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腰站小学中心完小刘春宏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为主导的世纪,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信息技术的一日千里及其对各个领域的冲击,正影响着几代人的生产、工作和生活,也正改变着整个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它的来临也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国都把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加快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使本国的教育在世界教育改革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服务于学科教学,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是笔者一直思考和尝试实践的问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中,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一、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在科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为了实现科学课程改革目标,就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为“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的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因此,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能充分强化教师“用教材教“的意识。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中,有关化石的内容只是《岩石与矿物》单元的第一课《认识常见的岩石》中的一个知识点,但它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内容。因此,我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对该内容进行了补充,增加了课时量,学生根据“化石”这一大的主题,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小专题;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研究方案,如上网查询资料、参观、实地观察实验等。学生根据在信息课中所学到的信息技术,将所搜集到的有关化石的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通过对教材进行了如此的改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他们在充足的时间和开放的空间中掌握了一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同时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敢于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扩展,这与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二、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民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何谓创新呢?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就是弃旧图新。也可以说,创新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创造独特新颖成果的有益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创新就是指学生调动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开展创新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新见解、新方法、新设想,或者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的智力活动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动手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要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苏教版《认识船》一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到老师搜集有关船的资料建成的网页中去了解船的发展史,去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船的知识,收集、整理起来,与同学交流、探讨。最后鼓励学生在金山画王中设计未来的船,并将设计方案上传到因特网上。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在网络学习之后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出了很多未来的船:有的孩子设计了在海、陆、空三地都可以航行的船;有的孩子设计了一些利用太阳能航行的船,这样的船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的孩子设计了可以了一些多功能的……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三、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小学生特别喜爱玩游戏,这恰恰就是学生最大的乐趣所在。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教学中含有不少适合小学生练习的游戏。但是学生玩游戏时往往偏离目标,所以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玩中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立足课堂,结合三年级信息技术的基本入门知识,采用计算机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抓住题眼亲自实践、亲眼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文件保存的教学中,笔者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孵小鸟”的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这样,笔者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学生学会了复制、粘贴的保存信息的方法后,课外搜索到的有关信息就能随时搜集起来待用,这样训练后,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很感兴趣。四、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科学信息。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根据重点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如教三年级《各种各样的叶》一课,课前的预习,指导学生活动的要点和重点,分析并抓住各种有趣的树叶特点,进行信息的查找。如树叶有哪些颜色?他们的形状有哪些?叶的大小怎样?课外让学生亲自观察叶和浏览相关网站、杂志解答心中的疑问。他们查阅到了有关叶的很多信息,并保存在植物信息的文件夹里。课堂上,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获得信息。在笔者的演示下,学生围绕课件的内容,遨游于“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等学习过程中。学生每人带着几个问题进入叶的海洋之旅,各自有选择的获取自己喜爱的有关叶的信息,如,秋天的叶是五彩缤纷的,红色的枫叶,黄色的银杏叶以及褐色、紫色等其他颜色的树叶。叶的形状多样,常见的有卵型、扇型、心型、针型、带型、披针型、掌型等。叶的大小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大的树叶可以躺下两个人,如南美洲的亚马逊棕榈,一片叶子连柄带叶有24米多。小的叶只有芝麻大小,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见。练习中学生兴趣盎然,尽情遨游在叶的知识海洋之中。资源共享,学生既熟悉了网页浏览,又亲自观察了叶的特点,了解自然界中植物叶的多样性的美感,从而获得植物更多信息;另一方面,学生也真正地做了一回学习的主人,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五、应用信息技术、激励学生持久探索科学知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得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求教师重视发挥成功的激励作用,造就学生的进取心、成就感、荣誉感和快乐感。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和进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激发他们的持久探究、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植物这一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对植物进行近期与长期的培养、观察、测量、记录等探究活动。中期,笔者对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小报的学生进行恰当的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鼓励,如教学评价中加“★”表扬,发奖状与奖品等,运用这些方法激励学生进行深入观察、思考、持久探究。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提高教学效率。在科学教学中,笔者把探究的反思也作为科学教学的要求,同时,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持久地有意识地反思,使学生的反思逐步转化为自觉的思维。这样,学生从比较、改进中慢慢悟到问提的关键,提高探究的水平和质量,进而形成探究的技能,从而养成探究、反思、再探究的学习习惯。六、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传统教学方式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而延续了几千年,而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其锦上添花。传统科学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的活动是有限的,教师表达的方式是单调的。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科学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全新的教学设计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传统的教学和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两方面的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计算机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实践证明,在科学教学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让它确确实实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突破教学难点时,使它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今后,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学课中应用好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让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信息化的时代,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使科学教学让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