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提倡中和之美。(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2、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1)阴阳之道;(2)观物取象;(3)通变入神;(4)中和之美;(5)观民生民;(6)情见乎词;(7)言意之辩;(8)言语枢机;(9)称名取类;(10)贲饰尚素。3、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的?(1)从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2)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4、简述《毛诗序》。(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3)《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5、《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的?(1)《毛诗序》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2)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6、王充的《论衡》主要论述了哪些文学方面的理论?(1)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2)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3)关于文学作品继承和创新的问题。(4)关于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5)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7、王充是如何论述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的?(1)作家的品德修养会影响到作品的内容和风貌。(2)作家首先要有实诚的态度。(3)作家的品格是由先天的“气”决定的。(4)作家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气”的不足。8、魏晋南北朝“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缘情说。(2)心、物交融说。(3)动静相济说。(4)言意说。9、魏晋南北朝鉴赏论中提出了哪些不良的鉴赏偏向?(1)信伪迷真。(2)文人相轻,崇己抑人。(3)贵古贱今,贵远贱近。(4)名士效应。10、简述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1)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体会并总结了前人创作与文学理论的经验,写作了《文赋》。(2)《文赋》论述了文学创作名个方面的问题,论述的中心是:意与物的关系;艺术想象的重要性;强调创作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反对抄袭;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述了自然景物之多变与文体多样性的关系;分析了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几种毛病。11、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1)《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巨著,全书可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2)总论也可称为“文之枢纽”,指从《原道》到《征圣》5篇;文体论也可称为“论文叙笔”,指从《明诗》到《书记》20篇;创作论和批评论合称“割情析采”,其中《神思》至《总述》19篇为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可称为批评论,《时序》、《物色》两篇兼而有之;《序志》篇相当于后序。12、钟嵘〈诗品〉的主要理论内容。(1)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2)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的标准。(4)诗歌批评的方法及其批评实践。13、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标准的?(1)钟嵘认为,诗歌批评的标准包蕴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中,应从诗歌的艺术特征来确立诗歌批评的标准。(2)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声律和用典。(3)在诗歌创作上提出滋味说。(4)要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5)提出“风力”与“丹采”相结合的原则。14、钟嵘进行诗歌批评的方法有哪些?(1)致流别:探讨诗人的风格流派。(2)品评利病:分析作品艺术的得失。(3)显优劣:评价作家的地位和成就。15、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2(1)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是在隋代和初唐要求变革文风的基础上的提高。(2)他认为文学产生弊端的历史已很漫长,必须在复古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才能引导文学正确的发展方向。(3)他要求以汉魏文学为学习对象,提倡有风骨的风雅之作,要求文学具有浓厚的社会现实内容与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16、简述皎然认为意境的本质及审美特征是什么?(1)意境的本质:皎然认为意境不是单一的结构体,而是诗人内在情思与外界物像两个因素组成的。(2)意境的审美特征:第一、意境是贯注主观众象所构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图象、气氛、情调和韵味,是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化境;第二、读者在鉴赏时,只有透过景、风、色和语言文字等物质性的材料,才能把握其内在心灵的东西,从而引发出丰富的想象和情味来。17、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个方面?(1)文以明道。(2)不平则鸣。(3)气盛言宜。(4)含英咀华,闳中肆外。(5)务支陈言,文从字顺。18、简述白居易关于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理论。(1)白居易坚持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观点。(2)白居易认为文学反映的对象不是一般的现实生活,而必须是现实时事政治。(3)白居易还要求诗歌反映民生疾苦。(4)白居易诗论中的斗争性和人民性特点,超越了儒家的诗论准则,具有新的理论内容和积极的现实意义。19、简述司空图韵味说的艺术原则。(1)直致所得。(2)思与境偕。(3)万取一收。(4)离形得似。(5)妙造自然。20、简述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艺观。(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王维诗画特点所作的评论。(2)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突出地强调文艺作品既要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般;又要有深刻的内涵,如诗之有味。(3)苏轼这一理论反映了他对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点和意境美的正确认识。21、黄庭坚是如何论述诗歌创作的本源的?(1)黄庭坚认为前人的作品是后人进行诗歌创作的本源,因而他把多读前人作品、大量积累知识学问视为诗歌创作成功的关键。(2)黄庭坚的这一理论忽视了现实生活对创作的巨大意义,有其片面性。(3)在前代作家中,黄庭坚最推崇杜甫,但他并没有看到杜甫学习前人、积累学问、锤炼语言,是表现思想内容服务的,而只是从书本学问和诗法技巧的角度去看待杜诗,故而受到了后人的批评。22、简述严羽《沧浪诗话》的基本结构(理论体系)。(1)《沧浪诗话》在宋代诗话中体系性最强,全书共分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后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2)《诗辩》中提出“别材别趣”、“妙悟”等诗论命题,为全书的核心;《诗体》主要论述了历诗歌各种体制的流变和发展;《诗法》主要论述诗歌创作的法规和技巧;《诗评》主要评论了历代诗人作品和风格;《考证》是对一些诗人和诗作的考证批评。23、简述司空图韵味说及其涵义。(1)司空图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理论成果,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创立韵味说。(2)他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属性,诗歌创作和评论都以辨别“味”为首要条件。(3)他认为诗味来源于咸酸等单一之味,但又有别于这种单一之味。(4)有韵味的诗歌在形象上的特点是:“近而不浮”和“远而不尽”。(5)在意境创造上,他又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要求。24、严羽为什么提出“以盛唐为法”的主张?试作分析。(1)严羽把“以盛唐为法”看作是诗人有“识”和“入门正”的标志。(2)“以盛唐为法”的理由是;第一、盛唐诗歌特别追求“兴趣”,具有吟咏情性、不落言筌、无迹可求的审美特征;第二、盛唐属于“透彻之悟”,自觉运用妙悟的艺术思维方法进行创作的;第三、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3)“以盛唐为法”这一命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2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艺观。(1)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严守古法,摸拟形式,基本3上是从复古到拟古。(2)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他们在前七子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地宣扬复古、拟古的主张。26、简述清代诗论的基本内容。(1)清代是古代词论的集大成的时代,流派纷呈,理论迭变。(2)清代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崇尚苏辛豪放词风,抒发胸中愤懑之情。(3)以朱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宗奉姜、张炎清空雅正词风,以词写太平生活和风景。(4)嘉庆以后,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提倡作词要有寄托,强调继承《诗经》、《楚辞》比兴美刺的优良传统,针砭时世,抒情言志。27、明清诗文理论家是如何认识诗文的特征的(即如何认识诗文的意象和意特征的)?(1)明清诗文理论家主要是围绕景象与意境问题来探索诗文的特征的。(2)审美意象即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完美结合。意境则是文学家用虚实相生的方法创造的一种情景交融、和谐含蓄而富于无穷韵味的艺术氛围。(3)明清诗论家不仅大量使用“意象”、“意境”概念,而且对其内涵也多有分析说明,有的更是明确把审美意象作为诗歌的本体。28、简述公安派的主要理论(即公安派“性灵说”的理论内涵)。(1)公安派是活动于明代万历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中道,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2)公安派的首倡人物是袁宗道,他著有《文论》上下篇,他从理论上阐明古今诗文不可因循相袭的道理,力破当时贵古贱今的观念。(3)袁宏道是公安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在《叙小修诗》中首次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其性灵说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露,第二是俗,第三是趣。(4)公安派的理论在后期有所变化,开始追求含蓄的诗文风格,其中袁中道还提出向唐诗学习。29、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情”与“景”的关系的(简述王夫之关于诗歌审美意象的基本理论)。(1)在艺术构思熔铸意象的过程中,情与景不相分离。(2)意象中情与景结合的程度不同,会使诗歌审美意象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第一、情与景妙合无垠是他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意象形态,第二,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第三、情中有景。(3)王夫之“情景相生”论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作深入观察体验的基础之上的。30、简述叶燮文学创作论的基本内容。(1)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2)叶燮重点探讨了创作的规律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客休的相互关系、条件及原理。(3)在创作思维规律方面,第一次把“形象”与“思维”结合起来讨论。31、什么叫“理、事、情”(即叶燮是如何论述创作的客观条件的)?(1)叶燮认为“理”、“事”、“情”三者是审美客体,反映对象,也就是创作的客观条件。(2)“理”是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据。(3)“事”是指客观事物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呈现的具体面貌。(4)“情”是指事物的情状,即特殊的客观属性。(5)“理”、“事”、“情”三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32、简述《原诗》的理论特色。(1)《原诗》理论的严密系统性。(2)符合文学历史斗争实际的针对性、批判性。(3)巧于运用艺术辩证法的灵活性。33、简述王渔洋“神韵说”的理论内涵。(1)在作家修养方面,强调性情与学问并举。(2)在创作方面,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3)在艺术风格上,以冲淡清远为宗。34、简述王渔洋“神韵说”的美学旨趣。(1)创作理论是王渔洋“神韵说”的核心。(2)所谓“味外味”,是指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诗中获得的、来自诗中而又超越诗歌本身,指向诗外的一种审美体验。从创作角度来说,“味外味”就是诗歌传达给读者的一种含蓄蕴藉、悠长持久的韵味或快感。(3)创造诗歌“味外味”的途径有:第一、伫兴而就,第二、笔墨精练,第三、不著议论,第四、象外之象。35、简述姚鼐(或桐城派)的散文艺术理论。(1)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魁、姚鼐三人时序相接,同为安徽桐城人,人称“桐城三祖”,其中姚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理论代表了桐城派的基本理论。(2)主张写作过程中4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3)重视文章构成中“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要素。(3)首创散文风格学上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36、简述常州词派的主要理论。(1)张惠言为此派宗师,他与弟弟张琦编有《词选》,为常州词派的理论范本。(2)推尊词体,扩充词体的社会意义。(3)强调比兴寄托,注意探索词体的艺术特征与审美规律。(4)以比兴寄托作为区分正变的重要标准。(5)常州词派直接针对阳羡派和淅西词派的流弊而起,这是时代和词体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37、简述明清戏曲创作中有关情节结构的主要内容。(1)李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