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中共江苏省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十分关心,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重点任务;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重要指示,提出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五个迈上新台阶”的具体要求,为江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我们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鲜明主线,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殷切期盼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署,努力以“两聚一高”的过硬成果,逐步把“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万亿元,人均超过9.5万元,经济转型升级明显提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向纵深推进,开放水平和层次实现新的提升,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一、聚力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深刻指出,江苏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产业结构链条的中低端,要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江苏科教资源丰富,研发力量雄厚,是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又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用好这些优势和机遇,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厚植实体经济优势。江苏实体经济发达,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8左右。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创新优势取代成本优势,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着重抓两点。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2016年,全省大中型企业研发中心建有率超过90%,工业技改投入达1.4万亿元。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移动通信、集成电路、物联网等产业,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两个专项,尽快让新兴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目前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同时,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高端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坚持发挥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系列人才培育和引进工程,有69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舍得下本钱”的要求,出台“人才26条”政策,推出一系列含金量高的举措,让更多创新“千里马”竞相奔腾。打造优质平台载体。创新要素的集聚,离不开优质的平台载体。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高新区完善功能、塑造特色、创新发展;引进研究机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组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举办江苏发展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带动资金、技术、人才集聚;建立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较好解决了技术交易过程中“找不着”“谈不拢”“难落地”的问题。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往往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在一定的创新生态中成长起来的。制定出台“科技创新40条”政策,在创新型企业培育、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不少突破性举措。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和“不见面审批”模式。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有效激发了社会的创新活力,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二、聚焦富民,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放在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实践中,无论是抓发展还是促改革,我们都坚持富民导向不动摇、不偏离、不松劲,出台了“富民33条”政策,努力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确保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把富民产业作为最大支撑。将富民增收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紧密联系,抓住两个关键词发展富民产业。一个是“中高端”。推进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联动升级,为百姓创造更多“金饭碗”“银饭碗”。另一个是“特色”。引导各地挖掘自身禀赋优势,注重植入生态、绿色、田园、文化等元素,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增强富民带动力,拓宽富民受益面。把自主创业作为最大潜力。以推动自主创业为突破,发挥大学毕业生、企业骨干、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海归、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示范带动作用,突出重点领域引导、突出创业平台打造、突出创业文化建设,让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仅2016年,全省就新增私营企业50万户、个体户78万户。把公共服务作为最大普惠。构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将75%以上的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保障,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在此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推动均等化、提高普惠性,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科学确定服务设施、服务事项、服务半径和覆盖人群,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让低收入人口真正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我们引导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规模不大、门槛不高、离家不远的项目,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和脱贫成功率。同时,重点解决好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问题,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发动社会力量等方式,形成长效脱贫、稳定脱贫机制。特别是重视抓好教育脱贫工作,努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确保到2020年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达小康的目标。三、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绿色发展底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我们牢固树立、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下大气力推进生态治理。在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搞好源头治理的同时,抓住老百姓反映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大力度整治各类环境污染,消除各种环境风险隐患。2016年以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新一轮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突出抓好沿江地区化工污染专项整治,力争用2—3年时间全面治理气、水、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从整体上加强生态保护。做好生态保护顶层设计,率先出台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守住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建立自然资源变化动态监测机制,提高项目的环评、能耗等准入门槛,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努力提升开发水平。集中打造太湖生态保护圈、长江生态安全带以及苏北苏中生态保护网和生态保护引领区、生态保护特区,谋划推动生态经济区建设,启动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带、宁杭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大走廊,做好大运河江苏段保护工作。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让透支的资源环境休养生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注重运用市场手段解决问题,研究建立了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严格落实企业排污差别化收费、水环境资源“双向”补偿等制度,加快形成符合中央要求、具有江苏特色的制度体系。从2016年起,省财政对苏南、苏中、苏北地区收取污染排放统筹资金,对完成减排考核任务的,按比例进行返还。参照中央环保督察模式,建立省级环保督察机制,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决不允许企业把污染成本转嫁给社会。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并希望江苏有更强意识、更多举措、更大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强化“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的理念,推动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务实担当抓发展。突出日常管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管党治党的重中之重,在“严”和“常”上狠下功夫。“严”就是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切实强化“四个意识”,坚定不移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常”就是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使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突出关键少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开展“旗帜鲜明讲政治”专题学习培训。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出台《关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的实施意见(试行)》,用制度为作风正派、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干部撑腰鼓劲。实施青年干部培养计划,让优秀的年轻干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脱颖而出。突出基层基础,打造坚强有力党组织。把加强政治引领与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相统一,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突出国企、高校、“两新”组织党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2016年,我们搭建了工作交流平台,在县级层面定期举办县委书记工作讲坛,在设区市层面召开市委书记座谈会,传导责任和压力。2017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开展“大走访”活动,通过走访城乡居民和企业主动查找、解决问题和矛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突出筑牢底线,强化执纪监督。始终保持严惩腐败高压态势,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立案查处违纪案件7.5万余件,其中地厅级干部153件、县处级干部1598件。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党纪,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突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用纪律管住大多数。着力加强党内监督,发挥巡视巡察利剑作用,聚焦“六项纪律”,深化政治巡视,推进市县巡察工作,实现巡视监督全覆盖。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紧盯“四风”问题新动向,真抓严管防反弹,推动党风政风明显好转。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