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点茶道详解宋代点茶道详解目录•一、宋代点茶法•二、宋代点茶道历史渊源•三、宋人四雅•四、宋代斗茶内容•五、宋代点茶道茶具•六、点茶道流程•七、点茶道流程详解宋代点茶法•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饮茶之法以点茶为主。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侯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最有名的是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宋徽宗赵佶宋代点茶道历史渊源点茶法约始于唐末,从五代到北宋,越来越盛行。十一世纪中叶,蔡襄著《茶录》二篇,上篇论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①盏、点茶,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同时又是文学家、茶叶专家、荔枝专家、其《茶录》奠定了点茶茶艺的基础。十二世纪初,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二十篇: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缶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宋人四雅•宋人四雅:插花、挂画、点茶、焚香《梦粱录》在记载当时的茶馆时说:“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流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由此发展出了宋人四雅: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宋代斗茶内容根据宋、明人笔记记述,斗茶大约包括以下三项: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斗茶品:二人或多人共斗,自带佳茗,先斗茶色,次斗茶汤,重要的一点是,谁的茶汤碗边先沾上茶痕(茶色水线),谁就是输家。行茶令:茶令如同酒令,主要用以助兴。所举故事必得与茶相关,可以互问互答,答错则输,输者只许闻茶香,眼巴巴看着赢家品尝香茗。“词中大家”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行茶令,十有八九是赵明诚败北。最后是茶百戏:所谓茶百戏,即分茶,究竟採用什么方法,使盏面怪怪奇奇变幻无穷,今天仍未能揭其奥秘。但宋人确有能“别使妙诀,使汤纹水脉成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斗茶内容•《茶录》、《茶论》、《茶谱》等书对点茶用器都有记录。宋元之际的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对点茶道主要的十二件茶器列出名、字、号,并附图及赞。归纳起来点茶道的主要茶器有:茶炉、汤瓶、砧椎、茶钤、茶碾、茶磨、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点茶道茶具茶筅茶罗茶碾茶瓶茶盏点茶流程斗茶程序煎水择茶调膏点茶击拂点茶之煎水•煎水:宋人重茶亦重视品水。《大观茶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择水对斗茶胜负的作用不容忽视,据记载:“苏木翁与蔡君谟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改用竹沥水,遂能取胜。点茶道之择茶•”择茶:•斗茶所用饼茶以建安北苑所出为佳,尤以其中的白茶为上。茶饼制造时表面往往涂上膏油,“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因而蔡襄认为要辨别质量,要“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以青白胜黄白”。同时茶饼制作中有时可能混入其他杂叶,会影响点茶。《品茶要录》载其鉴别方法:“侧盏视之,所入之多寡,从可知也。”点茶道之调膏•调膏:“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调膏是斗茶的第一个环节,调膏之前先温盏,使“盏热而茶难冷,难冷而茶叶不变。”在盏中调膏要掌握好茶与水的比例。先在茶盏中放茶末,然后注入适量的沸水。均匀搅动,调成具有一定浓度和黏度的膏状。成膏后要及时点汤。点茶道之点汤•点汤:是把煎好的水注入茶盏中,这是斗茶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点汤时要注意持瓶手臂的灵活运转。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注时水从瓶嘴中喷薄而出,形成水柱。不得断续滴沥,时有时无,形成断脉汤。“茗盏量合宜,下场不过六分”,到适中时就要一下即收,不能有零星水滴。而破坏汤面,如无节制,注水盈盏,则破坏了应有的比例关系。点茶道之击拂•击拂:就是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茶筅的运用要视需要分轻重缓急,幅度大小,而边透上下,适时适度,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幻化出花鸟虫鱼、山川风物、文字书法等物象,而且不会出现水痕。点汤与击拂几乎是在同时间里同步进行的,只有两相配合,操作得当,才能取得斗茶胜利,创造出斗茶的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