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石家庄市31中学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7题,18分)1.阅读下面文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戏曲表演者,需要一种氤氲着某种氛.围的“气”,或阴柔之情,或阳刚之势,或文弱,或威武,或稚嫩,或苍劲.,或凝神忖度..,或恍然大悟……氛.围()苍劲.()凝神忖度..()()2.请仿照下面的两个例句,各重写一个和例句结构相同的句子。(2分)①例句:人究竟能走多远?不要问自己的两脚而要问自己的一颗心。答:②例句:我们常常羡慕别人的成就,对人家曾经的艰苦付出却视而不见。答:3.古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2分)①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②子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4.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每小题1分,共2分)①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抒发戍边将士思乡、报国之情怀的词句是:,。②请从你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一个富含人生哲理的完整诗句:,。5.随着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开展,2007年5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编制了新的公益广告,第一期公益广告的主题是:《相信篇》——公益行动也是一盏灯。请你就这一主题撰写一则公益广告。要求内容与公益行动有关,字数不少于50字。(3分)答:6.音乐原本是一项高雅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体现。而为数不少的当代中学生对那些民族性、思想性、艺术性堪称一流的歌唱类音乐作品(如:藏族民族《翻身农奴把歌唱》、维吾尔族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蒙古族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缺乏热情,而沉迷于低俗的流行歌曲。为了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音乐,提升中学生的音乐欣赏品位,学生会将牵头举办一个大型的“民族音乐欣赏周”活动。假如你是学生会的文艺干事,请你完成下面的题目。(每小题2分,共4分)①请你为这次的“民族音乐欣赏周”活动拟定一个具体的活动计划。(2分)答:②校长要在“民族音乐欣赏周”开幕式上向全校师生致辞,请你为校长的开幕词拟写一个简短的底稿。(2分)答:7.长篇小说《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影响最广泛的一部。根据你对这部小说的阅读理解,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共3分)①你认为小说中情节最为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是。(1分)②小说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受读者喜爱的艺术形象是谁?他为什么惹人喜爱?(2分)答: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8-25题,52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8.甲文节选自课文《》,乙文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人名)。(2分)9.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①动.心忍性动:②无从致.书以观致:③媵人持汤.沃灌汤: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译文: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文:11.从乙文找出与甲文所表达的意思内涵一致的语句。(4分)①甲文:苦其心志乙文:②甲文:饿其体肤乙文:③甲文:空乏其身乙文:④甲文:曾益其所不能乙文:12.请用两句大家所熟悉的诗句或俗语来概括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2分)答:13.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指导意义?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答:二、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谁是全球变暖的真凶(1)研究者发现,自18世纪中叶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在持续升高。最近几年出现的全球性高温现象,更坚定了研究者所得的结论:全球在变暖。地球变暖的直接后果是:南北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洪涝灾害频发、大批物种灭绝,生态灾难加剧……那么,谁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真凶呢?(2)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多。人类每年烧掉大量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结果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被排放到大气中。2000年测得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为368ppm,比西方工业革命前的280ppm高出88ppm;而甲烷的平均浓度为1.75ppm,比西方工业革命前的0.7ppm高出1.05ppm。(3)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的逐年增加正好和全球变暖相对应,这不能不让研究者把怀疑的目光射到二氧化碳身上。偏偏二氧化碳自身就有一个让研究者指责的“把柄”,它能够吸收从地面反射回太空的长波辐射,致使这部分热能滞留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下层。就是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越大,滞留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下层的太阳能就越多,地球表面和大气下层的温度当然就越高。(4)由于二氧化碳所具有的这个特点,人们称它“温室气体”,由它引起的这种自然现象,当然称作“温室效应”了。于是,二氧化碳很自然地就成了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其帮凶还有甲烷、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等。(5)就在大家对二氧化碳的“罪行”口诛笔伐,各个国家准备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之时,瑞典的两位气候学家建立了一种计算未来气温的新模式,对全球变暖的成因提出了新的解释。(6)现典科学家发现,地球确实像其他研究所认为的那样,正在进行一个逐渐变暖的时期。但主要原因并非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而是因为地球轴心在向太阳逐渐倾斜,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也在逐渐缩短,于是地球表面气温升高,水的蒸发加剧,大气中的水蒸气就逐渐增多。而水蒸气其实和二氧化碳一样,也是“温室气体”。因此瑞典科学家提出,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应是不断增多的水蒸气,而不是汽车和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7)这个结论即刻震惊了科学界。长期以来,大家似乎被水蒸气“和善”的外表欺骗了,以致忽视了水蒸气和地球气温升高之间的联系。原来,大气中的水分子对辐射的吸收能力比二氧化碳还强,而且,大气中的水蒸气和气温之间还存在着正反馈机制: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升高,气温升高导致水的蒸发量增加,于是更多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中,进入大气中的水蒸气大量吸收原本该返回太空的辐射,于是气温继续升高。据此,瑞典科学家认为,造成全球大气温度升高的真凶不是二氧化碳,而是水蒸气。(8)如果瑞典科学家的发现得到了证实,那么人类近几十年来为了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可能都成为徒劳。限制更多的水蒸气进入大气层,似乎不是我们人类力所能及的。所以,要阻止全球变暖,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将更加艰巨。14.地球变暖的直接证据有哪些?(2分)答:15.关于全球变暖,最初的研究者所认定的和瑞典科学家所发现的“真凶”,其相同点在哪里?(3分)答:16.为什么说“限制更多的水蒸气进入大气层,似乎不是我们人类力所能及的”?(3分)答:17.文章第(2)段的画线部分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3分)答:18.文章中多次使用了“真凶”、“罪魁祸首”等词语,其表达效果如何?(3分)答:19.读了第(8)段,我们能否这样理解:人类不必再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了?根据你已有的知识,人类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消除“温室效应”阻止地球变暖呢?(3分)答:三、阅读下面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1)老人是一位旅居菲律宾的华侨,少时只身海外艰苦打拼,尚未“而立”就已然跻身于马尼拉商界精英之列。古稀之年荣归故里,之后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桑梓的念头。(2)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的几所中小学校长写了信,希望诸校长能给他提供十来个家庭贫困的学生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的对象。(3)家人嗔怪老人有点迂腐:既然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4)老人摇摇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5)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老人的资助?是那些单单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那些家庭贫困但学习成绩必须优秀的孩子,抑或是家庭贫困学习成绩一般但在某一方面表现超常的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到底是如何打算的。(6)名单很快就到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如此微薄的礼物也算捐赠?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现钞或者支票之类。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处是老人的姓名、电话、住址、邮编和电子邮箱。(7)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迕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8)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常常踱到大门口去查看报箱,又常常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大雪纷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9)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用方方正正的楷书写道:(10)(11)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一个可以资助的孩子了!”(12)老人解释说:“土地失去水分的滋润会沦为沙漠,人心没有恩德的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道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这样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他也不会将自己获得的温暖散发给别人。他是不配得到别人的关爱的。(13)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所以也就没有一种领受可以无动于衷、可以心安理得。大到救命之恩,小到充饥的一碗饭或是解渴的一杯水,领受者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应对一滴雨露报以盛开,一棵草应对一缕春风报以茁壮,一片林应对一块土地报以枝繁叶茂,那么,一颗心也应对另一颗关爱自己的心报以真诚的感激的,不是么?20.第(5)段中的两个疑问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答:21.第(8)段,老人为什么“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常常踱到大门口去查看报箱,又常常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3分)答:22.假如你是那个寄来贺卡的孩子,你会在贺卡上写些什么?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的方格里,以填充第(10)段。(不超过50个字)(3分)答:5023.老人为什么坚持他的资助对象必须是“知道感恩的人“?(3分)答:24.老人寄出了那么多书,最后,只有一个孩子寄来贺卡表示感谢。你对此作何感想?(3分)答:25.请仿照第(13)段的画线句的结构,另写三个能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3分)答:应对报以,应对报以,应对报以。第三部分作文(26题,50分)26.作文(50分)门前的小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大自然的风景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在慢慢长大,父母却渐渐老去;煤油灯成为古董,管道天然气进入厨房,电脑也挤进我们的生活,真诚和友谊被人们重新拾了起来,时尚的春风吹遍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3只要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变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你的生活中,你都看到、感受到了哪些变化?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要求:①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字;如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