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汉语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古代汉语中文专业的一门语言工具课。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依据所修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三、本课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定为学年课,课内120学时。6学分。四、本课程由选文、本篇选词综述、古汉语知识通论及练习所组成。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做到选文与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六、选文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在释词通句中,有计划地随文讲解常用词,把常用词的累积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八、语言知识的选择,以必要、常用为准则,以词汇、语法为重点,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导。九、古汉语课训练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要通过单项的综合的训练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技能技巧。训练要配套,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富于启发性。十、选文的讲授与知识的教授要并重,选文的课时略多于知识通论,两者的比例为6:4。十一、因选文时而调整,本大纲只规定知识通论的内容,不列选文的具体篇目。十二、依据教学计划,古代汉语教材包括:教学大纲、主体教材和辅导教材。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教学媒体的使用(一)文字教材的使用(二)音像教材的使用录像课为专题讲授性质类型,共设计为23讲,102课时。音像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为辅导教师提供教学的基本思路,帮助同学理清学习线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把各章节的内部关系进行有机的整合。为配合教学活动,拟制作20讲IP课件,作为教学媒体的重要补充,主要目的是对重点问题进行辅导。(三)辅助教学资料的使用二、教学建议教师应利用多种形式,传授文学理论,要紧密结合文学的实践,引导学生阅读文论的有关原文,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多参加理论研讨活动,让学生自觉自愿地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完成相关练习题和综合测试,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第三部分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绪论部分教学要求:讲解古代汉语的性质,提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介绍基本的学习方法。一、古代汉语的性质:1、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22、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2)古白话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不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4、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二、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以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2、提高运用与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三、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同一的原则。文字部分教学要求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了解分析汉字形体构造对掌握词义的意义,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熟悉汉字通假的两种情况。汉字的形体构造一、汉字的表意性质:汉字具有“因形示义”的特点。二、传统的“六书”说:1.“六书”的由来与次第。2.许慎对“六书”说的发展。3.“六书”说的贡献与局限。三、汉字的形体构造与古代词义:(一)不带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1、象形字构造与词义;2、指事字构造与词义;3、会意字构造与词义。(二)带标音成分的形声字1、形符与声符的位置。2、形符与词义的判断。形符具有标示义类的作用。形符具有判断词义的辅助作用。汉字形体的变异一、古今字:古代常常一字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音词或同源词,后代为了表达明确,便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另造新字,于是这种新体与原字之间便成为古今字。古今字的两个来源: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本字为借方所夺,于是在本字上加形符以示区别。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词的孳乳分化,要求专字表达,于是在原字上增加或更改形符以示区别。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以掌握古今词义;认识汉字发展的事实,不可是古非今。3二、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称为异体字。异体字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采用不同的造字素材和方法而记同一个词的结果。异体字的类别:造字异体;繁简异体。三、繁简字: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繁简字实质上也是一种异体字。迄今多数古籍仍是繁体字,读古书要掌握繁体字。繁简字间的几种关系:繁简字间的对应关系;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声音相同的替代关系。汉字的通假一、通假是指在古汉语的书面语里,把已有的字作为音节符号,记录与之音同或音近的词的方法。1、先秦古籍通假现象较为普遍。2、汉以后汉字通假逐渐减少。二、汉字通假的两种情况:1、本无其字的假借;2、本有其字的通假。三、汉字通假的条件:1、必须是音同或音近。2、音同或音近是以上古音为标准的。四、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与关联。词汇部分教学要求:了解古今词汇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能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尤其是同中有异;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认识古汉语词构成的特点。词的古义和今义一、汉语词汇的新陈代谢,形成了古今词汇。词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词,也不断地淘汰旧词;词汇的发展,不单是数量的增减,也表现为词义的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了古今词义。二、古今词义异同的一般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1、这类词多属基本词汇。2、基本相同不是绝对相同,在一些次要属性上存在差异。(1)客观对象起了变化的;(2)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深化的。(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的:这类词数量多,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古今词义的差异。1、词义程度上的差异:4(1)词义变化显著的;(2)词义变化微殊的。词义范围上的差异:(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2、词义感情色彩上的差异:(1)词义褒贬的差异。(2)词义轻重的差异。三、怎样辨析古今词义的差异:1、要有词义发展变化的历史主义观点;2、辨析的重点不在同,而在异,在同中之异;3、要掌握较多的语言材料,经常进行比较归纳;4、充分利用工具书,有条件的可参阅古注。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义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词多义:有关联的义项间的关系构成了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中有一个义项是本义,其它义项是由本义派生的引申义。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指有字形可考、有文献资料参证的最古的意义。2、引申义指在词义发展中,由本义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派生的意义。可以分为:(1)直接引申义(近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2)间接引申义(远引申义):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延伸。三、本义的推求及其意义:1、推求本义可以根据汉字初形;也可以根据词义发展规律,从多义归纳比较中求得。两者都需要有文献上的参证。2、把握本义有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四、词义引申的途径:1、延展引申。2、条件引申。3、比喻引申。4、关联引申。单音词和复音词一、古代汉语单音词1、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居多数,复音节词居少数。2、古代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比较。二、古代汉语复音词(一)单纯词1、迭音词(重言词)是由两个相同音节重迭而成的。迭音词不同于用词上的重迭。2、联绵词(1)联绵词是单纯的双音词,在语音上两字有双声、迭韵或双声兼迭韵的关系,也有5非双声迭韵的关系。(2)联绵词的字只起音标作用,字形与词义无关,切忌望文生训。(3)联绵词在诠释上具有不可分性和书写形式多样性。3、音译外来词(二)复合词1、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词凝结而成的。2、偏义副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互对举的词所组成,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其他类型的复合词。3、判定复合词时要防止两种偏向(1)不能以今拟古,将貌似现代汉语复合词的词组或相邻成分误为复合词。(2)也不能以今拟古,将已经凝结成词的复合词还原为词组。语法部分虚词教学要求:了解常用虚词的语法特点,掌握它们在相应结构中的主要用法。一、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二、常用虚词(一)之、其、者、所;是、或、莫。(二)曾、且、乃、非、勿、毋、弗。(三)于(於)、以、为、与、因;诸。(四)而、则、虽、然。(五)唯(惟)、盖、夫;也、矣、乎、焉、哉;欤(与)、邪(耶)、耳。为便于掌握,虚词讲授可以以字为纲,兼顾词类。实词教学要求:了解古今汉语实词用法的异同;着重掌握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特点。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古今汉语实词用法基本相同。古代汉语一些实词在句中可以临时具有其它词类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现象比较突出。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一)名词等活用为动词1、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辨别实词是否活用为动词,要依据该词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是否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来判定。6(二)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名词的使动用法。(三)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把结构分析和句意结合起来。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通常表现为客观行动,动词对宾语具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表现为主观意念,动词和宾语之间具有“认为他(它)怎么样”的意思。三、名词用作状语:(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行为的状态;2、表示行为的处所;3、表示行为的凭依;4、表示行为的身份或态度。(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行为的处所;2、表示行为的方向。(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频数和时间的持续等。句法教学要求:了解古今汉语句法结构的差异,重点掌握古代汉语特有句式,并能正确分析一般的句子结构。判断句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主语与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用格式:1."......者,......也"2."......,......也"3."......者,....."4."......,......"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加强判断。有的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不用“也”,或“者”、“也”全不用,也可以表示判断。其中以第一种格式为判断句的典型结构。三、判断句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四、指示代词“是”用作判断句主语,不要误认为判断词。五、判断词“是”的出现。六、判断句的活用。被动词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句子的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受事者。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同现代汉语比较,有共同之处,也有它自己的特点。7以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内容,即所谓意念上的被动,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的表达方式。三、古代汉语几种常见的被动表示法;1、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2、动词前面用“见”,动词后再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或只用“见”表示被动。3、动词前面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或“为”后所引进的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4、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动词前面又加“所”,组成“为......多”句式表示被动;“为”后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成为“为所”的句式,表示被动。5、谓语动词前用“被”字表示被动。宾语前置一、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相同,但在特定结构中宾语常常置于谓语动词前。二、几种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1、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谓语被动词前;2、疑问代词用作介词宾语,宾语置于介词前;3、否定句代词用作宾语时,宾语多置于谓语动词前;4、为了强调宾语而前置,并用“是”、“之”复指前置宾语。“(唯)宾语+是+动词”“(唯)宾语+之+动词”习惯句式、成分省略一、习惯句式是古代经过长期使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凝固的机构。二、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1.“如(奈、若)......何”2.“......孰与(孰若)......”3.“何(何以)......为”4.“无乃......乎”、“得无......乎”、“不亦......乎”。三、句子成分省略的原因。四、几种常见的成分省略:1、主语承前、蒙后和对话省略;2、宾语承前省略;3、兼语省略;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诗词格律部分诗律一、古体诗与近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