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复习题(1-16章)1、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PPT1-61)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或事实是大量的。经济史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这就大大扩展了经济学的实证范围。2)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世界要可靠得多。3)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史提供的经验世界,对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试错”式研究。4)经济史世界最适于经济学溯因法研究。2、阐述世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一部分。经济史与经济学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论。所以说,经济史又是与经济学相互独立并平行的两个分支学科。经济史与经济学说史不同,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它是经济学的流,而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用经验和事实说话。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一方面,经济史可以为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提供更可靠的经验实证;另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理论提供更符合经验事实的假定。3、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古代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恩格斯:“古代的公社,在它继续存在的地方,从印度到俄国,在数千年中曾经是最野蛮的国家形式——即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经济基础是东方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东方各国都是利用河水泛滥来肥田,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广,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东方专制主义与军队组织和军事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4、简述农业革命的特点。PPT2-61)经济活动的特点农业革命时代,社会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是农耕经济,生产形式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基本单位的体力劳动,生产产品以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为主,也就是我们习惯上常说的“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社会生活的特点农耕属于周期性生产劳动,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居”,定居成了农业时代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小农经济的生产比较散漫,各个农业家庭又以同一地理环境或同一血缘姓氏为依托,结合或者积聚在某个中心点上,形成农业时代特有的社会基层组织——村社。3)意识形态的特点政治——农业国家地域广大、人口分散,需要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所以政权形式多以君主专制为主;文化——由于自然地形的制约,农业革命时代的文化传统具有相对封闭的鲜明地域特征。5、简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意义。1)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2)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3)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导致原始社会的崩溃。6、希腊大殖民运动的原因。PPT3-11(1)主要原因是人口相对过剩由于生产不够发展,公民权要由一种不可违反的一定数量的对比关系来决定,超过这个对比关系的限度,惟一的出路就是强行殖民。为了减轻人口压力,各城邦政府都鼓励向海外移民。(2)社会矛盾(内部斗争)希腊城邦的殖民活动还与当时城邦内部激烈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密切关联。那些失去土地、生活贫困的农民,为生计所迫,也不得不去海外寻求新的上地;还有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派别出也往往被迫定居海外。(3)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富有进取心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寻求商品市场、取得工业原料和奴隶也去海外建立新的居民点。7、罗马帝国时期的农业发展的特点。(1)农业和畜牧业并没有什么重大技术革新。(2)农业在整个帝国范围内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区域分工。(3)农业从森林、沼泽和沙漠中得到大量新的耕地,不少过去被认为是无法利用的土地,变成了以新方法经营的肥沃土地了。8、分析罗马帝国的衰落的原因。1)奴隶制使自由人鄙视劳动,奴隶缺乏生产的积极性,社会财富的再生能力疲软2)充足的财富,腐蚀了罗马人的精神(1)富足使罗马人奢侈成风。(2)传统的道德丧失殆尽。3)巨大游民阶级,是帝国的追命索4)帝制制造了暴行和腐败,也造成了政治的不正常和不尽的纷争5)创造力的全面萎缩6)蛮族的压力和侵入及国内民众的反抗9、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的特点。PPT4-9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农奴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土地的占有权而不是所有权;农奴要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农奴要使用自己的工具,用固定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无偿劳动;领主除在农奴提供无偿劳动的前提下,保证农奴使用土地的权利外,对农奴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不承担其他责任;农奴有了自己的利益。10、简述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11、简述我国小农经济存在的原因及其弊端。原因:地少人多;生产资料匮乏;“多子均分”的制度;小块土地经营是最有效的经营方式弊端:(1)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2)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套,老旧,技术难以革新。(3)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12、中国古代为什么采取抑商政策。(1)根源: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2)国情决定: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解决这么多人吃的问题成为国家大计,因此重农就成为必然的选择。(3)财政需要:在商品经济不太发达的古代社会,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还是靠土地税(田租),因此重农抑商相对来说可以保证政府的收入。从两税法开始,政府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开始以土地税为主。到明清时期,更加强调土地税,一条鞭法和地下银制度的实行,把各种杂税平均摊在田亩上,以银两的形式统一征收土地税。(4)政治统治需要:“重农抑商”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人们流动性不强,有利于统治。土地税和丁税相结合,统治者把老百姓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13、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基础来自于哪几个方面。PPT5-5西欧封建经济的两个源头:日尔曼所有制(日尔曼氏族公社所有制)衰落的或变态的罗马奴隶制西欧向封建社会过渡有两种途径。一种称为综合式,通过西罗马帝国瓦解时孕育的封建因素——即罗马因素,与日耳曼人农村公社瓦解时产生的私有制和阶级因素——即日耳曼因素,在罗马生产力的影响下,相互发生作用的结果。综合式发生在原西罗马帝国版图范围内所建立的日耳曼人王国里,如西哥特、东哥特、勃艮第和法兰克等,以法兰克王国为代表。另一种称为跨越式,在日耳曼人农村公社瓦解的基础上,越过奴隶制社会阶段,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跨越式主要发生在原西罗马帝国版图范围外所建立的日耳曼人王国里,如英国和德国,那里罗马的经济和文化影响极少,根本没有所谓罗马因素。14、简述西欧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拓殖运动的社会经济意义。新土地的开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生产关系变革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它是封建制度瓦解和走向衰落的起点。15、简述圈地运动的历史作用。1)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贵族地主阶级是圈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由于经营理念的不同,经营水平差异,他们的分化也在所难免。农民阶级也产生了分化。少数富裕农民在圈地浪潮中,通过租地,买地和圈地,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发展成为租地农场主或自有农场主。大多数自由自耕农、公簿持有农和租地农,在农业变革面前无所作为,错失良机。2)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圈地运动为近代大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空间,就像大工业提高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一样,大农业以它先进的管理、充足的资金、科学的耕作,提高了农牧业的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圈地运动后,英国农村原有的“条田”连接成大片土地,为实施农业改良措施,变粗放型农业为集约型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畜牧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圈地以后,由于蔓菁、三叶、驴喜豆、黑麦等饲料作物比以前更广泛的推广,冬季饲料问题得到了解决,使畜牧饲养量迅速提高。3)对工业革命的影响一方面,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由于圈地运动,农业趋向于集约化经营,大量的过剩劳动力或者转入乡村工业,或者转向城市。当工业革命在英国西北部纺织品工业区率先发动时,正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迁入城市之时。另一方面,圈地运动引发的农业革命,为城市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棉花、亚麻、淀粉、羊毛等多种工业原料,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为非农业劳动者提供了粮食、肉制品、水产品等生活必需品。农牧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变革对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相应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农业革命带来的农牧民收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强,也为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16、古代世界的区域贸易形成了哪几个贸易圈。PPT6-4一、地中海贸易圈当航海技术有了一定发展时,地中海就把沿岸的国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环地中海贸易圈。地中海贸易圈包括整个地中海和黑海地区。二、东亚贸易圈东亚贸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个贸易圈,它始终是以中国为中心。这个贸易圈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南洋地区和中南半岛地区。三、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也就是北欧贸易圈,是中世纪才开始形成的。和地中海贸易比较起来,北欧贸易到14世纪才具有重要意义。17、简述古代世界贸易的作用。古代世界的国际贸易作为区域贸易,对各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技术文化交流。促进封建生产关系解体。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新航路的探险活动,结果发生改变世界的地理大发现18、什么是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国家在大规模海外探险中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对通往东方新航线的开辟。19、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和条件。PPT7-8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诱发对贵金属的渴求近东贸易危机阻碍了欧洲人想从东方获取金银的欲望科学技术的支持天文学航海技术发展20、16世纪末,在国际分工出现萌芽的基础上,世界市场的中心、边缘和半边缘区基本形成。试分析其形成机理。边缘区向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廉价劳动力、销售市场半边缘区介于两者之间:对中心区部分地充当边缘区角色,对边缘区部分地充当中心区角色。中心区利用边缘区的原材料(包括用于铸币和饰物的贵金属)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制成品向边缘区销售牟利,并控制着世界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21、马尔萨斯陷阱的含义。PPT8-10当人口增加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生活水平下降,疫病、饥荒、海上和陆上的抢劫、战争等丑恶事情开始泛滥,极其粗暴地调整着人口和粮食之间的平衡,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人口增长和衰减,不断地循环往复,这就是马尔萨斯论证的人口陷阱22、简述促成近代农业体制变革的原因。人口变化引起的劳动与土地价值比例的变化(根本因素)市场的形成和扩大(重要原因)。23、为什么说近代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1)农业革命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物质要素。(2)农业革命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3)农业革命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批可供雇用的劳动力。总之,近代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是工业革命的前提。24、简述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及宗教改革的背景。宗教改革:16世纪欧洲诸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因信得救)主张为核心和建立廉俭教会的系统理论。从根本上说,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的斗争。宗教改革的背景:1)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兴起(政治因素)2)十四五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冲击了罗马神权的统治。(思想文化因素)3)教会腐败。出卖大赦(又称赎罪券)以搜括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