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习目标1、理解诗意,感受作者情怀;2、品悟写法,赏析名句;3、背诵、默写。知人论世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作者自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引导自学——精彩朗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节奏、4/3正音)引导自学——理解诗意僵直地躺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关。深夜睡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声,梦中又来到披着铁甲的战马飞跃冰河的战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精讲点拨——品味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处境凄凉,年老久病。但诗人用“不自哀”三字将笔锋一转,引出下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表现强烈爱国情怀。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两句虚实结合,由现实转入梦境,窗外的风雨声在作者听来犹如战场上的马蹄声,体现诗人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指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梳理归整1、主旨2、写法体现诗人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一语双关、虚实结合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精讲点拨——探究诗歌拟人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背景介绍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知人论世堂清1、背诵两首诗。2、主旨。3、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