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核心提示:浙江“三农”工作长期走在前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继续走在前列。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群众满意导向,全面实施万家新型农业主体提升、万个景区村庄创建、万家文化礼堂引领、万村善治示范、万元农民收入新增“五万工程”,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特质发展,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加快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加快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加快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浙江“三农”工作长期走在前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继续走在前列。我们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群众满意导向,全面实施万家新型农业主体提升、万个景区村庄创建、万家文化礼堂引领、万村善治示范、万元农民收入新增“五万工程”,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特质发展,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加快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加快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加快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行到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重塑城乡关系、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的关键一招,是新时代我们党在农村开展的一场全面、系统、深刻的改革。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继续高举改革大旗,扛起改革担当,把改革强省的导向落实到“三农”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顶层设计和改革落地,着力解决农村改革碎片化问题,真正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坚持正确的农村改革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坚持城乡等值化理念,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进一步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大力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改革不论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四个不能”是红线、底线。我们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坚守“四个不能”,不能犯颠覆性错误。突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改革导向。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关系。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要把城镇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来建设,加快挖掘利用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实现城乡制度无差别、发展有差异的融合发展、特质发展。浙江发展到今天,更要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要做得更好,努力走在全国前列。充分释放农村改革红利。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全面发力、一抓到底;对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制度、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制度等改革试点,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快复制推广;对“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等各项农村改革措施,要抓紧梳理、加强集成,更好地发挥组合效应、协同效应、叠加效应,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给。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这有利于利用农民的闲置住房发展乡村旅游、养老等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城里人可以到农村买房置地。对于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所的行为,必须严格禁止,绝对不能开口子。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环境美、生态好,乡村才能宜居,才能吸引人,才能创造商机。这些年来,我省各地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致有这么几种类型:一是土地综合整治型;二是旧村特色改造型;三是拆迁重整型;四是旅游带动型;五是产业融合型。新时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几个点、几条线如何布局的问题,更不能搞单一模式、千篇一律、千村一面,而是要立足实际做产业文章、特色文章、改革文章、优势文章,把全省农村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来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分类施策、因村制宜,把“点上美”和“面上美”统一起来,变“盆景”为“风景”,实现乡村整体美、城乡全域美。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启动实施“千村精品、万村景区”工程,完善具有浙江特色的“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规划设计层级体系,推动多规融合在村一级落地实施,加强村庄特色风貌引导,协同推进“四边三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县城建设、森林村庄建设,点面结合、串联成片推进村庄整治,力求使每一个乡村都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入,又各具特色、富有气质。特别是要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全面推进农村“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巩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消除劣V类水成果,到2022年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全覆盖、农户家庭水冲式卫生厕所基本普及。系统推进生态治理和修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划定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加强绿色空间守护,推进美丽海洋建设,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滩长制、湖长制,探索湾长制、山长制,切实把浙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保护好,让浙江处处是花园、村村是美景。让农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富裕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我们要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的好日子。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要继续帮扶淳安等26县加快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海岛和与江西、福建、安徽交界边区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使26个县跟上全省发展步伐。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全面小康计划。目前,我省已全面消除了“4600以下”绝对贫困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省就没有困难群众。要继续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精准帮扶机制,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绿色经济,不断提升低收入农户增收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生活质量。深入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因村施策、分类指导,转变村庄经营方式,在搞好统一经营服务、盘活用好集体资源资产、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增强集体经济“造血”能力和发展活力,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今年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1000个。目前,有的地方打破村域、镇域界限,结合土地综合整治,村集体以股份合作形式推进“飞地”项目建设,获取保底分红收益。这种“飞地”,市与市之间可以这样搞,县与县之间可以这样搞,乡镇与乡镇之间也可以这样搞。持之以恒改善农村民生。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着力打通乡村断头路,推进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重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乡村通信网络建设,深入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工程,确保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农村危旧房治理改造。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实施卫生医疗“双下沉、两提升”,着力破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一难题,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扎实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农业兴,乡村振兴才有坚实的支撑。虽然农业在我省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不是很高,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至关重要。我们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放到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继续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要求,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抓好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把农田水利搞上去,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进一步把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好建设好,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大力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质量。建立完善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着力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畜牧业绿色发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渔业转型发展、海上“一打三整治”等农业生态建设,特别是要做好“特”字文章,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加快实现我省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努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以开展“标准化+质量强农”行动为抓手,加强源头治理,健全监管机制,推广全程标准化生产,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体系,使农业生产也像工业一样有标可循、按标生产,努力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覆盖所有县(市、区),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全部纳入追溯信息平台管理,牢牢守住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底线。大力促进乡村文化兴盛文化是乡村的根脉所在,优秀乡风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乡村的魅力不仅体现于山清水秀,更体现于文化的特色。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努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最美邻里、身边好人、美德少年等评选评议活动,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坚决守住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留住农耕文明的“根”和“魂”。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化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保护和利用好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我省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更好地展现魅力和风采。加强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和使用。实施万村文化礼堂引领工程,力争每年新增3000家农村文化礼堂,实现上规模村全覆盖,加快把文化礼堂打造为乡村历史文化陈列馆、农耕非遗文化传艺馆、乡愁乡情记忆博物馆、思想文化道德教育馆和群众文化大舞台。全面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总体上看我省农村风清气朗,但也有一些农村不良风气仍然盛行。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发挥好村规民约、乡贤理事会的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农村的兴衰治乱是一个国家稳定与否的基石和标志。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抓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大力推进乡村治理集成化。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到村一级,进一步加强县乡统筹,完善“综合指挥中心+基层治理四平台+全科网格员”的运行机制,更好地实现统一指挥、及时响应、协调联动和有效处置,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进“基层治理四平台”向村级延伸,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加快建立村平安建设、村容村貌、秩序管理协作组,完善村便民服务中心,上门提供全科服务,努力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一般事务都在村级层面解决。完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坚持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充分发挥自治化解矛盾、法治定纷止争、德治春风化雨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基层站点规范化建设,积极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争取5年内建成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000个以上。对下山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