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定边三中魏贺军王小明在新课改的号召下,如何来改变我们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不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欠缺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有困难的。那种重结果不重过程,重知识不重情感,重理论不重实践,重表象不重实质,课程改革始终停留在表面,没有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节,学生被动接受,认为课本中的事实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分析和综合能力不强,教育意义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一遇到社会实际就束手无策,因此如何改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是严峻的问题,因此我们对此做了专门的课题研究。毋庸置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此类研究很早就有提出,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就我们提出的如何科学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创设情境对教师的综合素养的要求,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如何主动学习。这个还较少或者不够深入,本次研究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尚未涉及或理论深度欠缺的方面再次进行实验研究。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一、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要深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其生活实际,营造互动的教学氛围,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互动,根据新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且情境诱发可以推进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多种多样,可以从知识、生活、故事、热点、音乐等方面来创设,它因人因时而异,同时也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择定。目的不是单纯实现课堂的热闹,更重要的是它的有效性。我常用以下几种:问题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之火。教学中的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师生双方的交流,学生产生了学习动力,发展了认知能力,特别是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师生关系也进一步融洽了。案例法。我时常想为什么那些节目会有那么高的参与率和收视率,就因为它是活生生的例子啊,作为一堂政治课,为什么不那样做么?因此我做了有益的尝试,精心选择案例,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或者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案例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有时也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式讨论;偶尔也围绕一个案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社会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调研式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唱主角,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我曾经组织学生针对“网络利弊”的案例展开自由式辩论。学生热情高涨,在课前作了认真的准备。课堂上,他们你一句我一句,争得面红耳赤,足足用了三十分钟仍未分出胜负。在这场辩论中,有的学生言之有理,有的学生概念模糊,有的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而这恰恰锻炼了他们随时辨别正误的判断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并申述理由,也锻炼了自己灵敏的思维能力。而那些没有发言的学生,处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中,也没有无动于衷,也作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深刻领会教材知识点的内涵,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运用这种手段创设情境是思想政治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趋势,可促使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有突破性的变化。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能节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还可利用音乐、录像、图片等新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让它成为精致的摆设。二、创设情境对教师的综合素养的要求1.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社会知识,才能及时地捕捉社会热点,游刃有余地提供丰富而精致的情境材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教师也只有具备了广博的专业知识,看待问题才有深度,才能看得准、看得远,而这也正是学生所崇敬的地方。2.在教学上要有民主精神。不管采取哪种手段创设情境,教师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应承认学生的认知过程,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这样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相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益。3.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当我们创设情境后,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组织学生辩论则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能控制课堂节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防止偏离中心,甚至成为某些学生的“谈话课”。4.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动力,这就要求情境材料既具有时代性、新颖性,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说能否迎合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激起一个“高潮”是创设情境成功与否的关键。三、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如何主动学习老师创设情境,学生要将自己假想置身于情境之中。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手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指导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规范的语言;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问题。这样就可以用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思维方法主动地迁移到其它问题学习中。综上所述,教学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笑声。它旨在追求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识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制胜的力量,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造出更多的情境教学的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