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工程”课程要点一、重要概念: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广义基础设施:包括工程性(技术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工程性(技术性)基础设施:能源系统、水资源和给排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六个子要素。社会性基础设施:行政管理、金融保险、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狭义基础设施:工程性基础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须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包括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全部。城市交通:城市范围内采用各种方式运输人和货物的活动(即:客运与货运),以及行人的流动。包括道路交通、轨道交通、静态交通等。一般分为城市内部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内部交通:城市内各种交通的总称,包括轨道交通、道路交通等。城市对外交通:城市与城市范围以外地区之间运输旅客和货物的活动,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的是运输线路及站场。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城市道路:城市范围内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交叉口和停车场设施,供车辆,行人使用。一般有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以及巷道、内部道路(国标分级)。设计行车速度:道路几何设计(平曲线半径、纵坡、视距等)所采用的速度。指驾驶员气候良好、低密度情况下,一般驾驶员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平均行驶速度:约为设计速度的70-90%。经济行驶速度:小车80km/h左右。车流密度:单位长度路段上,某一瞬间的车辆数。(交通追求的是流量而不是密度,追求的是人和物的流动)车流量:由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路段的车辆为标准,在一定时间内,某条公路点上所通过的车辆数,用公式表示:车流量公式为:车流量=单位时间*车速、(车距+车身长)。高峰小时流量比:高峰小时交通量占日交通量的百分比。一般为10%左右,重庆10-15%。高峰小时系数(PHF):高峰小时内平均流量(PCU/M)与其中最高峰时段(T)的平均流量之比≤1。反映高峰小时内流量的变化特征。T一般取5分钟(道路)、15分钟(交叉口)。PHF越接近1,交通越拥挤。道路通行能力:一定的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下,某一道路断面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单位为pcu/h,pcu/d(机动车1:混合交通-辆/每小时、天)Veh/h(机动车2:当量小汽车-辆/小时)p/h.m(行人:人次/小时.米)道路服务水平:道路提供给驾驶员的交通条件;用以区分道路上的不同车流运行状态;服务水平等级反映道路的拥挤程度。分级:自由流、稳定流、饱和流、强制流四种。(道路分类系数0.75、0.8、0.85、0.9)道路分类系数:等级高的道路要求服务水平高,即容许通行能力降低,因而分类系数小。相反,等级低的支路,分类系数较大,使用条件较差。αc为道路分类系数,与道路等级(服务水平)有关。慢行交通:把步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的出行方式来缓解交通拥堵现状,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从而创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城市环境。车种换算系数:在特定的道路条件以及交通组成条件下,所有非标准车辆相当于标准车对交通流流量影响的相当值。车辆界限:道路路拱形式:路拱:车行道中间高、两侧低所形成的拱形(弧形)断面形式。根据路面宽度、路面类型、坡度等选择:曲线型(圆形、抛物线型)、直线型、折线形。道路超高:为了保证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的稳定性,将道路弯道外侧路拱横坡(1-2%)坡向作成与内侧坡向一致,路面呈单坡形式。加宽:汽车在小半径(R≤250米)曲线段行驶时,较长车身汽车行驶轨迹,不能与曲线完全吻合,因而占用的横向空间比直线段大,为了保证行车安全,路面必须加宽。a、一般在曲线内侧,受地形地物限制时,也可在外侧。b、桥梁上需加宽时,内外侧需同时加宽。分隔带:分为路中分隔带和路侧分隔带。组成:分隔带+路缘带路缘带:路缘带指的是位于车行道两侧与车道相衔接的用标线或不同的路面颜色划分的带状部分。其作用是保障行车安全。机动车道边缘路缘带宽度,其值为0.25-0.5米(黄线或白线边界)路段及交叉口每条车道的宽度:1)支路:16米道路、2)次干道:32米、26米、3)主干道:44米道路、4)快速路:54米道路平曲线:连接直线间的曲线,使车辆能够从一段直线过渡到另一段直线。是道路平面线形中路线转向处曲线的总称,包括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平曲线要素:控制曲线道路平面定位的几何参数,包括切线长度、曲线长度、外距、(半径、偏角)等。平曲线的控制点:曲线的起点、中点、末点以及缓和曲线起点、末点。极限最小半径:当受地形困难或条件受限制时,采用最大超高横坡度,以保证行车安全、平稳的路中线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道路设某个超高时的推荐半径。复曲线:多个圆曲线首尾相接、组合而成的曲线。(一般为同向曲线)缓和曲线:车辆行驶在曲线起、终点附近时,由于行驶轨迹的曲率半径发生突变,车辆的离心加速度也发生突变,造成行车不稳、行人不适,特别是在高速行驶时尤为明显。为此,高等级道路设置缓和曲线,使道路曲线半径在进(出)曲线前逐渐变小(大),并在进(出)曲线时刚好是曲线半径R。即:道路上直线与圆曲线间插入的曲率半径由无限大渐变为R的曲线称之为缓和曲线。横向力系数:横向力系数u,即表示汽车单位重量所受到的横向力。它可以表示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横向的稳定程度,u值越大,表示横向愈不稳定,汽车就可能产生侧向滑移。横向力系数的考虑因素:行驶稳定性、乘客舒适性、轮胎与燃料的消耗情况。停车视距:汽车在行驶的车道上发现前方障碍物时(如路上的停车、路边的堆料、横穿马路的行人等),能及时刹车并保证安全的最短距离。会车视距:对象行驶的车辆在同一车道上相互发现后,已来不及错让时双方必须制动停车所需的最短通视安全距离。视距三角形:最靠右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时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道路最大坡度: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不超过8%,自行车骑行的坡度宜在2.5%以下,平板三轮车骑行的纵坡2%及以下。纵坡折减:是指对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小半径弯道、合成纵坡降低最大纵坡的规定。最大坡长:车辆在陡坡上行驶时,驾驶条件恶化,容易发生事故。因此GB《规范》规定:当道路纵坡大于4-5%时,对道路最大坡长进行限制。最小坡度:(道路最小纵坡控制)保证地面雨水的及时排除考虑因素:路面材料、横坡度与气候条件取值范围:(城市道路)最小排水纵坡0.3%,低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街沟。锯齿型街沟:为确保地形平坦路段(如平原城市)道路的纵向排水顺畅,可采取锯齿形街沟排水。其特征是街沟是锯齿形。最短坡长:过短的坡段,道路起伏频繁,对行车平稳,道路视距及临街建筑布置不利。合成纵坡(弯道:道路纵坡+超高):当设置弯道超高时,道路路面的的最大坡度方向为纵坡与超高横坡间的斜线方向,即合成坡度。(合成纵坡:在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路线纵坡与超高横坡所组成的斜向纵坡)变坡度:竖曲线:为使车辆纵向行驶平顺及保证视距,在坡度转折处设置的过渡曲线。互通立交:相交道路上的车辆通过匝道可以相互转换。可减少部分冲突点,但占地多投资大。组合立交:多种立交行式并存于一个立交中复合立交:多个立交复合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分流点:交叉口上的车流在前进中有不同去向,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合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立交加速车道、减速车道:在匝道连接干道的部分为了不因为车辆变速而妨碍干道车辆行驶,分别设减速加速车道(减速车道一般为50-150米、加速车道一般为50-300米)。集散道路:匝道:用以连结上下各层道路供左右转弯车辆行驶的道路。BRT:快速交通专用道TOD:公共交通(运输)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线路-车站HOV:多乘员车辆特指车上有3名或者3名以上成员的车辆(包括驾驶员),最新的交通法规给多乘员车辆单独提供了一个车道指示标识:多乘员车辆专用车道,这个车道只允许多乘员车辆使用。PHF:高峰小时系数,高峰小时内平均流量与其最高峰时段的平均流量之比≤1。反映高峰小时内流量的变化特征。AADT:年平均日交通量。二、重要问题:1、城道路系统的定义及组成;城市道路网络的形式、特点。形式:棋盘式(方格网、渔网状)优点:交通组织简单,不会形成复杂的路口可靠性较高,一条道路故障后有多条道路可以分流交通分布均衡,整体通行能力较大。利于道路两侧建筑布置。方向性强缺点:对角线间绕行距离太长非直线系数大。路口较多,车辆行驶速度受限。适用城市:地形平坦的中小城市,大城市的中心区、旧城区。对应的城市空间形态一般为集中式。放射及放射环形式放射道路:多依托对外公路和过境公路形成。放射环形道路:现代城市道路网络发展的一种趋势。具体形式:1、内网格(传统棋盘式路网)、外放射(过境公路或对外公路)、并逐渐以环形干道(环线)相连。2、环形干道:半环、全环。适用城市:形态一般为集中式、组团式等。自由式:根据地形特点、依山就势建成,无一定的几何特点特点:1)顺应地形,节约投资。2)街坊不规则、非直线系数大。混合式:方格+其他自由+其他如带形城市、环形城市的路网:小方格+大自由组团式:河流山体阻隔所形成的组团布局或带型城市的道路网络。组团内交通+组团外交通结合。组团内交通:便捷,强调交通的可达性(自由式或网格状)组团外交通:快速交通(快速公共交通与快速路,平行路网或环状路网)2、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及特点。城市交通:城市范围内采用各种方式运输人和货物的活动(即:客运和货运),以及行人的流动。包括道路交通、轨道交通、静态交通等。以道路交通为主公路交通、慢行交通、客运交通、货运交通等为具体形式。一般分为城市内部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内部交通:城市内各种交通的总称。包括轨道交通、道路交通等。城市对外交通:城市与城市范围以外地区之间运输旅客和货物的活动。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是运输线路及站场。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具体:1)铁路交通:一般连接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工矿区等,在一些大型城市可作为居民上下班的通勤方式。2)公路交通:是城市最主要的对外交通方式。承担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周边小城镇、城市与工矿区、旅游点等的联系。3)水运交通:成本最低适应于对成本要求不高的货物运输,如煤炭、矿石等。海运:国家(地区)与国家(地区)间、城市与城市间等河运:沿自然河流、运河进行的运输,城市、城镇、村庄之间的运输4)航空交通:城市间快速运输5)管道运输-可实现连续运输:适宜液体、气体运输。3、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分类与分级中国公路与城市道路分级标准根据道路的不同功能,中国的车行道路一般分为公路与城市道路。城市总体规划区以内的以车辆通行为主的道路为城市道路,城市总体规划区以外的道路为公路。一、公路的分级标准:(一)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1、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2、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3、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4、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5、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二、公路:行政等级分为国道(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公路,中心城市与境内及周边重要城市(镇)的骨架道。国道编号放射线G1、南北线G2、东西线G3)、省道、县道。车道公路。三、道路分类:公路(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三类)、城市道路、工矿道路、林区道路、乡村道路。城市道路国标分级:1、快速路: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是解决城市长距离快速交通主要道路。快速路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2、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市道路。是城市道路的主骨架。3、次干路:是城市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组成道路网,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与集散交通的作用。4、支路:为联系各居住小区的道路,解决地区交通,直接与两侧建筑物出入口相连接相接,以服务功能为主。(生活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