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自然保护地管理培训班的总结讲话同志们:在大家共同的参与、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全省自然保护地管理培训班既定的各项培训计划。我用“四个第一”总结概括本次培训班,第一次在机构划转、职能移交、人员转隶后举办的第一期自然保护地管理培训班,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一次组织全省各类世界级、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人员参训,规格、规模空前;第一次跨行业、跨领域、跨专业综合性设置课程,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综合授课;第一次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调研与试点相结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全面、系统的培训,大家都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知识,为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推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就如何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讲三点意见: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从“两个维护”的高度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首先,要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指导意见》重大意义。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主持审议通过该《指导意见》历经5月余,直至6月15日才正式印发,而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大部分指导意见或制度方案已早先印发。据悉,是由于期间该《指导意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批示和指示下进行了多次修改。单独针对保护面积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现在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应多多益善,现在不是生态保护为经济发展让路,而是经济发展要为生态保护让路”。《指导意见》指出“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赋予了自然保护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前所未有的地位。立足我国现实,针对当前自然保护地存的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了“十个明确”、“十大关键”、“十项体系”,设计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整体思路。这是我国自然保护地发展史上第一部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的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要学懂悟通,牢固树立生态保护共识。各级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要认真组织全体人员系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办国办《指导意见》。在林业系统内部达成保护方向不能动摇、保护力度不能松劲、保护范围不能开口子的共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做到生态优先、应保尽保。坚决杜绝、坚决摒弃枉图通过自然保护区“三区变两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勘界立标等方式调小自然保护地面积,调出违法违规项目“以调代改”,调出自然资源丰富区域,为旅游项目开发让路等想法。同时,要积极主动向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政策解读与宣传。第三,要恪尽职守,自觉扛起生态保护责任。未完成机构改革后续工作的部分市、县级林业部门要主动作为立即提请当地政府协调,务必在一个月内完成职能移交。若再以此为由而影响全省总体工作进度,省局将建议驻局纪检监察机关启动问责程序。市、县林业部门应设立对应省局的相应职能科室或股室,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省、市、县三级管理体系,压实各级林业部门对自然保护地的管理监督职能职责。今后,凡省局统一部署安排的各项工作,务必按时提交,一旦无故超期,省局将在年度考核时,按照逾期天数作出扣分处理。二、准确分析和把握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面临的问题挑战自1957年在莽山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的62年以来,我们以申报划建为根本方略,切实保护了自然资源及自然生态系统;以“四化建设”为推动引擎,切实提升了保护管理水平;以问题整改为抓手导向,切实提高了治理能力;以国际合作为开拓战略,切实树立了国际影响力;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动力,探索出新形势下管理体制机制。经年累月,锲而不舍,竭力取得了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阶段性成效。但结合今年3月省局配合省人大对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情况的调研和今年5月省局组织的全省自然保护地管理现状和整合优化调研情况,我省的自然保护地确实存在着法规制度不完善、交叉重叠情况很突出、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地方级自然保护地划建随意、功能区划欠合理、功利性划建倾向严重、保护与民生矛盾难协调等问题。究其原因,可归结为思想认识的不到位,导致了保护管理的缺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和部门领导在对自然保护地的认识上存在不同层次的误区,认为自然保护地的划定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自然保护地划得不科学不合理,应该通过调规让保护地为项目开展让路。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设立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地的初心与使命是什么?一叶障目地看不到正是因为自然保护地的设立,战略性生态资源才得以保存;生态环境才得以改善;绿色发展才得以持续。把自然保护地当成阻碍经济发展的“烫手山芋”。一味地把中央环保督察等各类督察指出的问题,归结为“设立错了”、“规划大了”,而不从自身的划而未建、建而未管、管而未护、护而不严上找原因、找差距。这种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领会还不深不透,对自然保护地的片面认识,严重影响着中央关于自然保护地政策的落地生根,严重制约着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严重阻碍着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特别是近两年,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的压力,多数地方县市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和正科级管理机构的省级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级别高,归属当地政府直管,不仅有“敬而远之”的心态,更是疏于日常监管和业务指导,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难以形成合力。有的地方在本次机构改革中有不想成立监督管理自然保护地相应股室的想法。部分市州迟迟不能完成本轮机构改革的人员转隶、职能移交等工作,对于原住建部门管理的风景名胜区,原国土部门管理的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地质遗迹,原环保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出现了“一边已放手不管,另一边还未正式接手”的情形,造成了管理“真空”。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背景下,自然保护地的建设管理还面临着以下挑战:一是保护地规模小,二是格局破碎化,三是应保尽保不到位,四是保护效果不够明显。在管理方面,还有水平不齐、主体不明、责任不清、专业不强、切入不准等问题。各级林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举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路径。要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二是坚持还自然和谐、宁静、美丽的导向,三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三、着力构建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地新体系首先,要强力整治,全力扫清保护体系障碍。各级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要深刻认识到即使不是牵头单位或责任主体单位,但面临追责问责必是“难脱其责”而非“事不关己”。市州林业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的政治责任和行业领导责任,敢于动真碰硬,勇于担当尽责,充分发挥上传下达、督促监管的作用,做到心里有底数,手上有措施,脚下有行动,继续抓好2017年以来中央环保督察、绿盾行动、“2019年夏季攻势”、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审计督察等各类问题的整改工作,按照《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污染防治攻坚战“2019年夏季攻势”任务完成认定标准及程序的指导意见》(湘生环委办〔2019〕11号)、《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指导意见》(湘生环委办〔2019〕10号)的要求,指导、督促完成整改销号。根据10月17日陈文浩副省长在全省违建别墅清查整治专项行动推进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省局胡长清局长发言提出的工作要求,再次摸排,再次核查,今年10月底前建立真实有效的问题台账;把准政策,综合施策,依法依规提出整治处置方式;不讲条件,不打折扣,确保今年12月底前优质高效完成违建别墅清查整治任务。第二,要深入调研,全面掌握保护管理现状。各市州林业部门要参照省局今年5月全省自然保护地现状调查和整合优化调研的工作方式、方法,组织或指导县市区林业部门和履行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能的相应部门及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开展详尽调研,全面掌握各类自然保护地的批复设立、管理机构、管理体制、人员队伍、村镇及人口分布、基本农田、自然资源产权、生态保护红线、总体规划编制、保护地之间交叉重叠、社区民生设施、工业园区、人工商品林、承包草原等情况,以市州为单位形成调研报告。第三,要依法依规,科学提出整合优化思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各县市区要按照《指导意见》精神和即将出台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实施办法》,要做到心中有数,掌握情况;要做到主动作为;要做到有方案、有规划、有对策、有措施。坚持以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原则,做到“三不”即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坚持“两个优先”,即原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则上保留原类型不变和将符合条件的优先设立国家公园;坚持科学评估,严格标准,应保尽保,对其他各类自然保护地按照同级别保护强度优先、不同级别低级别服从高级别的原则,提出整合优化的初步思路或单个自然保护地范围调整初步方案。第四,要全力以赴,确保完成重点工作任务。省局将委托第三方机构,于今年年底前指导相关自然保护地完成没有整合优化和范围区划调整任务的单体自然保护地的勘界立标工作;于2020年6月底前编制完成“十四五”自然保护地专项发展规划;完成所有自然保护地勘界工作底图制作并矢量化,作为调查摸底成果和评估、整合的基础;完成全省自然保护地全面摸底调查;于2020年12月底前完成自然生态空间的生态、人文价值评估,自然保护地现状与管护成效评估、审核工作;完成各类自然保护地范围调整工作。各级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要依据省局即将制定的工作方案、下发的通知或印发的文件要求,积极配合第三方机构,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各项工作能按期顺利推进。第五,要实事求是,分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各级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要结合精准扶贫、生态扶贫,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或相关部门支持将核心保护区内原住居民实施有序搬迁,对暂时不能搬迁的,可以设立过渡期,允许开展必要的、基本的生产活动,但不能再扩大发展。配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依法清理整治探矿采矿、水电开发、工业建设等项目,通过分类处置方式有序退出;根据历史沿革与保护需要,依法依规对自然保护地内的耕地实施退田还林还草还湖还湿。第六,要大胆实践,争先发挥试点示范效应。张家界市林业局要尽快修改完善《张家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实施方案》,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和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报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批复,抓紧实施完成整合优化。邵阳市林业局、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要全力推进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13项任务和27项考核指标有关工作的落实,提请省政府审议通过《南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办法》,争取为全省提供示范样板。各级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应主动探索建立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致害赔偿办法,推行农业保险;探索以生态购买、保护地地役权、经营权流转等形式,解决自然保护地内集体林权责利不统一的问题;探索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所有者特许经营制度,鼓励原住居民参与特许经营活动;探索建立综合执法队伍、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引导市县政府在安排重点生态功能转移支付、均衡性转移支付等财力性转移支付时,向自然保护地一线倾斜;积极拓展生态建设参与渠道,以认购、捐赠、入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自然保护区建设领域。第七,要脚踏实地,同步夯实保护基础工作。各级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要继续加强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的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等“四化建设”,加强野外保护站点、巡护路网、监测防控、应急救灾、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保护管理设施建设,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促进自然保育、巡护和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配置管理队伍的技术装备,逐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