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复习客观题惠东中学陈春燕凡物各自有根本。——唐·顾况《行路难(其二)》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明·洪应明《菜根谭》【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设题角度。•2、探索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3、提高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解题能力。考情分析,明确考点•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语言:炼字、炼句、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诗歌情感把握1、鉴赏文学作品中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总结错误类型,探索解题方法临江仙冯延巳秣陵①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②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②一晌:很短的时间。A、冯延巳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来表达缠绵的情致。•错误之处:“朴实自然”改为“深美闳约”。•设题角度、错误类型:语言风格把握有误。•解题方法:了解名家风格、品读意境、关注题材。总结错误类型,探索解题方法临江仙冯延巳秣陵①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②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②一晌:很短的时间。B、“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写出了送别时凄凉哀伤之景,隐含着离索惜别的哀愁。•错误之处:把“凄凉哀伤”改为“绚丽优美”。•设题角度、错误类型:意境分析不当•解题方法:掌握常见意境的特点,抓住特定意象,关注描写意象空间、色彩、声响、冷暖等特点的词语。总结错误类型,探索解题方法临江仙冯延巳秣陵①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②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②一晌:很短的时间。C、“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被惊吓,埋怨吹笛人不解自己心中愁怨,把自己从与意中人相会的美梦中惊醒。•错误之处:并非从美梦中惊醒,而是从满腔愁绪中惊醒。•设题角度、错误类型: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错误。•解题方法:关注选项中的“意谓”、“状写”等词;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注意古今异义词,切忌望文生义。总结错误类型,探索解题方法临江仙冯延巳秣陵①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②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②一晌:很短的时间。D、“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他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孤独寂寞,更从“一晌”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错误之处:“一晌”指时间之短暂,表达的是在短暂时间内极不平静的内心世界。•设题角度、错误类型:情感体察有误,不明作者意图。•解题方法: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关注对意境、氛围、基调的判定;抓住直接表达或暗示情感的词语。总结错误类型,探索解题方法临江仙冯延巳秣陵①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②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②一晌:很短的时间。E、“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借景抒情,以开阔的意境暗示离人相距之遥,表达了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错误之处:“天长烟远”借景抒情,“凝恨独沾襟”直接抒情。•设题角度、错误类型:表达技巧分析不当。•解题方法:基础知识需稳扎稳打,落实积累。关注选项中手法的判定和对手法效果与用意的分析。解题方法小结•语言风格把握有误:了解名家风格、品读意境、关注题材。•意境分析不当:掌握常见意境的特点,抓住特定意象,关注描写意象空间、色彩、声响、冷暖等特点的词语。•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错误:关注选项中的“意谓”、“状写”等词;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注意古今异义词,切忌望文生义。•情感体察有误,不明作者意图: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关注对意境、氛围、基调的判定;抓住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表达技巧分析不当:基础知识需稳扎稳打,落实积累。关注选项中手法的判定和对手法效果与用意的分析。【堂中学习探究案】一、巩固练习,合作学习。•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中的四道诗歌鉴赏客观题,限时10分钟。•小组讨论,同学们互相解决问题。•参考答案:1、B2、C3、AE4、BD(1998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很少有邻居紧挨着做伴。关键词:“少”是“很少”的意思。上下文:“草径入荒园”(1998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首联没有明确抒情,重在写景。基础知识要稳扎稳打。(2017广东百校联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彭门用兵后经汴路(其二)吴融隋堤风物已凄凉,堤下仍多旧战场。金镞有苔人拾得,芦花无主鸟衔将。秋声暗促河声急,野色遥连日色黄。独上寒城正愁绝,戍鼙惊起雁行行。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起句中的“风物”指隋堤这个地方特有的风俗,而“凄凉”一词则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领起全篇。B.“堤下仍多旧战场”承首句而来,写堤下,以“旧战场”点出了“凄凉”之状。C.“金镞有苔人拾得”写在昔日的战场上,人们还能拾到已生锈长了青苔的箭头,暗扣“旧战场”。D.颈联两句通过秋声、河声等听觉和野色、日色等视觉的描写,充分展现了隋堤四周荒凉的景象。E.“戍鼙惊起雁行行”一句直抒胸臆,暗示了今日烽火又起,并点出了诗人“愁绝”的原因。“风物”指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联系上下文,切忌望文生义。“戍鼙惊起雁行行”是以景结情。关注选项中手法的判定。(2017河南模拟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秋尽杜甫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B.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C.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D.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E.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写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关注意境,抓住暗示情感的词语。尾联直接抒情。二、探究学习,自主命题:阅读诗歌,根据考点和命题角度设置一个错误选项和一个正确选项,让其他同学判断正误。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正确选项:月光寒、夜已深,萧萧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错误选项:诗人月夜倚柱看自然之景,听天籁之声,尽享自然之静美,陶醉其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读懂诗歌是关键,主客变化不离宗。审清题目明要求,细读选项划要点。运用知识作判断,对照诗句细分析,参照类型明师意,正选排除巧妙用,确保选择得满分。解题方法及技巧:课后限时训练(1997全国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题君山[注]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都贴切”表述有误。两首诗里的“潭面无风”“烟波不动”,主要描绘的是湖面风平浪静,其中没有“山影凝重”“朦胧”的景象。另外,雍诗中湖色的“碧”和山色的“翠”不可能是月夜所见。(1997全国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题君山[注]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选择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范文侧重于托物言志:由虚拟的景物来渲染主观感受,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而刘、雍两首诗只侧重于山水景物描写,描绘一个宁静、秀美、和谐的境界,表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1996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3-4题。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3、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末句并未“指明”三国英雄,“西蜀”借指刘备,“江东”借指孙权,诗中末句并未提到曹操。(1996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3-4题。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4、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