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插曲音乐赏析整个影片一共四支插曲:《送别》、《太阳照常升起》、《算逑》、《波基上校进行曲》,不同的插曲在影片中作用和意义表达都不一样,它们点描着不同的风情,独立完成各自的阐释。开头和结尾都是用的《送别》《太阳照常升起》这两首首插曲,《送别》是一首广为华人传唱的送别和倾诉离愁的歌曲,这首歌创作于民国时期,为画家李叔同所创作,这首歌曲意境优美空远给电影的开头营造了凄凉的氛围,空旷的高山,萧索的郊外,人们期待着一个悲情的英雄上场,契合了电影的悲情主题。悠扬空灵的声音把人生无常和笑看浮云的情感和人生态度表达了出来,一切皆成空,此去不知何时是归程,且用一曲《送别》当做前路的寄托,为英雄助威呐喊。《太阳照常升起》是日本作曲大师久石让为姜文同名电影配的乐,姜文将它用于新电影中却更加妥帖。不同与久石让其他代表作的柔美的空灵,《让太阳照常升起》主章节高山般的雄伟,突出了英雄力量感、速度,小号的犹如士兵,副节有流水般的轻盈和马蹄轻快的速度。用在影片开头的“截县长”情节一处,热烈地烘托了麻匪们的豪侠、粗犷,不知不觉中生动地将江湖之外的土匪渲染出英雄气概,使得麻匪们一出场,便就位到佐罗式的英雄角色——这个混乱颠倒的年代,政府腐败,土匪横行,官员都成走狗,土匪却站为英雄。《算逑》是作曲家蔡楠为《让子弹飞》量身谱曲,在这部力量感十足、情节急进的“男人戏”中,原本应该是小高潮的土匪与恶霸“见面会”,紧张感却在一种近似调笑的轻佻小曲中平和舒缓下来。黑鸭子组合女声轻声合唱,歌词只有两个字“算逑”,口哨般轻快柔俏又玩世不恭,带点西方的恰恰风味。影片用一支望远镜连接起了城外匪气的来客和正悠闲赏玩的财主。《算逑》带点悠闲散漫,带一点从容自得,将城外的“霸气外露”和城内的“固若金汤”两双眼睛终于对焦。望远镜的游移里,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的县长人马欢欣。在人物出场之时,《算逑》已经将黄四郎的气息带入:奢侈的漫不经心、西洋味的靡靡小调,将黄四郎对来者游戏般的心理传达得惟妙惟肖。在整个影片上,《算逑》调和了粗犷刚硬的影片力度,绣上一些花边,点上一抹亮色。《波基上校进行曲》在影片中,该曲被用于出征告众之时的曲子,是英国作曲家奥尔福德作于1914年的铜管乐曲《波基上校进行曲》。万人之前,三个人各怀心事,台上相互揶揄,一个看似为民着想、体恤民情的浩大动作,只是背后权势者的一场游戏。曲子很好地配合了场面热闹又阴险,表现欣喜却内里争斗的气氛,衬托出怪异效果,有很强的反讽意味。由于其欢腾、热烈、形式感强,以原曲主旋律作为回旋主题,生动活泼的插部主题与回旋主题相互辉映,进一步加强了原曲的动感和活力,使这首进行曲显出幽默特征。二、人物话语的音乐《让子弹飞》吸收了歌剧成分,这几种体现在人物的话语特征上。影片中,人物对白有很强的音乐性:长短句错落,声音抑扬有致,各具有独特音色和言语风格。例如截县长一段,张麻子与师爷一问一答,声音一沉稳一油滑,节奏明快,音节相对。这段对话,在紧紧相逼的节奏中,既让张的沉稳、霸气和多年当劫匪的老江湖经验深入人心,也将汤的油滑、贪生怕死、懦弱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在对话中交代了时代背景和人物所处环境。此外,影片中有如歌剧的唱和。主角张麻子的声音浑厚沉着,一直是“主唱”,其他六个兄弟是围绕的和音,呈散点状,而黄四郎与其是对抗状态,师爷则是二者之间牵连萦绕的声线。影片中的人物话语出现多声部的混音效果,花姐、夫人、山西女人背后的关系线索丝丝缕缕间或插入,合时合宜地出现,混入不同的色彩和话语风格,对电影作了体贴的补充,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气息,使得影片丰满盈润。绽放的声响:口哨在《让子弹飞》中,口哨声音是一道重要而独特的亮色风景,口哨的轻佻悠后是阳刚的自信。影片中四首插曲,其中《算逑》和《波基上校进行曲》都运用了口哨。口哨的欢趣,在听觉上对血腥、杀戮有所调和,却实质上加强了男性的阳刚、电影的内在生命力度,含笑对影片轻轻附上欢欣色彩。麻匪们“作战”中是用类似口哨的鸣音作密切的联系,在这里,口哨是配合紧密、团结协作的结实团队;在“战斗”胜利后,麻匪们用口哨以自娱,这里口哨是玩世不恭的生活情趣。背景音乐《算逑》是类似口哨的女声吟唱,其实也承担了画外音的功能,将麻匪内心的轻松、得意、底气十足又有些得意忘形传达得惟妙惟肖。口哨是影片的抹重要色彩,一声泄密,它内在充实的生命气息和轻佻风格,正表达了影片本身的特征:内蕴扎实,格调诙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