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见德国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过程,经历了“根本观点的产生”和“理论体系的确立”这样两个阶段。二者在自然科学基础的厚度、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然科学及自然哲学的研究深度、相关理论观点的广度和精度、理论本身的逻辑性和体系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正视这一点,对我们准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哲学界对此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二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两种观点,虽各不无道理,但又无不失之片面。而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于19世纪中叶,其时间跨度较长,先后经历了“根本观点的产生”和“理论体系的确立”这样两个阶段。所谓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以下两种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关于自然界整体的最科学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以自然科学的事实为基础,唯物而又辩证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从而和人类历史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各种自然观有着根本的区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分别将其称为“新的自然观”、“真正合理的自然观”、排除了“一切片面性的历史的自然观”等等。这不仅是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的一大研究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很多学者认为,自然辩证法其中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因为恩格斯的有关思想和主要论文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但是,任何一项重大的发现与发明,不管它是在何时开始被研究的,也不管是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才为社-2-会所公认,都必须以该成果的公开发表为标志。因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所有手稿,包括其中最完整的论文都没有资格充当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代表作。而我认为,足以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的就是恩格斯于1877年公开发表的《欧根-杜林先生在哲学中实行的变革》,即大家所熟知的《反杜林论》哲学篇。《反杜林论》是否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的标志”这种资格,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内容,即它是否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就是创立者--恩格斯本人是否赋予它这个权利。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质形态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进化和退化、前进运动和后退运动、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19世纪统计物理学说明,个别热分子服从于动力学规律,而大量分子所组成的系统则表现一种或然性行为,服从于统计规律。到20世纪,量子力学描写了微观客体的行为,它在本质上也是统计理论。而且可以认为,量子力学的这种统计特征来自单个粒子的行为方式,来自这些粒子运动的随机性。这样,偶然性就成为任何运动的本质属性,成为必然性所不可缺少的伴侣。现代生物学也证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不仅基因变异是随机的,而且自然选择也不完全是定向的,因而进化的方向包含着偶然因素。根据一些生物学家的看法,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方向甚至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也完全是随机的。这一切表明,自然界不是某种有目的的预定计划的展现,而是新的可能性的不断涌现,从而不断开辟着新的发展方向,并决定了自然界经历着真正的历史。在19世纪,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一次揭示了物理运动的不可逆性,表明孤立系统的增熵是一个退化过程。20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判明,自然事物在本质上都是开放系统,都不断地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形成减熵的进化过程。因此,自然界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物质系统都是在大量偶然的随机因素中发展着,这个发展过程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偶然-3-性减少的进化过程,在另外的条件下则表现为必然性减少的退化过程。这样,自然界总是经历着进化和退化相统一的真正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些事物瓦解、另一些事物涌现的真正历史。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恩格斯认为转化的规律(不是循环的规律),不仅运动形式的转化,而且包括随之而来的物质形态的转化规律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正像人类社会历史上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一样,在自然界中,运动形式决定物质形态,任何一种物质形态都有一种主要的决定其本质的运动形式;当主要的运动形式发生转化时,物质形态也发生相应地变化;当旧有的运动形式中产生出新的运动形式时,一种新的物质形态也随之从旧的物质形态中分化出来。整个银河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运动形式不断转化,物质形态不断分化的演化史。对于整个宇宙来说,这个规律也是适用的。各种运动形式的不断转化决定着各种物质形态的不断分化和依次更替,这就是自然界演化的一般和基本规律。参考文献:《自然辩证法概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