬、莱辛、哥德、席勒、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想一想就令人神往。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活动的时代正是世界历史发生着波澜壮阔的激烈变革的时代。伟大的德国诗人哥德曾经在一次谈话中这样说道:“我所以得天独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杳来、方兴未艾的年代。”这段话也适用于德国哲学家们,他们是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席卷欧洲以及他的失败等等世界大事的见证人。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一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德国哲学家们作为时代的产儿,用他们的思辨语言把握并表现了那个伟大时代的精神。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1、1787)《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道德形而上学》(1797)一、康德哲学的问题二、哥白尼式的革命三、批判哲学一、康德哲学的问题理性的危机自由的失落形而上学名存实亡“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的独断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卢梭教会了我尊重人。--康德在一个严格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世界上,人有没有自由?有没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和尊严?二、哥白尼式的革命科学知识=感觉经验+普遍必然性=后天经验+先天形式apriori:先天的=普遍必然的=独立于经验同时作为经验的条件aposteriori:后天的=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按照知识必须符合对象的传统观念1、外部事物及其属性如何能够挪到我们的头脑中来?2、即使我们假设这是可能的,建立在后天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如何可能是先天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的解决办法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同的“理”对于不同的经验材料的加工整理的规则是相同的,形成的知识有了共同的规则,也就有了普遍必然性(先天性)。换言之,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就得到了证明。事物的两个方面:显现与物自体显现:Erscheinungenappearance物自体:Dingeansichthingsinthemselves虽然认识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但是另一方面物自体不可知也表明在我们的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可能是无限自由的领域。于是,对理性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就为理性的另一种能力亦即实践能力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因为实践理性或者说道德意志乃是以自由为其根据的。如果事物对我们来说不是表现为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事物自身从而形成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那就意味着一切都在认识形式的限制之下因而不可能有自由的存在。但是如果事物对我们来说划分为两个方面,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事物划分为“显象”和“事物自身”两个方面,人亦如是。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服从于普遍必然的自然法则,在这个领域中他是没有自由的;而另一方面人又是“人自身”,因而亦具有不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一面。换句话说,人具有两重性,他是一种“有限的理性存在”。假如我们无限地扩张理性的认识能力,其结果势必把一切都变成了必然的东西而使人失去了自由。而当我们限制了理性的认识能力的时候,这就会为自由保留了一片天地。“我必须限制知识,以便为信念留地盘”。--康德我必须限制认识能力,以便为实践理性,为自由、道德和形而上学留地盘。自然存在-感觉世界-自然法则-必然理性存在-理智世界-道德法则-自由康德的哲学革命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通过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来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而且这后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三、批判哲学“批判”“我所说的批判,并不是对书本或者体系的批判,而是就其独立于一切经验能够追求的一切知识而言,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因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或者不可能性的裁决,对它的起源、范围和界限加以规定。”《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所谓“批判”也就是对理性的分析和考察。在康德看来,以往的形而上学错就错在它们通常只是武断地论定,当它们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理论教条时,没有去考察一下我们的理性究竟有没有这样的认识能力。与这种“独断论”不同,康德主张在对事物下判断之前,先来分析我们的认识能力。康德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批判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他对理性的全部领域进行了考察,从而形成了由三大批判组成的“批判哲学”: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考察理性的认识能力,康德称之为“理论理性”;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考察理性的实践能力或者说意志能力,康德称之为“实践理性”;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考察的“判断力”则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起沟通作用的中间环节。理论理性--《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批判》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判断力思考题简答题:1、简述苏格拉底关于“德性即知识”的思想2、简述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的思想3、简述休谟的“温和的怀疑论”4、简述卢梭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学说论述题:1、试述柏拉图的理念论2、试述并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3、试述黑格尔关于“实体即主体”的学说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