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写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物专访以人物为报道对象,通过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生活经历,进而揭示时代背景、历史潮流、社会全貌有深度的新闻性专题。人物专访的特点人物专访是就某个新闻人物针对某个问题、事件进行的专门访问。它是现代传媒发展中一种非常活跃的报道形式,在写作上以人物、现场和记者为三个要素,自由灵活地表达访问的内容。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实训,使学生学会现代媒体业中人物专访的综合写作能力构思、写作一篇人物专访或人物专题。生活是新闻写作的源头,以下列人物为对象,构思、写作一篇人物专访或人物专题。一、亲人、好友、同学、老师;二、当地你所熟悉的典型人物、特色人物。先思考、后研讨专访流行的原因:第一,大量受众关心的新闻人物,不仅需要听见他们的言论,更需要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第二,受众的新闻需求越来越丰富化,人们不仅需要短平快的新闻报道,也需要深度的、访谈式的新闻报道。第三,人物专访以其主题集中,现场感强、特色鲜明。第一节怎样写好人物专访1、选准访问对象重要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焦点人物。事因人生,人因事显。新闻事件如果没有人的存在就是一潭死水。一旦成为新闻人物,那么,的他经历、爱好、见解以致于家庭状况都为广大读者所感兴趣。所以专访的人物离不开新闻事件。如富士康员工的跳楼事件里,其新闻人物就是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2、在确定专访对象后,必须熟悉访问对象的大体经历和主要成就。这样,交谈时也就有了话题,便于提出问题,写作时也有助于文章的充实。例如,有一篇题为《漳州飞来的小鸟——记八次叩响获奖大门的胡晓梦》的专访,作者在采访之前,仔细了解了胡晓梦同学是如何攀登文学殿堂的(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八次叩响获奖大门),并且认真阅读了胡晓梦的作品。同时新闻人物的经历、爱好、见解以致于家庭状况都为广大读者所感兴趣。3、要善于发掘专访对象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或独特的兴趣爱好,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例如,山西省平陆县西街中学初一学生程若明发明了“多面黑板”和“果核刀”,荣获科技发明三等奖,被人们誉为“小小发明家”。《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在访问他的时候,追踪他的发明之路,从程若明同学决心为山区的老师减轻负担(一位老师要在同一间教室里,给两三个年级上课。一块黑板常常不够用,老师擦了写,写了擦,又累又不卫生),到他从书上及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4、要注意突出重点,勾画出访问对象的举止、神态和性格特点。《中国青年报》“人物剪影”专栏里有一篇《文坛一怪》的专访,文中写道:“他四十多岁了,高兴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又唱又跳,从床上跳到桌上,再跳下来;和朋友聊天,没有正形儿,常说出比小学生还幼稚的话,问出莫名其妙的问题来;在老学者们座上,他又俨然是个“小老夫子”,说话文绉绉;早饭吃什么,他记不住,常把帽子、车钥匙丢落,却能在诗歌讨论会上,不用讲稿侃侃而谈,大背《论语》、《人间词话》、佛经、甚至某页第几段都说出来,令听者目瞪口呆。文字不多,却活脱脱地勾画出当代文坛“怪人”——深通中国古典文、史、哲,能书、能画、能篆刻、能谱曲,熟悉戏曲的中年作家钱世明的形象。凡是熟悉这位“文坛怪人”的朋友门,读了这段文字,都说:“像极了!在人物专访中如何提问记者最大的本事是什么?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认为,记者最大的本事就是提问,提高质量的问题。所谓高质量问题,即关键性的或者说尖锐、敏感的问题,同时它又最能体现受访者特性,有别于他人的地方。记者水平的高低就看你能不能摸准读者的胃口,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找到他们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千方百计去回答这些问题。1、提出新闻事件中的尖锐问题、一语击中问题的要害或关键。世界政治采访之母法拉奇,以干预提出尖锐问题而著称,1980年,她采访邓小平时,第一个问题就处于不凡:“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因为当时正是中国正处在拨乱反正之中,对于毛泽东的评价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因此,法拉奇的第一个问题就显得十分尖锐。2、保留谈话个性,体现人物风貌人物专访因人不同,所记载的谈话内容也各不相同。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有的被访对象幽默风趣、有的淡雅自如、有的庄重严肃、有的粗狂豪放。这些被访者的谈话个性和人物风貌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有助于受众来理解专访的主题。3、法拉奇—“国际采访之母”人物采访艺术奥莉娅娜·法拉奇,意大利记者、作家,新闻采访女王。她开创了崭新的采访方式,以迂回,挑逗,紧追的形式采访世界政要,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话语。在新闻史上留下浓重的个人色彩。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法拉奇的每一次采访都提供了一次令人神往的示范。法拉奇是全球最为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小说家,她以尖锐、犀利的采访风格和独具个性的文学创作,在新闻界取得骄人的成绩,赢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被人们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和“文化奇迹”。死神才能让她停止发问犀利采访1、采访邓小平2、采访霍梅尼3、采访阿拉法特4、采访基辛格3、法拉奇的采访提问艺术一、成竹在胸,因人设问法拉奇的采访总时有备而来的,她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因此采访前她必定要进行充分准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仔细研究被采访之人,准备提出的问题。这样她就能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文化背景、知识修养、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等等,因人设辞,有的放矢。比如她对邓小平的采访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1980年8月21日对邓小平的访问中,这位有“硬鼻子”之称的记者,开始时并没有急于发问,而是与邓小平套起了近乎:法拉奇:明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邓小平:我的生日?明天是我的生日吗?法拉奇:是的,邓先生,我看了你的传记。邓小平:我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别祝贺我。我已经76岁了,到了衰退的年龄了。法拉奇:邓先生,我父亲也76岁了,如果我对我父亲说76岁是一个衰退的年龄的话,他会打我耳光的。邓小平:那他可做对了,你可不能对他那样说。于是一种融洽的访问气氛就这样形成。而在采访伊朗总统霍梅尼时,她特意穿上伊斯兰教妇女的装束——足踏木屐,身披长纱,并向霍梅尼提出了有关妇女着装的问题,“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强迫她们掩盖自己,把全身捆在那些不舒服而怪诞的服装里面,让人工作和行动感到不方便?”“顺便问一下,披上长纱,你怎么游泳?”这些事先准备,针对性强,措辞犀利的问题,令霍梅尼无法摆脱,不得不作出反应:“这你管不着,我们的风俗你管不着,如果你不喜欢伊斯兰教的服装,你没有必要穿上它……”在霍梅尼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的回答中,法拉奇的采访目的也就达到了。二、开门见山,直逼要害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是法拉奇提问的一贯风格。她经常在访谈的一开始就抓住关键问题正面出击。比如她采访我国领导人邓小平就是如此:法拉奇:四个现代化将使外国资本进入中国,这样不可避免地引起私人投资问题。这是否会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邓小平:归根到底,我们的建设方针还是毛主席过去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不管怎样开放,不管外资进来多少,它占的份额还是很小的,影响不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吸收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甚至包括外国在中国建厂,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补充。当然,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的东西。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这不可怕。法拉奇:那末,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都是坏的?邓小平: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法拉奇抓住了当时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姓“无”还是姓“资”?她的提问甚至还很尖锐(比如“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都是坏的?”),但它恰恰能展示采访对象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引进外资,关于资本主义的精深思考,就在她的追问中一一得到了表达。这也正好是她想要的新闻内容。三、穷根究底,紧追不舍法拉奇提问尖锐,她的对手又都是政界精英,他们一般善于与记者周旋,对于法拉奇的提问往往虚与委蛇,闪烁其辞,加以敷衍。但法拉奇在采访中决不姑息模棱两可的回答,也决不会给对方任何逃跑的机会。她紧追不舍的发问经常把采访对象逼到不得不回答的境地。例如采访巴勒斯坦阿拉法特:法拉奇:(我们假设约旦和黎巴嫩决定签订和平协定)面临这种局面,你们将怎么办?难道你们也向约旦和黎巴嫩宣战不成?阿拉法特:我们不能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战斗……法拉奇:您没有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我问您的是:如果约旦真的不要你们的话,难道你们向约旦宣战吗?阿拉法特:(略)法拉奇:巴勒斯坦的边界究竟在哪里?阿拉法特:现在我们不提我们的边界问题…从阿拉伯观点来看,不可能谈边界…法拉奇:………我重新问您这个问题:巴勒斯坦的地理边界在哪里法拉奇思路清晰,目的明确,就巴勒斯坦是否与约旦宣战、巴勒斯坦边界问题两次提问,决不给对手任何逃脱的机会。四、假设引路,剥笋抽丝面对不愿回答问题的采访对象,法拉奇会提出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问题,然后诱导对方就此发表见解,最终达到自己的采访目的。如法拉奇就南越问题采访基辛格,而基辛格始终不愿谈南越问题,于是提问就这样开始了:法拉奇: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共进晚餐……那您选择谁?(这是打破沉默的假设性的提问)基辛格: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法拉奇:如果我替您回答,我想您会更乐意与黎德寿共进晚餐,是吗?(对方不愿回答,法拉奇则进行合理推导)基辛格:不能,我不能……我不愿回答这个问题。(基辛格不肯轻易就范)法拉奇:那么您能不能回答另一个问题,您喜欢黎德寿吗?(表面上看转移了话题,实际上紧追不舍)基辛格:喜欢。(接着谈了对黎德寿的看法)法拉奇:跟阮文绍的关系您也作同样的评价吗?基辛格:我过去与阮文绍的关系也很好。过去……法拉奇:对了,过去。南越人说你们相处时不像朋友。您想说的正与此相反吗?(这是一个诱导型提问)基辛格:关于这一点……当然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有自己的观点,也毋需强求一致。我们说,我和阮文绍像盟友那样互相对待。(法拉奇问出了结果)在这段堪称典范的采访中,法拉奇应用了多种提问技巧,假设引路,合理推导,迂回包围,层层逼进,最终迫使基辛格就越南问题发表了见解。五、巧设机关,引人入套法拉奇说,“每一次访问都是对我的智慧的挑战,都是消耗我灵魂的一次实践”。因此她与世纪风云人物的访谈,常常是一场智力的较量。面对一些棘手问题,当采访对象正面拒绝之时,她会采用迂回的方法,由远及近,引人落入她预先设置好的圈套。比如在采访南越总理阮文绍时,她想获得他对外界评论他是“南越最腐败的人”的意见。当直接问他时,阮文绍矢口否认了这种传言。法拉奇就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法拉奇先问:“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阮文绍听后,动情地描述了小时候他家庭的艰难处境。得到了上述问题的肯定答案后,法拉奇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阮文绍虽然否认了,但为了澄清这一“传言”,他不得不详细地道出他的“少许家产”。如此一来,阮文绍是否真的如传言中的那么腐败,还是如他所言并不富裕,已呈现大家面前,读者大可根据他所列的财产清单中得出自己的判断。再比如,阿里·布托是巴基斯坦总统,西方评论界认为他专横、残暴。法拉奇在采访中,不是直接问他:“总统先生,据说您是个法西斯分子”,而是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总统先生,据说您是有关墨索里尼、希特勒和拿破仑的书籍的忠实读者?”从质实上讲,这个问题同“您是个法西斯分子”没有区别,但因为转换了角度和说法,往往会使采访对象放松警惕,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它看上去无足轻重,但却尖锐、深刻,从中可见法拉奇提问之妙。法拉奇极端痛恨暴君或刽子手似将军,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当她采访这些人物时,总乐于提出尖锐、尖刻、乃至尖酸的问题,甚至与采访对象争论起来,把提问变成正面攻击,使采访活动成为“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法拉奇《采访历史》)。比如利比亚统治者卡扎菲,曾自诩为“一句话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