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Philosophia(哲学)按其本义而言,乃是指爱智慧、追求智慧、追求真理。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戈拉斯。毕达戈拉斯认为,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追求真理的人,也就是追求智慧的人。十九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周将希腊文philosophia译成汉文“哲学”。黄遵宪又将哲学一词转介到中国。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中国哲学原始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八卦体系(乾天、坤地、震雷、艮山、离火、坎水、兑泽、巽风)中国哲学的四大资源与四大传统: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佛学、宋明理学关于原始儒家:1.代表人物2.儒家经典:四书五经3.原始儒家的精神:创造性的生命精神;《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仁爱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胡适说:宽恕比自由更重要。“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以一颗良知之心,做平凡之事,挺立主体人格。关于原始道家:1.代表人物2.道家经典关于道家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如康德的“物自体”)终极标准,整体性、虚静性,自因自果;包含内在的肯定与否定性。否定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原始道家的精神以道为本,仿道而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逍遥无待中国佛教哲学:佛教哲学的精神:否定。强调破除人们对宇宙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着,获得精神上的某种自由、解脱,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佛教的返本归极、明心见性、自识本心、见性成佛之论及一整套修行的方法,是要人们寻找心灵的家园,启发一种内在的自觉,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蕲向。而且,佛家的诸佛平等境界和与众生一起拯救世界的热忱,同样是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地狱未尽,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寓出世于世间,在现实中求得解脱,正是中国佛教的特点。任继愈先生说:“运水搬柴,既然都是妙道,由此再进一步,事父事君又为什么不可以成为妙道呢?”中国佛教反对割裂信仰与生活,把出世与入世、治心与治世统一了起来。宋僧契嵩说:“治心者不接于事,不接于事则善善恶恶之志不可得而用也;治世者宜接于事,宜接于事赏善罚恶之礼不可举也。其心既治,谓之情性真正,情性真正则与夫礼仪所导而至之者不亦会乎?!”“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宋明理学:融摄佛道、冶三教于一炉,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张扬道德理想与道德理性,突显人的精神价值与精神力量,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到本体论的高度,注重气节操守的培养,要求发奋励志,树立庄严伟大的理想人格。宋明理学宋明理学(道学):三教合一在新时期的产物。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体系。改汉唐注疏五经的传统而为阐释四书义理,进而讨论身心修养问题;并依托民间书院的自由讲学,把传统精英层面的思想落实到世俗层面。三教合一三教合一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龙门石窟(河南洛阳)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奉先寺奉先寺,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老君岩老君岩(福建泉州清源山),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武当山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5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教图》(清·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政恶多门久矣……三教(儒、佛、道)于是乎可一矣。——隋·王通《中说·问易篇》程朱理学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程颢,河南洛阳人,世称明道先生。程颐,世称伊川先生。本朝(宋朝)之治……以理学为之根底也。义理之学独盛本朝,以程先生(二程)为之宗师也。——黄震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自宋以来在历史上以理学大师每多宣讲于此而著称于世。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更使书院地位独特,时与河南睢州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内的“二将军”柏河南伊川二程祠庙岳麓书院(位于今长沙市岳麓山)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宋、明理学的一些学者曾在此讲学。岳麓书院内专祀程颢、程颐的“四箴亭”。亭内现存清刻程氏《视》《听》《言》《动》四箴碑。程颐四箴之一《程子听箴》碑刻,原物存于岳麓书院。《二程先生全书》分《遗书》《外书》《经说》《文集》四类,号“程氏全书”。《二程遗书》书影《四库全书》将《二程遗书》列为“儒家类”的重点内容。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天者,理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二程遗书》二程语录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性即是理。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二程语录朱熹(1130-1200),号晦庵,是二程思想的集大成者。二程言论岳麓书院内专祀朱熹、张栻的“崇道祠”。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光七年(1827)欧阳厚均重刻。忠孝廉节碑“道中庸”碑宋乾道三年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与张栻论《中庸》之义,并题写“道中庸”。朱熹著书图朱熹著述图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格物致知”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本是从属于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程颐开始,理学家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对待。格物、自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之兴,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钱穆“四书”是对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五经”是《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的合称。今版《性理大全》书影今版《四书章句集注》书影《朱子语类》书影《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是熟饭。看其它《经》是打禾为饭。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朱子语类》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致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元史·选举志一》书影元代科举考试从“四书”中出题,以程朱等理学家的注疏为评卷标准。明成祖朱棣《五经大全》之一的《周易大全》(明永乐内府写本)书影《性理大全》,七十卷。永乐中,既命胡广等纂修《经书大全》,又以周、程、张、朱诸儒性理之书类聚成编。成祖制序。——《明史•艺文志》陆王心学陆九渊(1139—1193),江西金溪人,因曾在江西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讲学,人称象山先生。朱、陆两人学术观点不同,但经常邀请对方到自己主持的书院讲学,反映宋代书院打破了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提倡学术争鸣论辩的良好学风。陆九渊应朱熹的邀请到白鹿洞书院讲课时的讲义书影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集》陆九渊语录王阳明《王阳明全集》阳明墓(位于浙江绍兴的鲜虾山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王阳明语录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都曾在此讲学。白鹿洞书院思贤台(位于白鹿洞书院内)朱子祠(位于白鹿洞书院内)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学派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内容实质影响理;仁、礼;重视道德约束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同异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异认识“理”实现“理”哲学范畴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戴震(1723—1777),清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安徽休宁人。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孟子字义疏征》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中国文化概论》阅读与思考试评价重义轻利观念。第二节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1.创化的宇宙、创造的人生2.天人之际、性命之源3.人生境界第三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逻辑分析、辩证综合2.直觉体悟3.知行动态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