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230明代歷史上以萬曆紀元的時間,持續將近四十八年之久。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神宗的兒子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後即去世,萬曆一朝應當足足是四十八年,即從公元1573年至1620年。因此,神宗朱翊鈞是明代歷史上統治最久的皇帝。從他十歲開始,到五十八歲生命結束,他的一生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十歲到二十歲,他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權威,凡事依大學士張居正而行;二十歲以後,他開始親政,有一段時間勤於政務;後期怠於政事,酒色財氣,醉生夢死。萬曆小皇帝隆慶六年(1572)五月二十二日,宮中傳出穆宗病危的消息。三天之後,即二十五日,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被召入宮中。高拱等人進入寢宮東偏室,見穆宗坐在御榻上,榻邊簾後坐皇后、皇貴妃,十歲的太子朱翊鈞立在御榻的右邊。穆宗抓住高拱的手,臨危託孤:「以天下累先生」,「事與馮保商榷而行」。接,司禮監太監馮保宣讀給太子朱朱載朱載朱載朱載朱載個人小檔案個人小檔案個人小檔案個人小檔案個人小檔案姓名:朱載出生:嘉靖十六年(1537)正月廿三日屬相:雞卒年:隆慶六年(1572)享年:三十六歲在位:六年年號:隆慶諡號:莊皇帝廟號:穆宗陵寢:昭陵父親:朱厚母親:杜康妃初婚:十七歲配偶:李妃,陳皇后子女:四子,六女繼位人:朱翊鈞最得意:俺答封貢、海上開禁最失意:年長而不能早獲儲位最痛心:大臣對自己的宮內生活多有諫諍最不幸:縱情聲色,享位不久最擅長:無為而治相關閱讀書目推薦(1)王天有主編:《明朝十六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2)林乾:《嘉靖帝•隆慶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神宗朱翊鈞萬曆元年(1573)—四十八年(1620)233正說明朝十六帝232神宗朱翊鈞翊鈞的遺詔:「遺詔與皇太子。朕不豫,皇帝你做。一應禮儀自有該部題請而行。你要依三輔臣並司禮監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荒怠,保守帝業。」三輔臣即高拱、張居正、高儀。司禮監的地位也很重要,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提督東廠馮保其實也在顧命之列。三位大學士受託之後,長號而出。第二天,隆慶皇帝死於乾清宮。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改元萬曆。按照穆宗的布置,高拱是外廷顧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在宮中,小皇帝自然還得依靠馮保。哪知馮保與高拱的關係非常惡劣。此前,司禮監幾次掌印太監職位空缺,高拱先後推薦了陳洪、孟沖,就是不願讓馮保做掌印太監。馮保此人知書達禮,喜愛琴棋書畫,極有涵養,很受穆宗喜愛。馮保利用皇權更迭之間的權力真空,輕鬆地通過一道遺詔驅走了孟沖,自己做了掌印太監。就高拱來說,對馮保自然是必欲除之而後快。在高拱的授意下,工科都給事中程文、吏科都給事中洛遵、禮科都給事中陸樹德都開始彈劾馮保,一場政治鬥爭勢必不免。鬥爭的衝突雙方是馮保和高拱,張居正表面上是幫助高拱的,實際上卻與馮保關係非常密切,早就預謀趕走高拱了。據高拱後來回憶,張居正每次看護小皇帝讀書,總是和馮保到文華殿東小房裡密談,直到小皇帝講學完畢才結束。高拱與張居正本同屬穆宗裕邸舊臣,關係甚睦,「兩人歡相得,不啻兄弟」。可是張居正顯然是個典型的兩面派,他一方面贊同高拱驅逐馮保的建議,一方面與馮保密謀如何驅逐高拱。高拱一向自視甚高,把事情的複雜性估計過低,加上性格粗直,很容易就被人揪住了辮子。馮保想起穆宗剛死的時候,高拱在內閣曾對同僚們說過一句話—「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馮保深知,這句話足以扳倒高拱。他就到皇太后和皇太貴妃那邊說:「高拱斥太子十歲孩子如何做人主。」皇太后和皇太貴妃聽後大驚,小皇帝也面色大變。六月十六日早朝,宮中傳出話來:「有旨,召內閣、五府、六部眾至。」高拱興高采烈,以為將頒布驅逐馮保的詔旨。張居正則面色如水,心中有數。到會極門,太監王榛捧旨宣讀:「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強奪自專,通不許皇帝主專。不知他要何為?我母子三人驚懼不寧。高拱著回籍閒住,不許停留。」高拱驚得面如死灰,汗下如雨,渾身癱軟,伏地不能起。第二天,高拱坐一輛騾車離開京城,由於僕婢都逃逸了,身上沒多少錢,只能到小店裡吃飯。一直到了良鄉,才得到張居正為他請來的驛傳勘合,可以坐政府的驛傳還鄉。高拱一走,高儀也坐不住了,驚得嘔血三日而亡。至此,三位內閣顧命大臣只剩下張居正一人。從此以後,萬曆朝的前十年,小皇帝的生活基本上是受三個人的規範:一個是其母慈聖李太后,一個是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一個就是內閣大學士張居正。神宗需要侍奉兩位母親。一位是嫡母仁聖皇太后,即原來穆宗的皇后陳氏;一位是生母慈聖皇太后李氏。仁聖皇太后體弱多病,不能生育,卻很疼愛小皇帝。據說,小皇帝還是太子的時候,經常去皇后那裡玩。陳氏每次聽見太子跑的鞋聲,就非常高興。所以,神宗雖然尊崇自己的生母李氏,還改變過去皇帝生母只稱徽號加太后的慣例,為李氏加「皇」字,稱「慈聖皇太后」,但是對於嫡母仁聖皇太后也始終非常尊敬,備極孝心。當時人稱神宗之孝順,乃「古今帝王之孝所稀有也」。比起他的祖父世宗以宮廷逼仄的理由勒令孝宗張皇后遷居於宮城幽僻之地來,神宗顯然有情有義得多。不過,小皇帝的監護人主要還是生母慈聖皇太后。慈聖皇太后生性淳樸善李太后像235正說明朝十六帝234神宗朱翊鈞良。例如,她雖然母以子貴,但是對於仁聖皇太后卻非常恭敬。萬曆九年(1581),她為女兒壽陽公主選駙馬的時候,面對侯拱宸等三位候選人,惟獨選擇了衣冠樸素、戰戰兢兢的侯拱宸,還說:「此子渾樸不雕,真我家兒也。」對於兒子,慈聖太后也一心想讓他成為一個有為之君,「教帝頗嚴」。每次萬曆小皇帝不讀書,李太后就命令皇帝跪在地上。要上朝的一天,五更時分太后就到皇帝睡覺的地方,命太監們把小皇帝扶起來,為他洗臉,催他上駕。有一次,小皇帝在宮中喝多了一點酒,命內侍唱歌。內侍回答說不會唱。小皇帝大怒,說內侍竟敢抗旨,拿起劍就刺,在左右的勸解下,小皇帝玩耍般地割了兩個內侍的頭髮,算是將他們「斬首」了。這件事傳到李太后的耳朵裡,太后非常生氣,命小皇帝在地上跪了很久,並歷數他的過錯。小皇帝嚇得涕泗橫流,請求讓他改正錯誤,這事才算了結。還有一次,皇帝在太監孫海、客用的引導下喝了酒,受二人引誘將馮保的兩名養子打傷,又騎馬直奔馮保的住所。馮保嚇得抱起巨石撐住大門。第二天,馮保將此事稟告太后。李太后立即換上青布衣服,不帶首飾,命召閣、部大臣,要謁告太廟,將小皇帝廢了。小皇帝嚇壞了,趕緊前去請罪。李太后說:「天下大器難道就是您可以繼承的麼?」意思是要改立神宗的弟弟潞王。神宗跪在地上哭了多時,李太后才肯寬恕。慈聖皇太后與太監馮保都喜歡書法。受此影響,神宗很小的時候書法就極為工整。馮保在宮中,被皇帝稱作「伴伴」、「大伴」。小皇帝對他非常畏懼,每次與小太監玩的時候,看到馮保來了,就正襟危坐,說:「大伴來了。」馮保的職責不但包括對皇帝實行一般的教育,有時還要代皇帝朱批。因此,他與張居正之間的聯繫很緊密。實際上,正因為內有馮保,外有張居正,萬曆初年的新政才能順利地推行。大臣與宦官勾結,本來是一件影響惡劣、後果嚴重的事情,但是,張居正如此做卻是為了更好地推行新政,有利國民,對於整個國家來說,也算是一件好事了。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嶽,湖廣荊州府江陵人。他喜歡禪學,曾自號太和居士。他對於佛教華嚴宗的《華嚴經》很感興趣。萬曆元年(1573),他在寫給朋友李中溪的信中說:「前年冬,偶閱《華嚴》悲智偈,忽覺有省。即時發一弘願:『願以深心奉塵剎,不於自身求利益。』」其實,萬曆元年至萬曆十年的十年中,輔弼小皇帝的張居正確是全心為朝廷辦事。應當說,佛教華嚴宗的獻身精神,造就了後來「工於謀國,拙於謀身」的張居正。對於小皇帝,張居正無比忠心,有時近乎肉麻。有一次,張居正在奏疏中對皇帝說:「今伏荷皇上天語諄諄,恩若父子。」四十歲的張居正將十歲的皇帝比作父親,倒也有趣。張居正對於小皇帝的輔導和關懷,也是無微不至。他為皇帝安排了詳盡的視朝和講讀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宮中的一些小節,他都細細地與皇帝說。小皇帝曾經想搞一次元宵燈火,張居正說:「將燈掛一些在殿上,就可以盡興了,不需要搞什麼燈棚。接下來的幾年還有許多大事,例如皇上的大婚、潞王潞王「中和」琴萬曆年間的毛筆237正說明朝十六帝236神宗朱翊鈞的出閣,每件事都要花很多錢,天下民力有限,還是節省一點好。」小皇帝也知趣,說:「朕極知民窮,按先生的話辦吧。」小皇帝對於張居正,非常尊敬,從來不稱名道姓,而是稱「先生」,所下詔令凡提及張居正時,都寫「元輔」。萬曆二年(1574)五月八日,皇帝在講讀完畢後,聽說張居正腹痛,就親手調製了一碗辣麵,並要次輔呂調陽陪張居正一塊吃,其意圖是要以辣熱攻治腹痛。他還賜給張居正的父母很多東西,以示恩遇。萬曆朝的前十年,政府在張居正的領導下,面貌煥然一新。張居正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內閣稽查六科,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與都察院稽查巡撫、巡按,巡撫、巡按考察地方官員。這樣一來,內閣成為政治運轉的中軸,而吏治也得到了很大改觀。在經濟上,張居正實行清丈田糧、推廣一條鞭法,結果清查出了大量隱匿、遺漏的田地,在稅收上則將一切徭役折銀,按丁、糧加以攤派,簡化了稅收的條目,也改變了過去賦役不均的狀況。這一切舉措,又都是在小皇帝的支持下進行的,對於改善明王朝的經濟狀況,有非常大的成效。戶部管轄的太倉庫的收入,從隆慶時期的每年兩百萬兩銀左右升至萬曆初年平均每年三四百萬兩,京師糧食的貯量也往往是隆慶年間的三倍左右。這一切,都可說是張居正的功勞。只不過,張居正也許忘了,十年間,除了國家財富的激增之外,小皇帝已從一個孩子成長為近二十歲的青年。在他年輕的心中,除了對張居正的感激之外,是否也有自己無法施展身手的遺憾呢?而要成為大權獨攬的真正皇帝,就必須擺脫張居正的影響。這樣的契機直到萬曆十年(1582)才姍姍來遲。親政時期神宗親政之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算已死的張居正。萬曆九年(1581)七月張居正患病。患病的原因,據說是「積熱伏於腸胃,流為下部熱症。又多服涼藥,反令脾胃受傷」。當時一些學者像王世貞、沈德符,都推斷張居正喜歡服用春藥,以致熱氣向下或向上發散。張居正在冬天的時候,頭上不敢戴貂皮帽,就是因為熱氣上衝於頭。當然,張居正操勞國事,過度疲勞,亦是病因之一。從萬曆九年到萬曆十年間,張居正一直堅持辦公。萬曆十年二月,張居正舊病復發,雖然屢經名醫醫治,但是他自己也知道,他「精力已竭」,「不過行屍走肉耳」!萬《帝鑑圖說》張居正像239正說明朝十六帝238神宗朱翊鈞曆十年六月二十日,一代名臣張居正病逝。神宗為之輟朝一天,給予張居正崇高的待遇:諡文忠,贈上柱國銜,蔭一子為尚寶司丞,賞喪銀五百兩。然而,僅僅兩年之後的萬曆十二年(1584)八月,神宗又在都察院參劾張居正的奏疏中批示:「張居正誣衊親藩,侵奪王墳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聰。⋯⋯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本當斷棺戮屍,念效勞有年,姑免盡法追論。」這時候的張居正一家,已被抄家。張府人口,一些老弱婦孺因為來不及退出被封閉於張府,餓死十餘口;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留下了一份「丘侍郎、任巡按,活閻王!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何忍陷人如此酷烈」的遺書,自縊身亡;張居正八十歲的老母還是在首輔大學士申時行的請求下才留有一所空宅和十頃田地。恐怕張居正生前絕對不能想到,他死後竟然會遭到一手扶持的神宗如此無情的懲處!神宗這種一百八十度的態度轉變,顯然是他長久地處於張居正的約束之下的心理變態後的大發泄。而張居正的政治悲劇,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張居正過度自信,沒有給皇帝足夠的自信,威權震主,最後招致皇帝的報復。其次,張居正執政的時期過於專權,得罪官員太多。被張敬修罵作活閻王的丘即其一。丘,諸城人,性格剛直,好爭論。隆慶年間罷官在家。神宗初年,很多言官向朝廷推薦丘。但張居正很厭惡他,沒讓他重新出來做官。神宗深知這層關係,在張居正死後,特派丘跟太監張誠去抄張家。丘用法酷烈,不免有公報私仇的嫌疑。張居正奪情一事,也開罪了許多正直的士大夫。禁講學一事,又開罪了許多知識分子。最後,張居正對於慈聖皇太后的父親李偉等人,沒有給予充分的方便,以致神宗清算張居正時,慈聖皇太后也沒有為張居正說話。如此看來,張居正是一個極自信的人,不能虛己待人,而是過於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