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单元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测量单元学习目标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厘米和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4.在实际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观察、操作的能力。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单元学习内容分析测量长度是指运用工具将被测物体长度与已知长度比较,从而得出测量结果的过程。例如用有刻度的尺子来量一根绳子长度的过程就是测量,用来作为测量标准的量,叫做度量单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长短”,并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本单元基本思路和知识结构如下。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根据测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结合儿童学习测量过程的观察与研究,有效的测量长度的教学可以参照“直接比较——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运用标准单位测量”的顺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顺序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测量本质、标准长度单位和测量结果的理解。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学生能够对长、短进行直接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了自选单位测量和统一单位测量的编排设计。在测量中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是关键,“度量单位”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反映了人类测量活动的发生、发展历程,反映了测量的本质。因此,教科书在引出长度单位之前,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例如在“教室有多长”和“课桌有多长”两课中,组织了学生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丰富了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同时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实际上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对它们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现实材料做支撑。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就可以方便学生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际测量,也更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例如,在尺子上找l厘米或1米有多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或1米;先估测再实测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长度,或者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来表示一些熟悉物体的长度,等等,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长度单位“厘米”或“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东西,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对“厘米”“米”等度量单位有了多方面的理解和体验,反过来能促进学生估测意识的形成和估测能力的提高。课时安排建议内容建议课时数教室有多长(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2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认识)1米有多长(米的认识)2练习四2机动1本单元建议学习课时数为7课时。知识技能评价要点本单元注重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测量问题,所以不宜全部做纸笔测试,而是应该重视通过操作、实践等活动,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要测量的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会估测物体的长度。3.会用刻度尺测量和画一定长度的线(限整厘米)。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4.能够解决与长度有关的变式问题。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