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一、卓有成效的新制特点: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度措施: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改革前官吏……改革后官吏……俸禄制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改革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实质:改革前提:均田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探究1: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一家三口可以分到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其实质是什么?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资治通鉴》露田男:40亩女:20亩禁国家所有桑田男:20亩农民所有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提高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改革后(影响)探究2:北魏的农民分得土地,会对北方地区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均田制均田制的局限性:虽然能抑制土地兼并,但没有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以土地占有不均状况仍然存在。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之不同1.背景:商〞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孝〞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2.内容: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3.实质: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改革前改革后宗主北魏政权农民农民北魏政权影响:三长制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三长探究3: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影响: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原因: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赋税征收有序,农民负担减轻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租调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⑷推行租调制北方社会经济好转⑶设立三长制⑵推行均田制吏治有所好转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2.措施及影响: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⑴制定俸禄制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⑷推行租调制⑶设立三长制⑵推行均田制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2.措施及影响:⑴制定俸禄制配合平城洛阳各抒己见: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北魏平城遗址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2.平城不宜为都。3.洛阳的优势。(1)政治:长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2)经济:周围多为游牧区,耕地少,粮食产量有限。(3)军事:北方出现强大少数民族柔然族,威胁其安全。(4)地理:位置偏北,不能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不利于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1)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2)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面对众多守旧反迁都的势力,请你设计一下孝文帝会用什么更高明的手段达到其迁都的目的?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都到洛阳。迁都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三、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请你以北魏人的身份谈一谈风俗习惯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改易服饰?孝文帝诏书[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鲜卑族姓氏汉族姓氏拓跋氏元氏丘穆陵氏穆氏步六孤氏陆氏贺赖氏贺氏拔拔氏长孙氏独孤氏刘氏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同时还将北魏公主下嫁汉族地主,鲜卑、汉族互为姻亲。同时规定迁至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⑷通婚姻⑵讲汉话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1.特点:2.措施:⑴易服装⑸改籍贯小结: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由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了汉族地主对政权的支持;推动北魏政权向汉族统治模式转化。小结: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1.特点:2.措施:3.影响: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社会转型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友好往来、民族迁徙、反抗统治者压迫、自身改革、和亲等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卑族的统治,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来看,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在改革进程中,孝文帝表现出了伟大的胆略和卓识.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认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北魏崛起智者选择卓有成效的新政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亲领改革迁都洛阳移风易俗1、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你能做对吗2、促使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B)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3.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冯太后影响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摆脱母权阴影说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14岁继位,冯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自幼由冯太后抚养,继位时仅4岁,冯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孝文帝对冯太后非常尊敬崇拜,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在平城为其营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并在太后陵东侧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相对小的陵墓,表示要永远高山仰止般的陪伴太后、忠于太后。他真的愿意葬入陪陵吗?真的愿意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要笼罩在母权的阴影中吗?特别是平城是鲜卑贵族的老窝,长期以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母权政治势力,这对孝文帝掌握权力构成极大威胁。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还有第三代皇帝拓跋焘都是在这种内乱中被杀的。孝文帝为摆脱母权的阴影,把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他选择了“走为上”,于是便有了太和十八年的迁都。有人说孝文帝迁都是摆脱母权阴影。你说呢?:“平城草木丰盛,牛羊成群,气候不冷不热,而洛阳夏季酷热难耐,为什么要迁到洛阳去呢?”:“我是个大奴隶主,在平城有豪华的宅院,大量的地产,还有众多的奴隶,生活的很好,不能迁都。”:“我们平城周围多数是鲜卑人,而洛阳周围多数是汉人,语言不统一,多别扭。”:“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会威胁我们的统治。”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