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GSH1945改编杜牧诗三首《早雁》WGSH1945改编教学目标与要求1.让学生了解中晚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2.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3.学习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WGSH1945改编一、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WGSH1945改编(一)赏析《早雁》1.写作背景简介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此处用为象征手法。WGSH1945改编2.基本解读这首诗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主旨)WGSH1945改编首联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WGSH1945改编(1)问题一: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可诗中却用“惊”“哀”来形容雁儿,为什么?明确: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凄惨。WGSH1945改编颔联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WGSH1945改编(2)问题二: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有什么作用?明确: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WGSH1945改编颈联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据《资治通鉴》载,回鹘南侵时,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WGSH1945改编(3)问题三: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明确:A.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B.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WGSH1945改编尾联告知雁儿们,不要厌恶南方人迹稀少的地方,因为这里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潇湘,潇水,湘水,均在湖南。相传深秋北雁南飞到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飞,潇湘一带是大雁过冬的地方。WGSH1945改编(4)问题四: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明确: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与其说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更象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咐。WGSH1945改编3.鉴赏要点象征方法的运用。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亦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WGSH1945改编结语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WGSH1945改编布置作业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思考: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象征手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请你根据当时的背景,鉴赏这一首诗,说说诗人欲抒发什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