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几何图形教学反思这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多姿多彩的图形》第一节,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与生活,而且数学与生活也密切相关。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不仅是知识的构建与运用、技能的形成与巩固,也包含了生活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学习策略的完善,情感的丰富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课件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图形入手,引出了几何图形的概念,在复习学生前两个学段学习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出了立体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概念。结合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图形与几何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处很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线,采取合作交流的探究式进行学习,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不断出现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使生活经验、学习方法等得到提高。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课件展示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给学生(多媒体课件展示)实物:茶杯(圆柱形)、苹果、乒乓球、漏斗、长方形和正方形包装盒让学生观察、思考、联想,逐一引导学生积极回答,点评后归纳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基本的立体图形。2、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制作了长方体、六棱柱、圆柱体、圆锥、四棱锥等立体模型。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立体图形的种类:柱体、锥体和球体。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总结出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口语表达或板书,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以达到教学要求。及时借助多媒体展示来指导学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教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能在不同的角度去探求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掌。3、教学在进行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出棱柱、棱锥的面、顶点、棱之间的关系。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仅是探究成果的大小,而是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在探究的时候,适当掌握时间,能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引导。从而达到最优的探究效果。细心学生在细微之处提出的疑惑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用所学知识去辨别,并取得最后合理解释。分小组让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巡视过程中发现好的例子,推荐让全班学生共享。4、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画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平面图形,体验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5、让学生举出身边的几何图形实例,并分析其立体图形构成。利用实物的形象优越性,通过类比加深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1、自主探究时间有点长,导致展示过程时间有点紧。2、小组展示过程中,有些同学没有展示的机会,只关注到个别积极表现的外向的学生。3、学生不能对别小组的展示进行合理的评价。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努力克服教学的随意性。2、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机会。3、尽可能给每位学生展示的机会。篇二:几何图形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1、从兴趣入手,抓住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它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映。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小学几何知识是相对零散的,不系统的,小学数学相对系统了,加深了、拓展了,也更丰富了。因此,不但要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学习当中,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初步体会几何的美,提升他们学习几何的兴趣。在《图形的初步认识》的导入新课时,以姚明投篮、金字塔、美国五角大楼、白宫等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引入新课,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几何世界。同时,通过展示自己所带的物体并观察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消除几何图形的神秘形象。2、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比较时髦的词眼,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的缩影。3、巧设练习,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练习的设计,围绕重点,针对性强,巩固深化了学生的新知。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几何证明(说理题),要求不宜太高。我们常常发现他们有以下几个难点:(1)、不知如何下手。(2)、不会用几何语言。(3)、没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针对上述情况我作以下尝试,慢慢地让学生适应。(1)开始的概念、定理教学时就渗透几何的语言。如讲授“线段的中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说出规范的几何用语,“因为……,所以……”。时常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体会、接触几何用语。这样长期练习让学生对几何用语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到用几何语言时一点也不会说。(2)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几何知识时,我们可以开始尝试让学生去说理。此时要求不要太高,注意多对学生的说法以肯定。当然也不是说只说学生好,只是肯定他们的进步,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规范的几何语言。甚至可以时常板书规范的结果让学生去模仿、去欣赏、去体会。(3)经过以上的尝试后,我们就可以尝试几何证明的教学。但是不可以一下就要求学生都写得多严谨。最好我们多设计一些规范的用几何语言写证明过程,只要求他们填出部分。这样慢慢让学生去理解、去尝试。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可以让学生单独去完成简单的证明说理题,一般就三、四步就可以了。(4)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画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平面图形,体验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二、反思不足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原有思路被动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缺乏一点灵活性。学生在讨论立体图形的分类的时候,有一个优等生问我:“什么是分类?老师我不明白你让我分类是什么意思?”。当时我只对她做了个别点拨。但是课后经过反思,初一的孩子对于分类的思想接触得还比较少,受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学生对于分类思想的实质是很难理解,需要一个比较长时间的渗透和强化,才能慢慢领悟。这个同学有困惑,那么其他同学是否存在这样的困惑?答案是肯定的。三、教学过程的改进1、教学过程应该有灵活性,不能一味的追求教学计划的完成而忽略学生的需要。教学的“某一环节”挤占了一些时间,是可以通过后面的调剂来补充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上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牢牢把握动态生成,善于发现学生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做出及时的调整。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理念。2、及时的总结立体图形的分类方法。然后抓住教学契机,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给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分类?让学生明确两点:①分类就是按照事物之间性质的异同,将相同性质的对象归于一类,不同性质的对象归于不同类别的思维方法。②分类应该遵循的原则:如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如若不然,对象混杂,标准不一,就会出现遗漏、重复等错误。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如:人群的分类、有理数的分类等帮助他们理解。四、针对以上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即时表扬和鼓励。2、多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置身于问题当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篇三:几何图形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对物体的原有感知,逐步掌物物体的形状、特征、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并以此为材料进行思维,将图形、表象进行加工、组合,逐步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因此,学会这部分教材对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力、想象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在概念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往往把一个新的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定义;二是忽视概念间的联系,把许多本来有联系的概念,拆散成一粒粒散落的珠子,分散、孤立地保存在学生的脑海里,没能将珠子串成项链,概念不成系统,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要改变这些问题,我觉得应该以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为主线,把“看”、“动”、“练”、“理”有机地串联成一个思维体系,从而顺利达到“通”的目的。具体来讲就是:看—全面观察。实践证明:儿童接触事物,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经常是从观察开始和发现的。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简单图形已有初步了解,如书的封面是长方形,红领巾是三角形,文具盒是长方体……,但他们对此的了解往往是表面的、模糊的,还不能说出其本质特征,往往是口欲言而无声。所以教学时,我因势利导,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表象。引导学生用眼看、用手摸,做到上下、左右、前后和正反进行全面、仔细地观察,以此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物体的初步认识,使他们由具体物体的形状在大脑中形成表象,继而上升为概念,初步培养或形成空间观念。动—动手操作。杨振宇博士说:“中国的儿童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儿童动手兴趣浓,主要原因是没有动手的机会。”其实动手操作是把书本等外在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的桥梁。由于小学生生性喜欢动手操作,而且抽象思维依赖于动作思维或形象思维展开,因此动手操作对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积极性等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所以教学时,我尽量组织学生开展“剪”“拼”“量”“摆”“数”“做”等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出物体模型,学会对图形或模型进行分解、组合、平移、翻转等转化方法,使他们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亲身体验中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化方法,进一步理解掌握其本质特征,初步掌握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转化方法,同时也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侧面裱有彩纸(或自己在侧面糊纸)的圆柱体,边看边摸说出其侧面特征后提问:“你能用转化的方法自己求出侧面的面积吗?”学生通过讨论、操作,有的学生说:“我沿着一条高剪开,侧面积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侧面积的周长(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侧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侧面的面积侧面=底面周长×高。”有的同学说:“我沿着一条斜线剪开,侧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侧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侧面的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侧面的面积=底面周长×高。”。有的同学说:“我沿着高剪开,侧面转化成一个正方形,同样得到侧面的面积=底×高。”通过操作,学生不但发现了展开后的特例(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丰富了侧面的表象,而且通过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协调作用,学生主动、直观地掌握圆柱体侧面积的推导方法和计算方法,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交给学生一把开启面积计算方法的钥匙。实践证明: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协调作用于同一事物,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就学习的学习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常气氛,使学生以饱满高涨的热情投入学习,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练—巩固训练。通过全面观察和动手操作,学生对几何知识初步理解和掌握后,为了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形成能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习题进行巩固训练。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精讲多练,注意数形紧密联系,逐步做到“物体——图形——表象——物体”的循环,使学生看到图形名称就想象出物体形状、特征和计算方法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断开拓思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增强空间观念及其理解应用能力。如:圆柱体体积习题的设计,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