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导学案一、导入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二、作者介绍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生日那天,因腿疾住进医院,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合欢树》、《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夏日的玫瑰》、《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等。三、整体感知文章分两个部分,各自有什么侧重点?第一部分:地坛第二部分:母亲第一部分:感受地坛【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语言,把握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品读和赏析景物描写,感悟作者走出困境的艰难心路历程;3、从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感悟中获取精神力量,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理解“我”与“地坛”的关系的?到文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关键词。明确:缘分,宿命1、我与地坛之间有什么缘分?明确:“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搬过几次家,是“越搬离它越近”2、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地坛对我有“宿命”的味道?明确:①“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让我残废了双腿。”③“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④“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⑤十五年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里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二、初进地坛1、作者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进入地坛的?他当时处于一种怎样的人生状态?明确:“十五年前”●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2、当作者第一次邂逅地坛后,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他。作者当时为什么总是去地坛?明确:“那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宁静,沉寂3、地坛为什么会如此宁静呢?明确:废弃,荒芜冷落,很少被人记起,无人看管4、“我”与“地坛”有什么相似点?明确:地坛:被人遗弃我:被社会遗弃小结:同病相怜三、了解地坛1、作者笔下的地坛仅仅是荒芜冷落的吗?到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地坛特点的句子。明确: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2、那园子的“不衰败”体现在哪里?到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小结: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3、作者在地坛真的仅仅是逃避现实吗?他还做了什么?明确:“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4、那么作者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得出答案了吗?明确:既然出生了,那就要好好活下去;既然死是必然会来临的,那么,就应该想想应该怎样活下去。小结:地坛:古老荒芜,但并不衰败我:落魄绝望,但不应颓废四、理解地坛1、关于怎样活这个问题,作者一下子想清楚了吗?明确: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问题。2、在这十五年当中,地坛遭遇了什么?明确:被人肆意雕琢3、地坛被人肆意雕琢,但是作者说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这里的“有些东西”指的是什么?它们有怎样的共同点?明确:大多都有某种不好的境遇,但他们却能或永恒或坦然面对或勇敢抗争。——形体改变、精神不变小结:地坛:被肆意雕琢,精神不变我:身残志不残——地坛是作者的精神家园4、那么作者知道要怎样活了吗?一个人的生死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是自然的安排;就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应由自己决定。我们不该刻意去追求死亡,我们应该好好的活着,珍爱自己的生命。五、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课堂总结:●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在突然而至的人生悲剧面前,有着相当文化修养的史铁生,产生这样的信息:“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智慧。”他的作品带来了机体健全的作家所不能具有的抚慰人类灵魂、振奋人的精神的热力。-摘自《20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第二部分:感悟母爱【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独特的“母爱”2、理解作者的“懂得”和“后悔”3、结合现实,感受母爱【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能够读出“我”如何从母亲毫不张扬的母爱中获得生存的启示【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史铁生从残疾的阴影中走出来,不再去问“我”为什么要出生,不再去想“我”为什么要活着,不再去抱怨命运的不公。这当中除了地坛给予的启示之外,还有一个人,有一个人,始终站在他的背后,支持着他,伴行他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路,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让我们随着史铁生的文字去了解,去感受。二、讨论第二部分1、当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把地坛当做是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作为一个母亲,她是如何想如何做的呢?想:(1)给我时间走出苦闷(2)担心我出事(3)替我承担所有的痛苦做:(1)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2)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2、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是这么认为的吗?到文中找出依据)理解、关爱、坚忍——苦难而伟大“我终于理解了母亲“3、思考:“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怎样的一个难题。”现在,你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是“难题”了吗?4、母亲对儿子的担忧,母亲矛盾的心里,作者是怎么知道的?是什么时候知道的?“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是通过“设想”而知道的。5、那么当时的作者,又是如何想如何做的?①“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②“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③“决意不喊她”6、当现在作者回忆自己曾经的想法和做法时,是什么心情?悔恨7、作者对母亲仅仅是理解和悔恨吗?找出相关的语段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写小说回报母亲整日怀念母亲8、在第9自然段里作者写到“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明确: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其实就是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也为所爱的人更坚定地生活下去。而对作者而言,就是更坚强地面对待生活给予的苦难。9、课文最后写道:“这园里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的交织,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明确:“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是作者的心灵求索之旅。而“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每一次精神跋涉,都不是独立完成的,都混合着母亲的精神赞助,都含有母亲的忧虑和哀伤!而且“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还象征着母亲和地坛的重合——地坛是我再生的母亲,而母亲的博大是虚化的地坛。地坛:让我明白了关于死和为什么要出生的问题母亲:让我明确了要怎样活10、“母亲”理解儿子,儿子读懂“母亲”,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爱。这种爱有没有打动你呢?请大家选取最让你感动的一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三、课堂拓展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有人说“母爱是一种没有道理没有代价的爱。”有谁能象史铁生那样用心体味母爱呢?更多的时候,母爱都是从我们身边默默地流走,熟视无睹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希望今天的这堂课,能让我们学会更好地去体验母爱,去珍惜母爱。播放歌曲《懂你》,大家在音乐中,去回想,去体味母亲带给我们的那些点点滴滴的温暖的感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