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第11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模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模式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两个维度:按照Crookes(1992)和Gregg(1993)的观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性质理论”(propertytheory)二是“渐变理论”(transitiontheory)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两个维度(1)性质理论“性质理论”是描写静态语言系统的理论,是呈现倾向、能力或语言知识本身方式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一种“基于知识的理论”。UG就被称为“性质理论”。因为它是关于学习者语言知识系统的理论,是一种学习者语言知识如何构成的理论。但是,性质理论本身无法对第二语言习得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2)渐变理论“渐变理论”是一种试图说明语言知识系统是如何产生变化的理论。Crookes认为,一种适当的理论必须指明与这种变化相关的“机制”。Long(1990)认为,这种机制可以说明认知功能是怎样根据语言输入进行运作的,即学习者的语法是怎样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上述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1)基于认知观点(cognitiveperspective)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基于语言学观点(linguisticperspective)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基于认知观点的SLA理论模式(1)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2)节奏变量(3)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4)信息加工模型(5)竞争模型(6)其他模型第二节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AdaptiveControlofThoughtmodel,简称ACT模型)于1983年提出。ACT模型是关于人的认知结构的模型,用以理解个体认知活动的知识结构内部的运作过程。该模型强调高级思维的控制过程,试图揭示思维定向与思维转移的控制机制和控制原则。一、ACT模型的基本概念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可以通过语言陈述的。“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完成不同认知任务的知识。这类知识是由“产出规则”(productionrules)构成的。理解一种语言既要涉及陈述性知识又要涉及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特点: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是有或无的状态,可以被完整地获得,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可能是部分的。学习者通过被告知可以突然获得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通过技能练习而逐渐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可以被学习者意识到,能从口头上来交流,程序性知识一般不被学习者意识到,不能从口头上来交流。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习得方式陈述性知识的习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环境信息进行编码,具有被动性和接受性;另一种是对以往目标的结果进行存储,具有主动性和建构性。程序性知识的习得方式:类推。首先,有一个需要解决的目标;其次,学习者需要有能解决这个目标的事例。ACT模型的类推机制,是对已有事例进行抽象,得出能在当前情况下应用的原则,并形成包含这个原则的产出规则。一旦某种产出规则形成,它也能用于其它情况中去。3.ACT模型的核心概念——产出系统“产出系统”由产出规则组成,这一规则均表述为“如果–那么”,即“条件–行动”对。“如果”部分指明规则运用的“条件”,“那么”表示规则产出的“行动”。比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带上你的雨伞。”“如果目标是产出一个名词的复数形式,而且这个名词词尾是硬辅音,那么产出名词+s的形式。”二、ACT模型对三种记忆形式的区分1.陈述性记忆。用于储存信息,信息以命题或概念的形式存储在陈述性记忆里。2.程序性记忆。由用于检查陈述性记忆使用规则是否正确的处理过程组成。存储在程序性记忆里。3.工作记忆。用于执行产出规则,并利用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交互作用。ACT模型结构图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工作记忆提取储存配对执行应用编码执行外部世界三、语言学习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陈述性阶段是指学习者学习新的产出规则时,由于不具备程序性知识,只能依赖陈述性知识。在陈述性阶段,学习者虽然能意识到V+ed这一规则,但是却不能正确地产出过去时。这说明只具备陈述性知识,不具备程序性知识,就无法正确地产出。第二阶段:联合阶段“联合阶段”是知识编辑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以两种方式对陈述性知识进行编辑:一种是合成,把几个产出合成一个产出。一种是程序化,把普遍的规则运用于特例。如:V+ed——go+ed偏误最有可能发生在联合阶段。第三个阶段:自动化阶段“自动化阶段”,是“产出调整阶段”,使产出程序变得更加自动化,更明确区分特定的产出规则适用的环境。学习者能够修正联合阶段形成的的产出规则,如把动词+ed的规则泛化。在这个阶段学习者意识不到自己的程序性能力,说不出自己究竟运用了那些产出规则。这是因为,学习者运用的是隐含的程序性知识。O’Malley和Chamot(1990)的认为,Anderson所说的三个阶段具有普遍性。在陈述性阶段,学习者专注于新的语言形式并努力使它们有意义。在联合阶段,学习者发展了程序性知识,减少了对新语言的关注。在自动化阶段,学习者逐步改进自动化处理能力。第三节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Levelt的模型本来是用于表示成人母语说话者的言语产出模型,deBot(1992)把这个模型用于解释第二语言的发展。Levelt言语产出模型里的知识被分两种知识: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下图中,“圆圈”表示陈述性知识,“方块”表示程序性知识。概念器信息产生监控语法编码语形器语音编码语音计划(内部言语)发音器听觉语音串言语理解系统话语模式情景知识百科知识等解析过的言语言语前信息词库词目词形外部言语一、Levelt对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定义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百科知识、情境知识、会话知识以及言语产出所需的概念和词汇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流利表达等熟练行为的基础。Levelt认为,由于受大脑的工作记忆容量小、时间短等特点的制约,而且由于正常的言语产出速度较快,言语产出越流利就越需要程序性知识。概念器、语形器和发音器都包含了程序性知识,每一种功能都要通过使用不同的陈述性知识来实现。二、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关系“概念器”里,程序性知识通过“条件-行动”对形成命题。“语形器”从心理词库搜寻表达命题内容的语法形式。词库中,语法编码形成表层结构形式,并对表层结构进行语音编码。语形器把信息转化为言语计划,言语计划被输出到发声器。发生器通过调动各类言语肌动系统执行语音计划,从而实现外部言语。第四节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基本观点是把人脑看成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过程,就是对代表外部世界事物的符号系统进行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处理器组成的。感受器接受外界信号,效应器做出反应。记忆储存和提取符号结构,处理器对符号进行处理,建立符号结构,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序列。一、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概念(1)注意与信息加工的局限性“注意”,在心理学中指信息加工的选择性。注意可以分成“集中注意”和“分散注意”“集中注意”是指向学习者同时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输入,学习者只对其中一个做出反应的情况。对集中注意的研究可以弄清楚学习者怎样有效地选择某些刺激输入,而不是另外一些刺激。“分散注意”是指同时呈现至少两个刺激,学习者注意所有输入刺激,并做出反应的情况。对分散注意的研究可以提供个体信息加工局限性方面的有价值信息。一般来讲,学习者个体能决定进行集中注意还是分散注意。(2)三种信息加工“控制性加工”:“控制性加工”是序列性加工。因为它是临时性的,而且大都受到集中注意的控制,受信道容量(channelcapacity)的限制。控制性加工可以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最初,一种技能只能通过控制性加工才能运用。“自动化加工”:“自动化加工”,加工速度快,无需集中注意,而受分散注意影响。自动化加工主要采取并行加工方式。自动化加工是通过练习建立起来的,受信道容量的限制较少。但自动化加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信息重构”“信息重构”,是指任务的各部分被协调、整合或重组为新的单位,是新成分或更有效的程序代替涉及旧成分和程序的过程。Lightbown(1985)指出第二语言习得不是简单的线性累积过程,有时学习者的学习也会发生倒退或丢掉某些似乎已经掌握的语言形式。这种倒退可以归因于信息重构。(3)第二语言知识的组成“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是通过学习者有意识地关注语言形式得来的知识,可以用言语来表达,形式练习可以促进外显知识的发展。“内隐知识”是通过交际来使用语言从而无意识地获得发展的知识,完全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功能练习可以促进内隐知识的发展。Ellis(1994)认为,在信息加工模型里,第二语言知识由以下知识组成:A.控制性的外显知识。语言的规则和项目受到集中注意,是正式地学会的,而且表达这些语言规则和项目需要控制性处理。B.自动化的外显知识。语言规则和项目受到集中注意,是正式地学会的,这些语言规则和项目可以通过自动化处理使用。使用起来比较容易和快捷。C.控制性的内隐知识。语言规则和项目受到分散注意,是被无意识地学会的,而且表达这些语言规则和项目需要控制性处理。D.自动化的内隐知识。语言规则和项目受到分散注意,是被无意识地学会的,这些规则和项目可以通过自动化处理使用。使用起来比较容易和快捷。控制性处理通过练习可以逐渐转变成自动化知识,自动化处理可以使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变得自动化。但是外显知识要转变成内隐知识就要受到不少学习因素的制约,例如多元发展模型中的言语加工策略。重构所涉及的知识表征由基于示例的表征向基于规则的表征的转变,不能等同于外显知识向内隐知识的转化。二、相关的实验研究许多认知心理学实验的结果显示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执行各种认知任务上的速度比第一语言学习者要慢.随着第二语言学习经验的增加,执行认知任务的速度会提高。这支持了McLaughlin的第二语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Lambert(1956)发现,学习者对第二语言词语的反应时间比母语本族语者的要长.母语为非英语的学习者在对“blue”、“left”等单词的反应时间比英语母语者的反应式长。Henning(1974)认为,水平较高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很少在词语的语音上犯错,偶尔在词语的语义上会犯错;水平不高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词汇的语音和拼写上常犯错,语义上也常犯错。这说明水平较高的学习者的语音和拼写已经达到自动化,帮助了语义的自动化;水平不高的学习者没有达到语音和拼写的自动化。三、信息加工模型和第二语言教学信息加工模型认为,针对儿童的第二语言教学,应该给儿童提供可接受的输入,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这就需要让儿童在有意义的交际中学习,从而获得具体易懂的语言输入,儿童主要直接受刺激输入的影响,即用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processing)来处理这种输入。针对成人的第二语言教学,不仅要提供有意义的交际练习,还要给成人提供抽象的语言规则的教学。成人需要较高层次的语言知识辅助新信息的处理,即用自上而下(top-downprocessing)和自下而上的加工来处理这种规则性知识的输入。第五节竞争模型“竞争模型”(competitionmodel)是由MacWhinney等(1978)提出的一种认知与功能主义理论。像其它功能主义模型一样,竞争模型是关于语言表达(performance)而不是语言能力(competence)的模型。一、竞争模型的核心形式和功能的映射(form-functionmappings)是竞争模型的核心。任何一种形式可能实现几种功能,任何一种功能可能被几种形式实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任务就是要发现目的语里形式和功能的映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和功能的映射关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