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社会认知》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内隐社会认知主要内容什么是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及其评价一什么是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过去某一经验,但这一经验已经潜在地对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Greenwald,1995)。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包括: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刻板印象内隐攻击性等等二内隐社会认知主要研究领域(一)内隐态度内隐态度: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它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的情感、认识和行为。内隐态度的研究(1)晕轮效应:具有自动激活和不被觉察的特征男性对女性性格和能力的判断内隐地受他们对女性外貌评价的影响(2)纯粹接触效应:日久生情重复呈现的刺激使人们在无意识中产生了对该刺激的喜爱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关系双重态度模型(DualAttitudesModel,Wilson,LindseyandSchooler,2000)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能被人们认识到、所承认的外显态度,另一种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H1:相同态度客体的外显和内隐态度能共存于人的的记忆中H2:内隐态度是被自动激活的,而外显态度的提取则需要较多的认知资源和动机H3:即使外显态度被人们从记忆中检索出来,内隐态度也还会影响人们那些无法有意识控制的行为反应和那些人们不试图去努力控制的行为反应H4:外显态度相对易于改变,内隐态度的改变较难,态度改变技术通常只能改变外显态度而非内隐态度。H5:双重态度区别于个体的心理冲突,有双重态度的人通常报告的是更易获取的态度。(二)内隐自尊内隐自尊:指对与自我相关或不相关联的事物作出评价时,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即当事物与自我建立了联系,个体就会对这些事物产生积极评价(Greenwald)Greenwald和Banaji将内隐自尊效应的研究归为三类1实验性内隐自尊效应2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效应3次级内隐自尊效应1实验性内隐自尊指通过实验操控建立起来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系,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积极评价的效应。(1)说服中的角色扮演:由角色扮演所导致的某种偏好倾向。(2)单纯所有权(MereOwnership):指个体对自己直接或间接拥有的物体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3)小群体效应:指对群体内个体的评价高于群体外相应人员的评价的倾向。2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效应指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系,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积极评价的效应。(1)相似性吸引:指当某个人拥有同自己相似的观点时,这个人对个体产生一种吸引力(2)认知性的说服反应:在说服中,新观点同个人已有的观点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就越容易被接受。(3)决策后效应:个体对自己曾选择过的事物会给出较高评价的倾向。3次级内隐自尊效应个体作出的判断通常是与个体的自尊密切相连的,都有维护和促进自尊的功能。(1)判断中的自我肯定倾向:人们对事件结果归因时的一种倾向,即对不理想的结果从外部找原因,而对理想的结果则大胆承担责任。(2)内隐攀附和疏离(implicitaffiliationandrejection):对于有吸引力的人进行攀附,而疏远无吸引力的人的现象。(3)转移的自尊:比起一直受表扬,被试更喜欢先接受批评后接受表扬,因为是通过提高表扬者的可靠性来进一步支持自尊。(三)内隐刻板印象(implicitsterotype)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所具有的属性中无法内省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内隐种族刻板印象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内隐攻击性刻板印象内隐地域刻板印象(四)其他研究领域内隐攻击性内隐完美态度内隐自信:侧重于对能力的评价内隐自卑内隐动机内隐归因自我控制的内隐效应三、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投射测验加工分离程序(ProcessDissociationProcedure,PDP)基于反应时范式的方法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AssociationTest,IAT)TheGo/NO-GoAssociationTest(GNAT)TheExtrinsicAffectSimonTask(EAST)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单靶内隐联想测验(ST-IAT)内隐联想测验(IAT)原理: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内隐联想测验就是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进行测量。IATIAT一般包括5个部分(1)要求对属性词(attributivewords)例证尽快地进行辨别并按键反应(如‘E’键或‘I’键)(2)要求对靶概念词(target-concept)的例证尽快地进行辨别并按键反应(如‘E’键或‘I’键)(3)要求对前两步中所出现的所有刺激词混合后一个个随机呈现,把属于“我”和“好”的刺激都视为一类并按键反应(‘I’键),把属于“非我”和“坏”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E’键)(4)是第二步的反转,“我”类和“非我类”刺激的标签呈现位置互换,同时相应的反应键也互换(5)是第三步的反转对IAT的评价优点:利用被试的快速反应,有效地降低了意识的监控作用,即使被试不愿意表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通过内隐联想测验也可以揭示内隐态度和其他的自动化联想内隐联想测验融合了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设置了相容组和不相容组,并且利用反应时的差作为测量指标,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个体本身反应快慢的影响,减少了个体差异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对IAT测验机制的质疑(1)Karpinski和Hilton提出的环境联结模型(environmentalassociationmodel)认为IAT反映了社会文化中两个概念的联结强度而非个体的倾向性,是在测验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背景知识而非个人真实的信念(2)Rothermund和Wentura提出了“图象—背景非对称”理论(piciture-backgroudasysmetrictheory),认为在分类任务中决定反应速度关键在于样例刺激自身的“突显性”(salient)。陌生或负性的刺激对被试更具“突显性”——更“图象”化,熟悉且正性刺激相对“背景”化。在相容任务中,被试只须对两个“图象”作同一反应,而对两个“背景”作另一反应,只是在区分“图象”和“背景”,而在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就相对复杂,需耗费更多时间TheGo/NO-GoAssociationTest(GNAT)GNAT考察的是目标类别(如水果)和属性维度(如积极和消极评价)概念之间的联结强度,弥补了IAT实验设计中需要提供类别维度,不能对某一对象(如花或昆虫)做出评价的限制。GNAT吸收了信号检测论的思想,实验中包括目标刺激(信号)和分心刺激(噪音),如目标类别(Fruit)和积极评价(Good)作为信号而将目标类别(Bugs)和消极评价(Bad)作为噪音,当呈现Fruit和Good时被试揿空格键做出反应(称为Go),当呈现Bugs和Bad时被试不做出反应(称为No-Go)。GNAT包括两个实验阶段:在阶段1中,被试对目标类别(Fruit)与属性类别(Good)做出反应,对Bugs和Bad则不做出反应。在阶段2中,被试对目标类别(Fruit)和属性类别(Bad)做出反应,对Bugs和Good则不做出反应。实验中采用d’指标,将正确的“Go”反应称为击中率,将不正确的“Go”反应视为虚报率,将击中率和虚报率转化为z分数后,其差值即为d’分数,表明从噪音中区分信号的能力实验中以两个阶段d’分数作为考察指标,其原理在于如果信号中目标类别和属性类别概念联系紧密,相比较于联系不太紧密或者没有联系的联结,被试更为敏感,从而更容易从噪音中分辨出信号。在GNAT中,对噪音刺激不做出反应,因此需要对刺激呈现间隔加以控制,刺激呈现间隔以500-800ms较为适宜.TheExtrinsicAffectSimonTask(EAST)选用5个积极和消极彩色名词(绿色或者蓝色)以及5个积极和消极白色形容词,实验中告知被试如果词汇为白色时则参照词汇意义做出反应,即对积极词汇(如Kind)揿P键反应,对消极词汇(如Hostile)揿Q键反应,对于那些彩色词汇,则依照词汇颜色做出反应。实验中安排一半被试当呈现绿色词汇时揿P键,呈现蓝色词汇时揿Q键,一半被试当呈现蓝色词汇时揿P键,呈现绿色词汇时揿Q键。实验后记录被试对不同颜色词汇的反应时,不记录白色词汇反应时。当彩色词汇和白色词汇性质一致,且个体对这两个词汇共同揿键做出反应时个体反应较快,据此可以推断出个体对彩色目标词汇的联想与判断.在EAST中,个体依照所呈现的白色词汇的评价性特征(积极或消极)做出判断,并分别做出反应,使得原先中性的揿键反应获得了积极或者消极的意义。对于彩色目标词汇(蓝色或绿色),个体则依据其颜色进行区分,原先中性的揿键因为被赋予了积极或消极意义而影响了个体对目标刺激的颜色分类反应。这一实验安排使得个体不需要对目标刺激做出评价性反应,减少了个体对反应过程的有意识控制从而揭示了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实质。概念词用蓝色或绿色呈现,一半被试绿色词汇=P键,蓝色词汇=Q键,一半被试蓝色词汇=P键,绿色词汇=Q键。自我:我,自己,本人他人:他,别人,人家属性词用白色呈现,积极词汇=P,消极词汇=Q积极属性词:聪明成功消极属性此:愚蠢,失败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SC-IAT是Karpinski提出的对内隐联想测验的一种修正,用来测量和单一态度对象之间的联结强度。SC-IAT由两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都由24个练习测验和紧接着的72个试验测验(24个测验为一块,共3块)组成。在第一个阶段(女性+积极的词),将女性的词语和积极的词分类在左键,消极的词被分类在右键上。为了预防形成反应偏差,女性的词语,积极的词和消极的词不以相等的频率呈现,而是以7:7:10的比率呈现。在第二个阶段(女性+消极的词),积极的词被分类在左键上,女性的词语和消极的词被分类在右键上。女性的词语,积极的词和消极的词以7:10:7的比率呈现。单靶内隐联想测验(ST-IAT)ST-IAT和SC-IAT在概念上是同一的,和SC-IAT相比,ST-IAT包括一个只有积极的和消极的靶子词的初始的练习阶段,在每个阶段有更少的靶子词数目,并且不使用反应窗。评价GNAT、EAST、ST-IAT和SC-IAT等方法被统合到内隐联想测验中,是对IAT的继承与发展。能够被单独使用或与IAT相结合来进一步说明内隐的社会认知。参考文献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