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送别》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送别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字叔同,别名息霜,浙江平湖人。1880年生于天津。少年时期即多才多艺,书画诗俱佳。1898年携眷旅居上海,与友人结“城南文社”,颇有诗名。1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上野美术学校习油画兼水彩画,后又进东京音乐学校学钢琴、提琴和作曲,创作歌曲多种。在东京组织春柳剧社,主演《茶花女》等新剧。1910年回国后,加入南社,主编《文美杂志》,任《太平洋报》主笔兼编辑。先后受聘于浙江两级师范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艺术系任讲师,是该校校歌的曲作者。1918年在杭州虎跑定慧寺正式舍俗出家。同年受戒于灵隐寺。法名演音,字弘一,别号甚多。1931年在上虞白马湖横塘法界寺前发愿专修南山律学,成为我国近代德高望重的律宗高僧。1942年于福建泉州圆寂。有《清凉歌集》、《晚晴山房书简》、《南闽十年之梦影》、《惠安弘法日记》、《李庐印谱》等著述,编著有律学典籍文献《南山律苑丛书》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开头写长亭古道、芳草碧天,全诗背景置于古诗词长亭送别的传统意境中。三个意象由近而远,构成整个画面绵延纵深,逐渐辽阔的视线展开。随着视线展开的是想象的展开,想象着朋友转身离去,越行越远,慢慢消失在芳草碧天的尽头。此句以景抒情,视觉形象对情感的表达起暗示性作用。随着想象展开的是离绪愁情的展开,开始犹如长亭般的一点,渐渐延成古道似的一条线,慢慢洇濡弥散开,像青草一样铺满大地,充塞苍穹。此句从视觉引入听觉。晚风拂柳,暗示折柳相送的典故。笛声残,一“残”字写出笛声如泣如诉的落寞惆怅,为送别添了几分悲凉气氛。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夕阳山外山”一句,虽则五字,却将笛声悲残的情绪,渲染上一层更浓重的色彩,凄迷的残阳,夕照着连绵远山,空蒙落寞,无边无际,又使离绪愁情更深广地扩展开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是诗人感慨送别之后,即将感到的孤寂和伤感。“天之涯,地之角”,用两个极端空阔中的极端疏离,表示朋友间分离的极端阻隔。“知交半零落”,由惜别而转入哀伤,语蕴沉痛,几多哀伤。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离别的伤悲在朋友的温情前有所舒缓,感伤中有振作,沉痛中有宽慰,隐隐体现出哀而不伤的传统审美观。第三节重复第一节,仿佛《诗经》中的连章复沓,一唱三叹,更凸现古道送别的场景,起到强化抒情,增强音韵节奏的作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本诗多处化用古典,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以白话的新形式写出,没有一丝的雕琢和生硬感。比如,“芳草碧连天”让我们联想到“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夕阳山外山”让我们联想到“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新形式旧内容诗歌形式虽说是新的,但整体的情绪、意象、意境还是古典的,散发着浓浓的古典诗歌的味道。这是李叔同所处时代的局限性的表现,但也展现作者的创造力,也说明用新形式的白话新诗也可以达到古典的高度。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的词句,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就很难不成为中国的名曲——尤其是在新旧交替、道术灭裂的二十世纪。这首歌已经成了新的“阳关三叠”,“四千余年古国古”的二十世纪中国人,已经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为什么说《送别》散发着浓浓的古典诗歌的味道?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