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考试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1、行为的特征1、行为就是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2、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和测量,并可被描述和记录。3、行为和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4、受自然规律的支配。5、行为具有可公开或可内隐的特征。2、个体在进行行为观察和测量时,可以根据行为的性质,选用频率(行为出现的次数)、持续时间(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和强度(行为所包含的身体力量)等指标进行度量。3、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问题行为的类型(1)行为不足,如七岁的儿童不会自己穿衣服(2)行为过度,如儿童上课时经常不遵守纪律或侵犯别人(3)行为不当,如五岁儿童将玩具放入垃圾桶。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1、问题行为是习得的。2、各个问题行为时分别习得的。3、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4、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5、行为受认知的影响,改变认知可以改变行为。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1、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主要规律(1)行为获得律与消退律。(2)刺激泛化与分化率。(3)恐惧性条件作用。Eg:恐惧症的形成、成年人怕猫、怕空旷等(4)高级条件作用律。Eg:考试焦虑。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3、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比较:(1)其主要差别在于强化的手续不同。在经典性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几乎同时出现,无条件刺激即是强化物,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共同诱发行为的反应。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只有在条件反应发生后才会出现强化物。因此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应决定强化。(2)经典性条件作用是被动形成的,为信号学习。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属于主动形成的,是技能学习。(3)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事实上这两种反射活动是整个行为系列的不同环节,是连续不能分的。(4)人类的日常行为大多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行为矫正中的作用很大。第三章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1、功能评估是一种搜集行为资料并分析其行为功能的过程,也就是收集和分析与问题行为的发生有关的前提和后果的过程。其重要目标就是清楚地了解问题行为的来源,以提高行为矫正的效果和效率。2、A—B---C行为分析法:即找出行为的前提事件(antecedent)---目前的行为表现(behavior)---行为的强化后果(consequence),并从中归纳出目标行为与前提行为、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3、功能评估的首要目标是确定问题行为的功能。4种功能:(1)社会性正强化。问题行为由他人给予的正强化所维持。如儿童因哭闹而得到父母的关注。(2)社会性负强化。即个体通过逃避或回避某一厌恶刺激而维持问题行为。如学生因为搞破坏罚站而逃避写作业。(3)感觉性正强化。问题行为有内在感觉刺激或行为后果本身所维持,如爱仍、扔玩具的小孩因为喜欢听巨大声响而经常扔玩具。(4)感觉性负强化。如天气寒冷时,个体主动关上窗户以抵挡冷空气入侵。例子要记住4、功能评估的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三种。5、建立行为矫正方案应考虑的因素:(1)行为矫正方案应描述家庭或支持成员改变的情形。(2)以功能评估资料为依据建立行为矫正方案。(3)行为矫正方案应遵循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4)行为矫正方案赢飞鹤实施者的能力、资源和价值。第四章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1、界定和分析目标行为的要求:首先必须明确是是矫正之前的基线水平和实施矫正之后的期望标注。其次最应注意的是目标行为必须是特定的,必须是客观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在实际的行为矫正过程中,目标行为必须做到明确具体。总之,目标行为的界定和分析应包括三点:(1)明确指出并命名全部的问题行为(2)注明行为改变的方向,是增加某一行为,还是减少某一行为。(3)确定成功的标准,如95%正确或100%正确。2、观察和记录行为的维度:(1)次数。(2)时间。(3)质量。3、实验设计及模式:(1)倒返实验设计:A—B—A—B模式(2)多重基线设计:A—B模式(3)逐变标准设计:基线A和实验处理B(4)交替治疗设计:基线A、交替实验处理B、继续处理C简单了解即可第五章强化1、强化,就是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正强化,就是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刺激的出现或刺激强度的增加,并且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概率的过程。负强化,就是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刺激的消失或强度的降低,并且结果页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概率。2、根据性质可将强化分为无条件强化和条件性强化。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多种多样的其他强化物配对使用时,这一条件性强化物就被称作概括性条件强化物,简称概括性强化物。功能(特点):强化价值巨大。强化价值长久。最常用的概括性强化物是代币。3、连续强化:是当所需要的目标行为一旦发生,就给予强化。间歇强化:是一种偶然的(或间歇的)而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4、强化的类型:(1)消费性强化物、(2)社会性强化物,是指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身体和表情刺激,包括口头的赞美、身体的接触、脸部的表情。(3)活动性强化物,是指人们喜欢从事的各种活动或倾向于争取的各种权利。(4)反馈性强化物。5、以赞美、关注等作为强化物,有几个优势:(1)社会性强化物比较容易实施。(2)不会干扰正常活动的进行。(3)社会性强化物的强化价值大,不太容易出现“餍足”。(4)可广泛用于日常生活。(5)非常有利于行为的维持和巩固。6、普雷马克原理:如果先要求个体从事被选率低、发生概率小的行为,再让他从事被选率高、发生概率大的行为,那么就可以提高原来低概率行为的发生率。7、定比例强化:只有当事人作出的反应达到所要求的特定次数时,该反应才能得到强化。如工厂实行的计件工资制。变比例强化:每次强化所要求的反应数目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可预测的变化着。但它总体上是围绕某一平均值而变化的。如彩票、赌博等。定时距强化:指目标行为在上一次被强化后,经过某一固定的时间间隔后再次发生,就能得到强化。如按月发工资。变时距强化:是指在一次强化发生以后到下一次强化发生之前,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围绕一个平均值不可预测地进行变化。8、影响正强化效果的因素:(1)强化与行为的一致性。只有当良性的行为出现时,个体才能得到强化物。(2)强化与行为的直接性。(3)强化的数量和品质。强化物的品质取决于个体的偏好程度。(4)机体的先前状态。当个体处于剥夺状态时,其强化价值就会提升。9、有效运用正强化的原则:(1)正确选择目标行为,是计划顺利进行。(2)正确选择强化物,是训练发挥效力。(3)正确实施正强化,使训练不要错过时机。10、如何正确实施正强化:(1)正强化实施前,要把计划告诉当事人及其监护人,已取得其积极配合。(2)在所需要的行为出现后立即予以强化,不要延缓太长时间;同时强化也必须出现在良性行为之后,未表现出目标行为,不能得到强化。(3)给予强化物时,最好向当事人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4)分配物质强化物时,最好能结合其他的精神奖励,如口头赞扬、拥抱、微笑等。(5)为了防止餍足情况出现,矫正者在每次强化时应只给予少量的正强化物。(6)不要在强化之后提出批评和要求。11、逃避反应是被动的,回避反应是主动的。第六章惩罚1、惩罚就是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降低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2、请记住:正惩罚和负惩罚都是降低行为在今后发生的概率(持续的时间或强度)的过程。区别是如果是刺激的出现或强度的增加,就是正惩罚;如果是刺激的消除或强度的降低,那就是负惩罚。3、惩罚的分类:(1)体罚(2)斥责(3)矫枉过正。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包括两种形式:过度补偿和积极练习。过度补偿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当事人不仅必须纠正问题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而且还要把环境恢复的比问题行为发生前更好。积极练习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多次重复练习或较长时间地练习与问题行为相对立的良性行为。(4)体力劳动4、惩罚物的选择:我们应该优先考虑隔离、反应代价等撤离或丧失强化物的方式,再考虑施加厌恶刺激和从事厌恶活动的方式。如果必须使用惩罚物,而且各种惩罚方法都能达到治疗效果的话,则应该优先考虑矫枉过正,然后考虑斥责,最后再考虑体力劳动和体罚。5、惩罚过程的特点:立即性(立竿见影)、情境性(时过境迁)、复原性(死灰复燃)、6、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重点)(1)惩罚的一致性。(2)惩罚的延缓性。(3)惩罚的连续性。(4)惩罚的变化性。(5)惩罚的时机。惩罚的时机越早越好。(6)机体的先前状态。(7)对替代行为的强化。7、负惩罚主要有隔离和反应代价两种形式。隔离,也称为强化暂停或暂时出局,就是当个体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及时撤除其正在享用的强化物,或把个体转移到强化物较少的情境中去,以阻止或削弱其不良行为出现的策略。隔离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暂时停止强化活动。第二种是暂时离开强化情景。反应代价就是当个体做出某一不良行为后,被剥夺了部分强化物,和维持行为的强化物是不同的。8、隔离的实施步骤:(重点)(1)用选择无聊(没有强化物)的地方当做暂时隔离室。理想的隔离室应是孩子得不到父母和家人的任何形式的关注。但不能使用恐怖黑暗的地方,因为隔离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恐惧,而是让孩子感到枯燥无聊。(2)向孩子讲解隔离法,并等待目标行为的出现。解释隔离法最好在父母和孩子都心平气和时进行,并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意见是一致的。(3)当问题行为发生后,立刻将孩子送到隔离室。在隔离孩子时,应表情严肃,直接用简洁的语言发出命令,最好在10秒钟之内进行。此时父母不要关注盖子的情绪表现。(4)设置隔离时间,并等待隔离时间的流逝。一般认为5分钟左右为宜。(5)隔离结束后,和孩子沟通隔离的原因。父母不应该训斥孩子,或让他保证自己成为好孩子。9、隔离的有效使用:(重点)(1)首先必须考虑问题行为的功能。只有由社会性正强化维持的行为适用于隔离。(2)必须考虑隔离的可行性。(3)在隔离期间,被隔离着不能接触任何强化物,但一定要保证绝对安全。(4)隔离的时限一般在5分钟左右。(5)防止逃离隔离室。(6)保证没有社会互动。(7)隔离的实施者往往是家长或教师,他们必须了解隔离的特征和操作才能实施隔离。10、反应代价的使用:(1)首先必须保证因问题行为所付出的代价有足够的强度,并且作为反应代价的强化物必须能够为行为矫正者所控制。(2)其次必须保证强化物的立即丧失,或者立即被告知处罚,并延缓一定时间后付出代价。(3)最后付出的代价不能损害当事人的健康和人权。第七章消退1、消退就是指从原本受到强化的反应中,将强化结果完全撤离。2、消退的基本类型:(1)正强化行为的消退,实施比较简单,只需不予正强化即可。(2)负强化行为的消退(3)自动强化行为的消退3、消退过程的特点(1)渐进性(2)爆发性消退爆发是指一旦行为不再被强化,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等,经常在开始减少并最终消失之前暂时性的增加的现象。(3)恢复性自发恢复就是在行为停止发生一段时间后,当个体再次面临与原来行为发生的环境类似的条件时,其行为再次发生的倾向。4、消退使用的前提:(1)能正确识别问题行为的强化物(2)能有效控制问题行为的强化物(3)可以保证消退过程中当事人和他人的安全(4)可以容忍消退爆发时问题行为的升级(5)周围环境的所有人员都能一致的执行消退第八章差别强化与刺激控制1、差别强化,就是具体的期望(良性)行为后面出现强化物而其他(不良)行为后面没有强化物的程序。刺激控制,是指某一特定行为跟随某一特定刺激而不是其他刺激的出现而出现。2、刺激控制的基本技术(1)控制行为的先行刺激(2)控制行为的强化价值(3)控制行为的反应难度3、刺激控制的促进策略:(1)言语指导(2)行为示范(3)身体引导(4)情景诱导第九章塑造、渐隐与连锁1、有效运用塑造的原则:(1)确定好目标行为(2)选择好起始行为(3)设定好塑造步骤(4)把握好塑造进度(5)有效进行差别强化2、有效运用渐隐的原则:(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