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效应浅析摘要: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事例都反映着人们对“助人”这个行为的逃避,我们身边的旁观者也越来越多,旁观者效应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侵蚀着我们的生活。旁观者效应的定义,旁观者效应出现的原因及相关现象的分析和对旁观者效应的应对措施将是本文谈论的主要内容。关键词:旁观者效应责任分散社会抑制作用情境不明确从众心理一、什么是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1旁观者效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产物,具体表现为个体在他人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由于有其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二、具体案例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的阿姨上前施以援手。但无奈,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去世。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的相关实验。在研究中,纽约大学心理学入门课的72名学生参与了一项未说明的实验,以满足课程必需的一项要求。巴利、拉塔内或者一位研究助手会告诉每个到达的参与者,该实验涉及都市大学生个人问题讨论。讨论以2人组、3人组或者6人组的形式进行。为了尽量减少暴露个人问题时的尴尬,他们将各自分配在隔开的工作间里,并通过对讲机通话,轮流按安排好的顺序讲话。这些不知情的参与者不管假设是在与其他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或者五个人谈话,是因为事实上他听到的别人说的任何事情都是录音机上播出来的--第一个说话的声音总是一位男学生,他说出了适应纽约生活和学习的难处,并承认说,在压力的打击下,他经常出现半癫痫的发作状态。到第二轮该他讲话时,他开始变声,而且说话前后不连贯,他结结巴巴,呼吸急促。在以为只有自己和有癫痫病的那个人在谈话的参与者中,有85%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甚至远在病人不出声之前;在那些认为还有4个人也听到这些发作的参与者中,只有31%的人动了。后来,当问及学生,别人的在场是否影响到他们的反应时,他们都说没有;他们真的没有意识到其巨大的影响。三、心理学分析对于类似于上述的旁观者效应出现的原因,社会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1、社会抑制作用: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是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比较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2、从众心理:一个人不仅会以他人看法来评估某一情境,而且在行为举止方面也倾向于模仿他人行动。这种情况在特殊情况下更为突出。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况下,即使意识到有责任上前帮助,但若别人没有行动的话,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3、情境不明确:当一个人不知道当前的情境是否紧急、是否会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对情况持以旁观态度。4、责任扩散: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不去救助受难者的(社会)代价会减少。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罪恶感、羞耻感,责任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责任会相对减少。我们说,为了对处于困境中地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是,当有许多人在场时,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帮助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从“小悦悦”事件看,18个路人对其的视而不见,在我看来并不是他们过于冷漠、人性扭曲。根据当前中国的社会现状来看,帮助他人往往会为自己带来麻烦,例如扶助老人反被告上法庭,所以许多人会在面对他人身处困难时,选择视而不见。“小悦悦”事件中的18位路人,他们做出的行为从心理学分析,可以这样理解:首先由于情境不明确,他们会对这个事件持以旁观态度;其次个体身处于一个社会环境中,面对他人也存在时,由于责任分散往往会将帮助人的责任寄托于他人,那18个路人或许在潜意识中就做出了那样的行为;再次,从众心理也会对他们或多或少产生影响,由于其他人也没有救助小悦悦,所以他们为了不“惹事儿”,会采取一致动作;而最后,社会抑制作用的影响,救助他人这件事本身是值得褒扬的,但很多实例提醒着人们这也许会引来他人的非议,例如最近的一名男子帮被偷女士追小偷反被伤,换来的确实女子的一句与你无关,社会的同情、争论,人们往往会由于自身对这些评价的恐惧抑制自己助人的行为。在这四个因素中,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责任分散和情境不明确。而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的相关实验也证明了责任分散对人们的影响,它产生影响时,人们往往几乎没有感觉。最后是一名拾荒阿姨救助了小悦悦,有人说这或许是偶然,但我认为从社会角色看这还存在着必然,作为一名身处于社会底层的中老年人,她已经经历了许多,对社会的非议、对自身的利益都会有一种比较平静的态度,在他看来那就只是一个救助孩子的行为。旁观者效应影响不到她。四、我的感想在当今社会,旁观者现象越来越多,旁观者效应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若长此以往下去,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使社会愈加冷漠。而身为社会的一员,我自己也能从自己以往的行为中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在坐公交时,我会犹豫该不该给人让座;在路上遇到向我求助的陌生人我有时会拒绝给予帮助;我不知道在遇见老人摔倒时该不该帮助他······这样的情况,在我看来是很严峻的,面对日益严重的旁观者效应,我觉得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1、国家立法:出台相关政策,例如北京最近颁布的老人在公园摔倒可免费救治;2、政府借助大众传媒宣传有关知识,加强人们的意识;3、个人努力,在面对他人帮助的时候,一定要克制住自己去观察他人、去思考自己利益的行为,要站在受害者角度思考问题。这些措施也许见效甚微,但我认为若是能真正实施,也一定会有效果的。五、总结以上就是我对旁观者效应的粗浅分析,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在最后,我就旁观者效应还想讲一句:我们要正视分析旁观者效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面对他,以正确的措施去解决防止这种现象。参考文献:1、杨映秋《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篇》2、金盛华《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3、佚名《浅谈旁观者效应》4、侯释《旁观者效应书摘》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