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题06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注重整体筛选比对因题定法1.抓住重要考点,有针对性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设置3道客观题,近三年全国卷Ⅰ、Ⅱ、Ⅲ都考查了内容理解分析、论证相关分析、观点态度推断等考点。备考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与筛选整合。2.整体阅读,善于思辨。高考论述类文本,一般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说理,要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弄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性,还需运用推断作答。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解析A项,混淆关系。原文第2段中说“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是“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的前提,并没有说“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4段中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选项中“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曲解文意。D项,说法绝对。原文最后一段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选项中“无须考虑”说法绝对。答案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解析D项,文章最后一段说“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又说“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可见最后一段论证了以人民为中心,要以什么样的文化精品奉献人民的问题。并不能得出“论证了正面人物……体现”的结论。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解析“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说法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强调文学家创作重点在“精”,也就是在“质”上,而没有说“少”,故选D。答案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解析B项来源于第2段,原文说“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是杜甫学习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长处,他的论诗作品“采择与欣赏”的方面广,也体现了这一点;并不是对古今长短诗歌进行“正面评价”。答案B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解析原文第3段是说“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人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选项中说“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属强加因果。答案D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解析A项,是对立论前提即第1段相关内容的推断,原文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对其之前的诗人进行论述,属无中生有。B项,是对第2段一处细节所作的推断,原文说“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并没有“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的相关论述,属无中生有。C项,是对第3段相关论述的推断,原文说“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然而”表示转折,说明杜甫与前两种态度不同,且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杜甫的赞美之情,故“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的推断不正确。答案D思考1:上述文本论述的各是什么内容?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思路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2:你的答题过程用了多长时间?正确率如何?你觉得今

1 / 10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