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吉林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分别与小学和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相衔接,是为使初中学生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一、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本门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遵循下列原则: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正确,目标明确,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设计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思想教育,重视基础知识、技能教育,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导纲要》和教材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应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强调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科学性。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促进他们参与信息化社会活动,了解和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初步形成投身于信息化建设和创新活动的愿望。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共七个模块(打*号为选学内容),教学内容应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地安排在各学段的各年级中。具体模块内容如下: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模块三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模块五图像的加工、处理与动画制作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模块七:设计和制作机器人根据《吉林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初中阶段信息技术应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年段开设,每周不少于1课时,总课时不少于68课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课时的70%。每个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如下: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教学内容(1)信息与信息社会。(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4)信息安全。(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要求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结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信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识;进一步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作用。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2)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简单工作原理。(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4)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5)在计算机上写字、编辑音乐、获取图片的简单操作方法。教学要求能结合应用实践,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比较不同指标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简单工作原理,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其相关步骤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搜索、设置安全和共享等)。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能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附件中的软件进行写字、编辑音乐、获取图片。模块三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教学内容(1)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2)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3)数据的表格处理。(4)数据图表的创建。教学要求根据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输入或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成表。根据需要,学会用电子表格的公式和函数等功能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处理。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和发现规律。会使用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直观地呈现统计结果和研究结论,增强研究结论和结果的说服力。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教学内容(1)网络的基本概念。(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4)利用网上即时通讯工具开展网络交流与信息传递。(5)网站制作。教学要求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能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会使用因特网搜索信息、浏览信息和下载信息,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的异同点。能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辅助学习。学会判断不良信息、主动抵触不友好网络交往的必要方式,如学会管理电子邮箱和反垃圾邮件的管理的方法,学会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断并主动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结合自己使用网站的经验,比较网站与其他多媒体作品在信息表达与发布方面的异同,比较网站和网页的关系,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学会根据学习或社会交往的需要,设计学习支持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学会合理规划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学会合理规划网站的内容栏目和必要的交互功能。学会使用合适的网站制作工具制作网站,尝试使用常用网站制作技巧支持课程学习、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会交往。模块五图片的加工、处理与动画制作教学内容(1)利用Photoimpact处理图片。(2)利用Flash制作动画。教学要求掌握创作、获取图像的方法,能利用处理图像软件对图片进行加工和处理。欣赏分析动画作品,比较动画与其他信息表达方式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动画在信息表达方面的独特性。通过剖析作品,了解动画的制作原理,熟悉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一种常用的动画制作工具,设计、制作动画,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动态过程。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内容(1)多媒体介绍。(2)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加工、处理。(3)多媒体作品的组织和展示。(4)作品评价。教学要求理解多媒体的概念,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和信息表达的需要,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选择合适的素材表现形式,对制作过程进行规划。能根据表达的需要,结合考虑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不同媒体形式素材的优缺点和适用性,选择合适的素材并形成组合方案;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采集必要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综合运用合适的软件和工具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集成各类素材,制作多媒体作品。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能通过讨论形成多媒体作品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多媒体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并对作品进行有效的优化以增强在现力;能比较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脑作品与传统作品制作过程的异同。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技术创新意识,养成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模块七:设计和制作机器人(1)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趋势。(2)教学机器人工作原理。(3)设计、制作简单的实物教学机器人。教学要求了解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讨论机器人与人类在解决相关问题上的优缺点。例如,机器人对复杂情况的反应,机器人可以完成哪些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等。理解教学机器人工作原理,学会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设计、动手制作或组装简单的实物教学机器人(如:机器人导盲,机器人迎宾、灭火、踢足球、走迷宫等),能将编制好的控制程序导出到实物机器人,运行机器人并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程序做出必要的调试和修改。在不具备实物机器人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机器人仿真环境来模拟机器人的运动和调试使用流程图编制的简单的控制程序;初步感受利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四、课时分配计划序号课程内容总学时周学时课程设置年级1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21七年级上学期2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613模块三:用计算机处理数据914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171七年级下学期5模块五:图像的加工、处理与动画制作171八年级上学期6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71八年级下学期7*模块七:设计和制作机器人自定自定自定五、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其实用价值,即与其他学科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不是单纯的学习计算机操作,而是要培养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它必须与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2.全面了解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困难。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注意教学的针对性。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以及感知的规律。不断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3.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性较大的情况,既要面向全体,又允许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设置分层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4.重视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运用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