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方法与实践初探摘要:中国全面进入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来,城市和乡村建设突飞猛进。建筑空间环境行业作为城乡建设的核心,快速发展下的行业状况,存在着诸多环节的断层。在此种背景下,政府提出了生态和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建筑空间环境一体化设计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对于国内目前的城市化建设现状,围绕建筑空间环境的核心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工作。关键词:环境设计建筑边界场所精神建筑景观一体化1建筑景观一体化观点及相关理论1.1观点的来源从建筑师(Architect)与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两种职业的英文名称.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及监督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任何有关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从历史上来看,现在遗存的那些充满魅力的城市及村庄,建筑和景观原本就是一体的。人们既是建筑师,又是园艺师,同时还是艺术家。建造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并不需要额外关注建筑景观一体化。正如苏州园林,建造之初就难以区分建筑和景观的界限。建造的过程即是建筑与景观相互融合的过程,从而形成了内外交融的模糊空间。1.2相关理论的借鉴虽然建筑景观一体化尚未成为一种独立的设计理论,但是我们可以在大量当代设计理论和实践中找到对这种观点的支持。在现代主义设计理论中,最有名的相关提法有两个:一是密斯的“流动空间”理论,以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为范例;二是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以流水别墅为范例。同样是强调空间的流通性,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纯粹地将墙体尽可能拆除,打通内部之间以及内部和外部的空间,在本质上建筑与景观之间是彼此独立存在的;而后者立足于土地,追求建筑从中心向四周环境延伸.以达到仿佛有机体扎根于土地的效果。从中我们可以提取出“拆除”和“延伸”这两种手法,用于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2实现建筑景观一体化的核心要点2.1突破建筑边界,延伸建筑空问建筑边界的存在必然会限定建筑的内部与外部空间,即建筑边界隔离了建筑与城市、建筑与自然。因此,须从建筑边界开始,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突破空间阻隔,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建立起某种合作对话的姿态。正如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隈研吾设计的竹屋,虽然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设计手法,但都在建筑边界上使内外空间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2.2内外环境融为一体,建立一体化场所精神只有将空间(space)转变为场所(place),这样建成环境对于人来说才是有意义的,它能够使人产生场所感(senseofplace)。而不同的场所设计会引发不同的场所感,如果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各行其是,就有可能引发场所感的精神分裂,导致使用者感到困惑和不适。因此,建筑景观一体化的最终目标应是建立一体化场所精神。3建筑景观一体化应用实践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在目前大多数情况下,建筑规划是既成事实.或者说是主导性的.不允许作过大的修改。那么,如何在实际的项目操作中,通过景观设计来推进建筑景观一体化呢?以下通过几个实际建成项目,来具体探讨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策略和方法。3.1调整建筑边界形态建筑的功能是形成建筑边界的内因。因此,突破建筑边界要从功能出发,利用外部和内部功能的过渡,将建筑边界转换成可使用的场所,从而促成这一区域社会交往活动的发生。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交往与空间》这本书中得到启发。虽然该书主要是基于住宅案例的分析,然而盖尔在其中提出的柔性边界的概念和几点重要原则可供参考:其中包括室内的活动能自由地流动到室外;室外区域必须紧挨房间布置;入口的设计应在功能上和心理上方便人们通行;中间走廊、多余的门,尤其是室内外的高差都应邂免,室内外应在同一水平面上,方便活动的内外流动。3.2建筑元素与景观元素相结合在建筑边界区域,通过建筑元素与景观元素的巧妙结合,创造出一些独特的形式。这种形式介于建筑和景观之间,既是建筑也是景观,两者是共生的关系。彼此之间在保持各自特质的基础上,交织融合,互相支持,塑造出一体化整体环境。3.3采用一体化细部设计赛维在《建筑空间论》中指出:所有的空间只要视线被遮挡,不管是石砌墙还是成行的树木或护岸,都呈现出与建筑空间中所感到的同样的特征。因此,在建筑外环境中可以运用景观元素来构筑空间感,同时,采用一体化的细部设计,使建筑在景观中得以延伸。当然,这种延伸必须以人在其中的活动方式为主导。正如有机建筑寻求创造一种不但自身美观,而且能表现居住其中的人们有机的活动方式的空间。3.4完善和强化建筑规划空间格局按照西蒙兹的观点,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人们规划的是体验。因此,在设计中要将人的活动和体验作为衡量标准,将整体环境看作建筑与景观组合成的多维综合体。在其中建立空间体验和心理体验,以产生出令人难忘的场所特征和独特的场所感。要实现宾正意义上的建筑景观一体化,需要建筑师与景观设计师在项目中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以团队协同的方式工作。正如国家大剧院的工作模式,由建筑师主导,集规划、建筑、景观、技术设备等各方面人员,在不断的磨合中,最终建立起强大、完整的场所形象。尽管有很多不同方面的评价,至少该建筑具有唯一单纯的性格。即建筑与景观是彼此交融、和谐统一的。参考文献[1]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杜,2002[2]西蒙兹JO.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俞孔坚孔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郑时龄,薛密,黑川纪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盖尔Y,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5]赛维B,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张似赞译,北京:中国通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