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改变一生的五句话”中的第一句是:优秀是一种习惯。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北京小学有个美丽的国旗广场,每天早晨来上学的孩子们一进入学校,就要自然放慢脚步,面对在国旗广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行一个少先队队礼。学生们做这件事是没有人监督的。几年前,北京小学就取消了学校门口的值周制,而把值周要检查的内容如戴好红领巾、向国旗敬礼等,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强化变为学生的自觉习惯。某小学有位教师对学生有个“独特”的要求:写字之前要洗手。因为小学生的手总喜欢东摸西抓的,容易在本子上留下污迹。这是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我要写作业了,写作业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我把手洗干净了才可以写并写好作业。也有某小学的一个“规矩”:凡是本校学生,每人上学期间要有两双袜子,每天回家要洗袜子,第二天穿干净的袜子来上学。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对小学生来说,不仅脚丫子舒服了,还会有一种新的开始的愉悦,向往整洁的一天。曾经参加过中日学生夏令营的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特别将中国与日本的孩子进行比较:日本的学生有个习惯,吃饭前总要说几句话,意思是“感谢赐给我美好的食物,我要吃饭啦。”说了之后就吃,不能剩饭。集体就餐时,吃完饭,日本孩子会站起来向厨师鞠躬:“辛苦啦!”而中国孩子在餐桌上挑食、剩饭是常见的事……一些虽是细枝末节方面的习惯,却很可能成为日后影响一个人的形象并连带影响其他行为的“祸根”。所以好习惯必须要从小养成。像以上学校这样做的还有很多。从细微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已经成为许多教育者的共识。不少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可行和有效的方法。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举办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这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对近20个省市的300多所中小学在进行相关研究。这些子课题包括儿童整洁卫生习惯、低年级学生独立睡眠习惯、生活自理习惯、专心学习习惯、小学生勤俭节约习惯、经常阅读习惯、合理消费习惯、改变“拖拉”不良习惯、遵守规则习惯、独立思考习惯等的养成研究。在当今这一代孩子中,不少人由于娇生惯养,“惯”出“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但是现在有些家长却还是更多地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孩子能考个高分数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其他全都可有可无。殊不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何来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且,缺少了良好的各种行为习惯,即便能有好成绩,也必定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课题组是从做人、做事和学习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的。经过反复论证,该课题组最近在有关报告中“浓缩”了学生应具备的好习惯: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做事的核心是遵守规则;学习的核心是勇于创新。在每一个方面,又有4个具体指标,即基本好习惯。这12个指标包括: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研究者还特别指出,在儿童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将这一过程变成奴役儿童的过程。常常是成年人在研究、制定规范,然后拿一套东西强迫孩子去照做,可以想像事情的效果。我们的许多教育活动往往失败在把太多的教育变成一种从上对下的要求,而缺少孩子自身发出的主动需求。习惯养成的最高境界是形成学生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在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们感觉到:“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学生……”这样的教育才是积极的,因而才会是有效的。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习惯是后天养成的,坏习惯经过努力也是可以改掉的。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注意引导,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即使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及时发现,矫正过来也并不十分困难。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呢?第一,为孩子做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不知不觉中形成好的习惯。比如要求孩子具有讲卫生、爱整洁;要求孩子具有爱学习、肯钻研的习惯,父母首先爱学习、肯钻研……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榜样的带动下,在良好拉环境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二,帮助要有针以性。人的各种各样的习惯,好的总比坏的多。孩子也是这样,好的习惯总是主流。既然这样,就不要把孩子偶然的异常表现说成是习惯,那样做反而会引起孩子的不满,产生逆反和抵触情绪。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时,首先要分析形成坏习惯的原因,这样矫正起来才有针对性。比如学习时拖拉、磨蹭,有的是因为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有的是没有时间概念,有的是性格所致,有的是对家长或老师有意见,用磨蹭表示反抗。如果不问青红皂白,简单训斥一顿,孩子是不会心悦诚服的。只有弄清原因,讲清道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第三,矫正不良习惯要适时。不良习惯是经过较长的时间、多次的重复以固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时间越久,矫正越困难。所以,在孩子不良习惯刚刚形成或初见苗头时,就要及时予以矫正,不要有“树大自然直”的侥幸心理。中小学生识别能力差,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小学生常常把父母看成“偶像”,初中学生常常把同伴当成“偶像”,初中学生常常把同伴当成“偶像”,在说话、表情、行为等方面也常常也“偶像”为“榜样”。如果“偶像有什么不良习惯,便很容易感染了学生。若是这种情况,在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时,一定要坚持正面疏导,切忌强迫命令。同时要抓住孩子的兴奋点,在他们心情愉快的时候,就某个方面的习惯与孩子平等讨论,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第四,巧妙运用激励的方法。对于性格开朗、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可采用激将的方法,使之猛然醒悟,改掉不良习惯。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应采用奖励的办法,使他们从内心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反省不良习惯的害处,用内在的力量克服不良习惯。第五,适当采取惩罚措施。惩罚是用外部强制的力量帮助孩子矫正不良习惯。惩罚不是体罚或变想体罚,而通过语言提醒、眼神或表情暗示、取消原有许诺等等,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白这些都是不良习惯“惹的祸”,从而下定决心改掉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