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3、简述国人在上海、广州最早创办报刊的情况(一)上海: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的重要基地,代表报刊:《汇报》《新报》《汇报》1874年6月16日创刊,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创办人容闳。内容经常涉及政事,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笔战。办报相当艰难,多次改组和改名,仍收到官府的限制和《申报》的攻击,一年半后停刊。《新报》1876年11月23日,主办人上海道台冯焌光,经费出自道库。转录京报和苏省辕门炒,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和国际新闻,涉及新闻、军事、外交和商情道台控制,明确宣布“国政则不可议也”,规定凡“愤世嫉俗”之作一律不予发表1882年后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局机关报,而停刊(二)广州:晚于汉口、香港、上海,是在中法战争爆发后兴起,代表报刊《述报》《广报》《述报》1884年4月18日创刊,广州海墨楼石印书局印刷发行,一年左右停刊。内容有中外新闻和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并重视图像新闻报道,图文并茂,每期刊登至少一幅新闻纪实图画鲜明爱国立场——在中法战争期间连续和相近报道发展过程、实况和官方态度和社会舆论,表明了主战意愿;支持省港两地人民抗法斗争。《广报》1886年6月24日创刊,日刊,邝其照为创办人形式同《申报》略同,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发行面很广,深受海外侨胞欢迎因报道被查禁后将地址迁到租借,改名《中西日报》1990年因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消息而最终查封。4、试析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第一,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往往是与西方人打交道比较多的中国人,除主流的知识分子外还包括官员、买办。第二,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一般是私营性质的;自主经营,不带政党色彩。第三,在报纸内容方面,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甚至报刊本身就是洋务运动的一个内容。第四,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通过言论和新闻不断陈述西方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第五,在业务工作上,大多在形式上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第六,在报业环境方面,处境十分困难。经济上的困难,并且清政府实行听任外国人办报而禁止中国人办报的政策,国人办报经常遭到外国殖民势力的限禁。5、简要介绍维新派创办的主要报刊《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京师强学会成立后,因与上海〈万国公报〉重名,在1895年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梁启超、汪大燮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是维新派北方的代表。《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1896年元月20日停刊。特点:1: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2: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强学报》1895年,康有为到上海成立强学会,1896年月12日出版〈强学报〉,为该会机关报,政治色彩更浓,明确提出变法维新主张。《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创办。梁任总主笔。旬刊、书本式,连史纸印刷。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每期约3万字,印刷较为精美清晰。内容首先是论说,其次是皇帝谕旨,大臣奏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第二期起又将域外报译分成西文报译和东文报译、《知新报》: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2月22日澳门创办,由康有为胞弟康广仁任总经理。维新言论最直接全面,直到1901年1月20日停刊,是维新派在国内出版时间最久的报纸。天津维新报《国闻报》: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它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1897年严复创办,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但它“尤以通外情为要务”。在副刊《国闻汇编》上发表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该文提出“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严复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很有特色:首先,它以“通外情为要务”;其次,讲究办报的策略;再次,消息迅速,稿源茂盛。湖南维新报《湘学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1897年4月22日在长沙创办、旬刊。唐才常、陈为镒先后主编。《湘报》1898年3月7日长沙创办。湖南第一份日报。主要撰稿人:唐才常、谭嗣同。比新报激进一些。6、戊戌变法期间的新闻立法活动有何意义在戊戌变法期间,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一度被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中国近代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报禁”一度被解除了,“言禁”一度被放宽了,新闻法的制定也一度被正式提上清廷的议事日程。虽然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过短,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是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冲破“言禁”“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7、试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一是报刊数量多。近代国人自办报刊,自19世纪70年代至1895年的20余年中,总共为30种左右。二是办报地区广。国人自办报刊遍布各地,不仅有上海这样外报出版基地发展,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三是报刊种类多。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发展,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等,甚至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一次出8.报章文体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一)形成:从时代背景来看,甲午战争后,旧文体已经无法表达要求变革的激情,同时也无法适应介绍西方新知、新学的需要;从主观来看,维新派人士对变法的阐述和宣传,主要通过政论方式展开。首先王韬在《循环日报》中运用,但未成气候,多数报刊流行的仍然是桐城派古文;后来经过梁启超在《时务报》以及《新民丛报》上运用达到成熟(二)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梁启超曾在其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对这一文体的产生及其特点作过精辟的阐述。这种新文体出现之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9、试论维新派办报活动的历史作用。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最早的海外华文报刊在何地诞生?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什么?它的出版有何意义?《中外纪闻》(万国公报)简要评述梁启超及《时务报》梁启超以利用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从23岁起就开始从事办报活动,一生主办了诗歌报刊:《万国公报》《新民丛报》《时务报》《清议报》等等,此外还积极参与各地的办报活动,在一生的办报活动中,梁启超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理论和新闻思想:①认为报馆是维新的耳目喉舌,提出“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②认为报馆的两大职能是: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③提出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④提出强调并舆论的重要性,认为无论何种政体,健全的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而报纸是造成舆论最重要、最有力的机关;⑤在我国最早提出了“党报”、“机关报”的概念⑥创造了“新文体”,即“报章体”,其特征是语言丰富,条理明晰,平易畅达,笔调自由,感情充沛,也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时务报》:上海强学会和《强学报》被查封后,康有为多方联系,策划另办报纸,得到了黄遵宪的大力支持,1896年,黄遵宪、汪康年、吴德潇、走凌翰、梁启超等五人联名发起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汪康年任总理,负责报馆内外事务。梁启超任主笔,负责具体的文字工作。《时》为周刊,线装书册式,该报的宗旨是宣传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身后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的欢迎,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特别是梁启超长达6万余字的《变法通议》,在该刊上连载21期,影响相当深远。随着他们对现实和腐败当局的揭露,很快遭到了顽固派的抵制,尤其是以张之洞为首的顽固派官僚对报内事务横加干涉。1897年,梁启超被黄遵宪推荐,赴湖南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时》从第55期起由汪康年主持,69期后停刊。1,试论述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的基本情况(1)资产阶级维新派(保皇派):日本《清议报》和《新民丛报》A《清议报》:横滨创刊,保皇会海外第一个机关报,1898年12月23日创办,主编梁启超。出满100期后,报馆发生大火,被迫停刊。宗旨:1、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2、增长支那人之学识。3、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气,聊其情谊,4、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内容:尊皇攘后。关于政治改良的宣传。B《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横滨创办,梁启超主编。宗旨:“开民智”、“造新民”,成为保护皇会最主要的言论机关。发表长篇论文《新民说》。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但由于梁启超思想受革命拍的影响,也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谈论“破坏”,“革命”,后来梁的思想回到了保皇派的老路子上去,报纸也逐渐为思想激进的青年所厌弃而悄然停刊。(2)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国日报》《民报》A《中国日报》: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办,孙中山选择香港作为办报的基地。陈少白主编,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它对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鼓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