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单元作业设计本单元是在学生对最常用的溶剂——水的性质及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内容主要涉及“水”、“什么是溶液?”、“溶液组成如何表示?”、“如何配制一定组成的溶液”“溶液的酸碱性”等五个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一类常见的混合物——溶液。通过认识溶液初步经历研究物质的一般过程: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并在诸多活动经历中慢慢深入微观世界,学着从微粒的角度分析身边的物质及变化,逐步构建微粒观。“(沪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走进溶液世界”。本单元一共分三部分:水、溶液、溶液的酸碱性。本章从化学的角度展示了多彩的水溶液世界,以我们最熟悉的水为主线展开。第一节水,教材以水为线索,介绍水在自然界中分布、水的自然循环、水的净化三部分。第二节溶液,分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得出饱和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溶液的酸碱性分析,了解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以及溶液酸碱性的本质。通过具体的学生实验完成探究实验报告、思维导图、课堂综合检测、了解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一、单元目标:本单元一共分三个大的课时目标,第一节水:1.知道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水在自然界的自净及其污染;2.学会观察实验;理解水的组成;3.知道自来水生产的一般过程及原理。第二节溶液:1.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结晶概念。3.掌握溶解度的简单计算。4.掌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1.知道溶液呈一定的酸碱性,知道溶液分为中性、酸性、碱性;2.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由此整理出本章的单元教学目标为: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A知道,B理解,C运用,D综合)学习内容学习水平水的物理性质A水的电解B水的污染和净化A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B溶解度B结晶和结晶水合物A溶质的质量分数C溶液的酸碱性B酸碱指示剂和pHB二、课时作业目标(以《溶液的酸碱性》为例)1.知道溶液呈一定的酸碱性2.能判断酸碱性的变化特征3.知道酸碱度的检测方法4.能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5.知道溶液酸碱性随稀释、浓缩、加入其它溶液后pH的变化特征6.能从生活中发现一些酸碱指示剂三、单元作业目标1.知道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水在自然界的自净及其污染2.理解水的组成;3.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4.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结晶概念;5.掌握溶解度的简单计算;6.掌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7.知道溶液呈一定的酸碱性,会判断酸碱性的变化特征,知道酸碱度的检测方法。课时目标针对每一个课时的安排,合理布置本节课的课时作业,通过课时作业可以使学生有效掌握课时的学习内容,巩固新知识。而单元教学目标从整体的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抓住本章学习的重难点,有效地将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检测和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应该说单元作业目标更侧重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检测。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尊重差异,促进成长”一直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作业是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分层作业是教师帮助学生主动选择的行为。也就是在教学和作业布置中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真实水平,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且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发生动态变化。作业中的“分层”应该按照教学实际的变化随时变化。其次,单元作业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目标。而学生各有差异,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全部达成,弱一些的能够达成部分,个别能力薄弱的同学较难达成。所以,所谓分层,就是要给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不同的帮助,换言之,要搭设不同的“支架”来帮助他们达成作业目标,完成作业,进而达到单元学习的目标。“作业分层”就应该着重思考如何给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支架,能够引导学生在思维支架中持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支架是引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并获得提升的有效工具。四、单元作业样式化学学科单元作业由基础理论部分、兴趣实验部分构成。具体内容见附表一五、作业的分层策略新课程理念下,多元化的作业除了要落实和巩固知识目标外,更需要落实: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科学素养目标等,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在实施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这一前提下,化学作业因该看作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的重复活动,是形成学生各种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思维品质,对学生心智、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布置化学作业的各个环节上应充分提炼挖掘,不能就题论题,草率行事。如布置作业时,同时提出完成作业的要求:要养成仔细审题、独立思考的习惯,启发他们如何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将分成相同知识内容、相同的作业模式分成有一定难度梯度的作业;也可以布置不同内容、不同标准、不同模式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层次更高的作业来挑战自我。以22题为例说明。作业属性表作业目标K1、K2内容维度溶解度曲线的综合应用学习水平□A□B□C□D能力维度结合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溶解度曲线中点的含义,溶液中各种量的相互换算,饱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结晶方式的选择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运算作业类型□预习□√巩固□复习;□口头□√书面□实践;□√必做□选做□拓展□探究作业难度□容易□√中等□√难作业时间10分钟作业目标(填写编号)作业类型作业时间22K1、K2巩固、书面、必做5分钟六、作业案例及说明基础理论部分:在单元作业的设计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设计了不同的支架,对同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分层。例如22题的设计,支架1如图是四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1、影响固体溶解速度的因素有。2、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最明显的是;40oC时,NaNO3的溶解度(选填“”、“”、“=”)NH4Cl的溶解度;60oC时,210克KNO3的饱和溶液中含KNO3克。3、如图,M点的含义是:;60oC时,KNO3饱和溶液变成同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4、60oC时,100gKNO3加入50g水中所得的溶液的质量是g,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若要增加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采取的方法是:。5、60oC时,从混有少量NaCl的KNO3溶液中提纯KNO3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6、已知NH4Cl溶液呈酸性,向NH4Cl溶液滴加石蕊溶液,石蕊呈色;滴加酚酞溶液,酚酞呈色。支架2如图,是四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1、20oC时,50克水中最多溶解NaCl18克,则NaCl属于溶物质;要增大NaCl的溶解速度可以采取的方法是,既能影响溶解性又能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是。2、某温度下,将150克20%的硝酸钾溶液蒸发掉50克水,然后冷却到原来的温度,结果析出11克硝酸钾晶体,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60oC时,在100克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入10克水,为使溶液重新达到饱和,需加KNO3克。N点表示KNO3溶液处于(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将该溶液从状态N改变到状态M有多种途径。试设计一个实验途径;若要不改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而使其变为饱和,采取的方法是。4、20oC时,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50gKNO3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升温至90oC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精确到0.1%)。60oC,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若要用此饱和溶液配置20%的KNO3溶液,还需要加水克。5、60oC时,从混有NaCl的KNO3溶液中提纯KNO3的步骤是6、已知NH4Cl溶液呈酸性,若用用水湿润的pH试纸测定其pH值,所得的数值比正确数值(大、小、不变)。支架1的第1小题设定为了解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而支架2还要求学生理解改变固体溶解速度的具体操作,同时还要理解对固体物质溶解性和溶解度速度的影响因素,在知识内涵上进行有效延伸。同样,在第3题的设计上,支架1要求学生能了解溶解度曲线上交点的含义,以及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支架2要求学生明确溶解度曲线图中点的含义,通过点的位置判定溶液的状态,并能给出相应的点的相互转化的方法(涉及具体的操作),还要通过设定的条件来实现点的转化,要求相对支架1有明显的提升。第4小题中,支架1需要学生达到的知识层面是简单判定溶液的状态、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及改变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方法;而支架2则需要学生通过溶解度进行定量判定溶液状态、溶液的质量,在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温度、溶剂的量),溶质质量分数的定量变化。第6题中,支架1需要学生简单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支架2则从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层面,对实验误差有精确的分析。本题的设计梯度不大,可鼓励同学由支架1向支架2的提升。不同的作业内容可以匹配不同程度的学生,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分层选择支架,甚至可以先尝试不用支架来完成作业,如果遇到困难,再尝试借助支架1完成,以此类推,直到完成分层作业。兴趣实验部分:本章节选了两个课外兴趣实验,一个是酸碱指示剂的寻找,一个是硫酸铜晶体的制备,鼓励同学们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延伸到生活实际中,本单元还可以设计用结晶的方式提纯硝酸钾和氯化钠(少量)晶体,这些实验都是从课本的知识出发,与实际生活能有效结合,体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酸碱指示剂的兴趣实验能加深学生对酸碱指示剂的理解,由此对于pH试纸的制作也有充分的认识,操作难度教学,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而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则从操作的角度严格要求学生的操作规范性,还包含更多的操作细节,如:尽量挑选形状完整的小晶体作为晶核;在溶液析晶的过程中要意防震防尘;取出晶体后要及时清理晶体上的各种突起等。支架的提供,不仅满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也通过教师的分层评价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为教师对于班级学生的分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化学教研组刘明晟附表一一、选择题1.厨房中的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用油B.白醋C.硝酸钾D.食盐2.不能称为溶质的是A.碘酒中的碘B.糖水中的糖C.泥水中的泥沙D.生理盐水中的食盐3.不属于结晶水合物的物质是A.食盐B.石碱C.胆矾D.明矾4.如图为市售盐酸标签的部分内容,其中36.0%~38.0%表示该盐酸中的A.氯元素含量B.溶解度C.溶质质量分数D.溶质质量5.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下列因素一定无关的是A.温度B.溶质性质C.溶剂质量D.溶剂性质6.30℃,50克水溶解15克的A物质就饱和。该温度时,50克酒精最多能溶解25克的B物质。则30℃,A和B的溶解度相比A.ABB.BAC.A=BD.无法比较7.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加入水B.加入溶质C.升高温度D.降低温度8.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方法D.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9.在一个萝卜上挖个孔,其中注入10克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倒出的食盐水还可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①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②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③倒出的溶液中NaCl溶解度增大④倒出的NaCl溶液浓度减小了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10.从某学生的实验报告中摘录以下实验数据,其中记录的数据正确的是A.用广泛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0B.用电子天平称取食盐质量为20.3gC.用10ml的量筒量取某溶液体积为5.65mlD.用20mL酒精和20mL蒸馏水配制成40mL酒精溶液11.下列条件下的Ca(OH)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A.10℃的不饱和溶液B.10℃的饱和溶液C.40℃的不饱和溶液D.40℃的饱和溶液1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