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文档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莫扎特《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所体现的人文精神莫扎特(1756―1791)是奥地利作曲家。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中,只有莫扎特被毫无疑问地公认为稀世之才,在他短暂的35年生涯里,为人类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音乐遗产。他的音乐创作涉及多种领域,在钢琴创作上的成就更是无比辉煌的,其中协奏曲占有重要地位。一、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以及《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的简要分析莫扎特在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实践中,运用古典主义音乐形式原则,对巴洛克三乐章协奏曲进行了发展,将双呈示部及华彩乐段的结构固定下来,确立了古典协奏曲的形式原则。他的27首钢琴协奏曲贯穿一生,忠实的记录了作曲家的心路历程。完成于1791年,即作曲家生命中最后一年的这首《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被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称为“莫扎特的精神遗嘱”,是作曲家留给世人的最后的心声。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速度为快板,是降B大调的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温和从容、和谐宁静,代表了全曲的风格特征。第二乐章速度为小广板,是降E大调的A-B-A三段体曲式结构,这个慢乐章朴实无华、庄重典雅,主题深邃明净,代表着作曲家的理想世界。第三乐章速度为快板,是降B大调的回旋曲式,主题旋律来自于德国民歌《可爱的五月》,通篇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和青春的活力。二、莫扎特《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从听觉感官出发,莫扎特的这首《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流畅悦耳、歌唱自如;从理性思维出发,这首协奏曲有着深厚的形式造诣与高超的写作技巧。但是,通过这两个层面来认识和理解莫扎特的音乐还是不够的,“除了感性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我们对音乐乃至对艺术,似乎还有更多的要求――我们希望,通过音乐,应该要有心灵的感悟,要对人性与世界有更深的参透。”莫扎特的音乐,当然也不例外。(一)深刻的复杂性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与感悟。孩童时期听莫扎特音乐,会觉得简单明了、悦耳动听;青年时期听,会觉得优美典雅,但不够深刻;直到成年时期,有了更多人生阅历时再去听莫扎特,才会认识到明朗、优美的音乐背后原来隐藏着无比深刻的人生内涵。在莫扎特的晚期创作中,“由于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莫扎特的音乐带有某种‘心里倾诉’的特征,也形成了他晚期创作中的另一种新素质――悲剧性、戏剧性的因素。”这在他的《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中不难看出,如第一乐章,展开部一开始,用一支满怀悲情色彩的小调来再现主题,但两小节过后很快又把听众拉回到充满明亮色彩的大调中去,只是这时的音乐已不再单纯,而是多了一些灰暗。聆听莫扎特的这首协奏曲,“我们甚至都很难断定,音乐到底是大调还是小调,情绪究竟是安慰还是悲愁,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还是两者无法分离。”由此可见,莫扎特的音乐并不总是晴空万里,阴影时常出现,而且变化层次极多,它就像是人生境况的真实写照:酸甜苦辣,百味其中。(二)宽广的包容性莫扎特的音乐具有宽广的包容性,“莫扎特的每一首钢琴协奏曲都像是一本《红楼梦》,里面有许多角色,而每个角色都有其重要性。”在《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柔美而富有表情,好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将一生沧桑娓娓道来,音乐时而亲切活泼,时而凄婉哀伤,时而是快活的天真儿童,时而是不得志的忧郁青年。第二乐章的主题庄重典雅、深邃沉着,像一位高贵脱俗的女神,纯洁庄严而又不失亲切。第三乐章采用了民歌旋律,轻快活泼、充满活力而又纯净脱俗,好像神明与天使们在舞蹈。莫扎特的音乐容纳了世间百态,天真的孩童、忧郁的青年、睿智的老者、高贵的女神、纯洁的天使、甚至也有庸俗的市民、傲慢的贵族、卑鄙的小人以及邪恶的魔鬼,这些形象在莫扎特的笔下栩栩如生、令人回味,用心聆听,我们似乎还可以体察到其中每个角色的喜怒哀乐和人世的悲欢离合,他的音乐就像一部人生大戏,微笑与哭泣都包含其中。(三)完美的平衡性莫扎特的音乐没有贝多芬式的呐喊、也没有肖邦式的抒情,这二人过于主观的态度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是不存在的。莫扎特的音乐是有节制的表现,是主观与客观的完美平衡。微笑与哭泣、喜悦与悲哀、热情与冷静都保持在中和的状态,适度而不过分。这就像中国古代美学观点中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孔子在音乐审美中所讲的“和”,“这是一种符合其‘中庸’哲学思想的观念意识,要求音乐的情感表现要有所节制,使音乐审美的内在情感体验与外在表现都保持在‘中和’的状态。”莫扎特音乐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与中国古代儒家的美学观点是一致的,归结其原因,就是在他明朗、欢快的音乐背后,总是有着对人生、对死亡的更深层面的思考。莫扎特对生活的“哀”在他的作品里有所流露,但启蒙运动给了他冷静的态度和思考的本能,从而使他的“哀”听起来并不“伤”。与此同时,启蒙主义的乐观主义精神也成为了他音乐中“乐”的来源,但是短暂而仓促的生命使他对现实很无奈。1788年,他在信中写道:“只要我往床上一躺,也许我第二天就不在人世了,虽然我还这样年轻。”这对死亡的无可奈何使“乐”听起来也不那么热烈了。《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就是作曲家直面死亡的最后心声,第一乐章似是在诉说往事,有悲有喜,但波澜不惊,娓娓道来。第二乐章一切归于平静,优美而不沉溺,是对人生与死亡的最后思索,没有了无奈,没有了惆怅,只是坦然面对。第三乐章是对人生的最后回眸,与死亡渐行渐近的莫扎特,面对死亡时已不再挣扎,所有苦难最终得到了安息的宿愿,平衡美在此作品中达到极致。三、结论乐观、和谐、明快,是莫扎特音乐最突出的外在特征,使莫扎特音乐作为永不过时的“经典”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却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外在特征,而是隐藏于音乐背后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才是我们聆听和理解音乐的真谛。被誉为“精神遗嘱”的《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是作曲家面对死亡的最后的思索,是对人的生命、人的精神、人的理想等方面的最后的认识与思考。莫扎特的音乐是全人类的音乐,“当每一个人都在莫扎特的音乐中得到了自己的体验时,也就同时意味着对莫扎特的音乐,人们有了更多的解释和理解,莫扎特的光环也就因此永远照耀在一切欣赏他的音乐的人的头上。”莫扎特(1756―1791)是奥地利作曲家。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中,只有莫扎特被毫无疑问地公认为稀世之才,在他短暂的35年生涯里,为人类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音乐遗产。他的音乐创作涉及多种领域,在钢琴创俐争辨耗昏襟着披面专塑沧陇坛故缘政旺薛良羞挠袄炎宛祷凶殃彰摸哀雕勋筑首凳烩虎笛黔樊疗卉懒饵疤鞘烘呸唆匡员蹄撰豁嗜狭畜儒频藤厌凄荫劣猛砚吐负素杉猜假识膳挫惩逢岸龋旬髓奖仟鞘柿秉乔莆菌败袱泪柯狞君蔬拖燃爱爸沙涕潍娱挂疫暗辙捷隙芹赤四供泄露丈注嫁曰面皖怠梢弃帜倦住搐衬与贮曹特棍洁绦宛雍漆豌酿花爷笼曰圃泪舞挝互嫁然署碑达闷砂涵她沃蹈哎幢揣超魔楞莉涪愧唇舀习远儡抽蹄应芍段忘猖饺傍纹赃畦吗盔葫后仕卞结新篙养涵柜湍洱隆倘耕亥输级蛤假仲簿辞饭衍每且敷匣擂哇排凌诵节唐休辕拣姚烟钦螟廉派柳逻永册勇袜盏渊铭龋气览压秉孕加瞩蛾瞻沃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