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江西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江西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方面,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政治方面,主张政治变法,更是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第一课阅读下列材料:P47【资料回放】想一想:根据上述材料,北宋当时的统治出现了哪些问题?党项族、契丹族威胁北方边境安全,国力弱小,财政困难,官吏腐败,阶级矛盾激化,人民起义不断。“三冗”危机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三大矛盾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一)、三大矛盾•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队伍发展到数万人。–失败–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王小波、李顺起义“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1、阶级矛盾激化“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2、民族危机的激化•背景:1004宋辽军(契丹族)在举攻宋,直抵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取得胜利,战局对宋军有利,但贪生怕死的宋真宗却决定与辽议和。1005签约了盟约。•内容: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由于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评价:①对北宋是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和政府的财政困难。②但它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澶渊之盟”契丹族的骑兵•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勾结朋党,被罢官。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路。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实质:统治阶级内部之间要求改革和反对改革之争(二)、“三冗”危机想一想:从真宗景德年间(1004)至英宗治平年间(1064),官员共增加了将近多少倍?如此巨多的官员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1、冗官2.5倍,官员素质底低下,政府官僚机构重叠责任不清,人浮于事,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年代军队总数(万)百分比宋太祖建国初年(960—967)22100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37.8180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66.6330宋太宗天禧年间(1017—1021)91.2416宋太宗庆历年间(1041—1048)125.9580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8)116.2530想一想:从宋太祖到宋太宗时,军队总数增加了将近多少倍?如此庞大的军队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2、冗兵6倍,军费开支过大。项目收入收入总额支出总额军费开支所占比例钱3682254133170630994014730%绢帛874553572556407422768102%粮26943575304727082317022380%草29396113(束)292504692498046480%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每年巨额的军费开支(军队人数为1181532)年代收入(贯)支出(贯)lO2l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1049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1065年1l613万余13186万余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想一想:北宋王朝收支情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3、冗费入不敷出,原因:A、冗兵、冗官;B、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二)、“三冗”危机“三冗”危机政府机构林立,官员数量庞大但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弱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冗兵冗费冗官积弱积贫北宋“三冗”危机”的背后实质就是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北宋的统治钦宗1125-27徽宗1100-25哲宗1085-00仁宗1022-63英宗1063-67神宗1068-85真宗997-1022太祖960-976太宗976-997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人民起义频繁,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官员、士兵数量庞大严重的财政危机一般都出现在王朝统治的后期,为什么北宋的中期就开始面临如此严重的危机呢?二、北宋统治政策形成及其影响1、北宋统治政策的形成A、时间:主要形成于宋太祖、宋太宗时期B、过程:由早期的内外兼修到守内虚外C、形成的标志:宋太宗两度征辽,收回幽云十六州的企图失败宋太祖是如何登上帝位的?登上帝位后,他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想一想:赵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统领禁军。959年,世宗病故,年仅7岁的柴宗训即位,为周恭帝。960年,他谎称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侵,请求出师北上御敌。赵匡胤兵至陈桥驿,部下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因他曾出任归德节度使,治所在宋州,故国号称“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即宋太祖。陈桥兵变宋太祖927—976企图•材料一请思考:结合陈桥兵变一图,当时能够威胁到北宋政权的有哪些?1、统治思想:守内虚外2、措施:政治: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实行养官和养兵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经济:不抑制土地兼并,鼓励发展生产2、北宋的统治政策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即位后不久的一天,他邀请主要将领赴宴,酒酣饭饱之时,宋太祖感叹说:“没有你们的出力,我不会成为天子,但是我现在整夜不敢安枕而卧。”宋太祖接着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无非图富贵二字,你们不如解去兵权,回家置田宅,饮酒作乐,颐养天年。”此后,武将的兵权解除,兵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一)集中军权:1.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2.去掉了殿前都点检,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由皇帝直接掌握禁军,将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3.枢密院有调兵权,统兵将领有统兵权无发兵权,互相牵制;4.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防,防止武将专权;1、北宋初期加强皇权的措施(三)集中财权和司法权:1.设转运使,把地方赋税大部运送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2.由文臣到各地担任司法官员,死刑中央复核,地方司法权收中央。(二)集中行政权:1.中央: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皇帝总揽大权。(参知政事分相行政权、枢密院分相军事权、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使分相财权)2.地方:派文臣作知州,在各州设通判,监视地方。集军权、更戌法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集中司法权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积弱冗兵冗官冗费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积贫2、北宋初期加强皇权措施产生的影响积极方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消极方面3、养官、养兵的制度尽管能暂时的缓和社会矛盾,但加剧了冗官、冗兵、冗费,也就加速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形成皇帝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知州通判转运使三衙•“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宋代统治者为发展经济,采取了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为稳定功臣、大将们统治者纵容兼并土地。土地集中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增加地主偷税漏税、战事连年、灾害频繁导致人民赋税负担沉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4、北宋政府不抑土地兼并政策的危害范仲淹(989—105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曾任枢密院枢密使,积极主张对辽、西夏用兵,整顿北宋吏治。失败后与欧阳修等被贬官。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严重2、主观因素:宋仁宗、范仲淹3、主要内容:中心——整顿吏治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新政措施:①改革文官升迁制(政绩)②严格恩荫制③改革贡举制和考试内容④慎选地方官⑤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中心——整顿吏治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①措施“太猛”“更张无渐”②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攻击③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官无安置)④农民无获明显好处时代呼唤王安石!!!庆历新政夭折后,北宋朝野士大夫要求改革,变法图强的呼声一直不断。各类有识之士不断提出改革方案。•大文学家苏东坡则主张政府“省费用”来解决财政困难;“定军制””倡勇敢“等来改进军制•王安石提出方田均税法、均输法、保甲法等意见和主张。•包拯则主张用裁汰贪暴懦弱无能的办法来解决冗官,主张暂停招募士兵,裁汰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严重2、主观因素:宋仁宗、范仲淹3、主要内容:P48-49•①②③④⑤4、结果:废止(原因)5、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三大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三冗”危机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一次变法庆历新政澶渊之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战事连年、灾害频繁人民起义不断要求改革和反改革斗争激烈时间:1042年背景:内忧外患人物:宋仁宗、范仲淹等措施: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结果:夭折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哪个皇帝时期A宋太祖B宋神宗C宋仁宗D宋高宗2、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A、发展经济B、加强军事C、整顿吏治D、调整阶级关系CC3、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A.辽、夏的军事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4、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5、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的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的和平④暴露了北宋统治者的腐败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宋朝中期的“积弱”局面,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兵无常将、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6、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令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个几步就落在了地上,“以贼甲之坚,纵使能中,亦不能入,况未能中之”。欧阳修在谈到北宋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由别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年,政府就派人到灾区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幕兵不已.北宋初年,军队仅有二十万人,宋仁宗时,军队总数达一百四十万人之多.请思考:(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有何影响?(2)材料二揭示北宋时期中国出现怎样的形势?(3)材料三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问题?(4)三则材料共同反映的问题是什么参考答案(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巩固统一,但不利在于造成军事战斗力低下和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2)出现了北宋、辽、西夏政权并立的局面.(3)北宋政府采取“守内虚外”政策,荒年募兵,军队数量剧增,导致国家财政困难.(4)三则材料共同反映的问题是北宋中期出现的积贫积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