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音乐康复训练案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智障儿童音乐康复训练案例学生:黄浩翔指导教师:张桂玲时间:2017年9月—12月一、学生基本情况黄浩翔同学是一个唐氏男宝宝,2006年8月出生,是父母的第二个孩子。曾在村办幼儿园学习2年,2013年进入我校接受比较系统的康复训练。翔翔同学模样比较可爱,喜欢看动画片、看连环画、听音乐,会整理玩具、倒垃圾。生活环境比较宽松,有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二、学生行为表现1、能说双字词语或短语。2、口齿舌不灵活,吐字不清楚。3、有基本的大运动能力,精细动作不协调。4、能在提示下记忆儿歌、古诗等。5、性格执拗任性不如意时哭闹。三、教育训练计划1、辨别声音的音色、强弱高低,游戏《走走跑跑停停》。2、学习使用打击乐器,节奏训练。3、学唱、欣赏古诗新曲《悯农》《草》《四季》。4、学习表演《国旗真美丽》《对不起没关系》《妈妈的爱》。5、学说儿歌《月儿弯弯》《在一起》《吃饭不挑食》。6、学习手绢平转《张灯结彩》《红红火火》7、欣赏音乐、体感训练。四、教育训练措施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康复,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智障儿童喜欢音乐和节奏,在教育康复中,基于智障儿童的肢体协调和和语言障碍,我实施了以下的教学活动。(一)学习打击乐器,感受音乐节奏。音乐康复课上,以节奏为基础,结合音乐活动,感受节奏。训练中,孩子的反应积极而热烈,乐感和节奏感在音乐中得到了较快发展,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1、在游戏中感受节奏。节奏训练课上,小狮鼓的使用率是较高的。运用鼓点可以感受声音的强弱,如:用鼓槌用力敲击鼓面时,要求学生拍手;轻轻敲击鼓边时,拍腿;鼓声强,孩子会随节奏跺着地板走;鼓声弱,孩子会踮着脚轻轻地走等等。节奏较慢、节拍明显的音乐可以帮助脑瘫患儿重建有节奏的运动方式,例如有节奏地步行等。运用鼓点还可以感受节奏的快慢。比如在《走走、跑跑、停停》的游戏中,我们首先引导孩子随意走动,从而掌握孩子们“走”的频率。然后根据孩子走的速度击鼓,请孩子听鼓声走,在走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四分音符的时值。老师再以提高一倍的速度敲鼓,孩子们自然会跟着这个速度走起来,这是孩子在体验八分音符的时值。课堂上我我注重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游戏,引导孩子从人类最常见,最普通的“走”开始,在放松娱乐中训练了孩子的节奏和乐感。如:师生共同参与《小草长高了》的游戏,我特意拉着翔翔的小手围成圆圈走走、转转、蹲蹲、跳跳、孩子很快融入到其中。其次,利用声势教学的拍手、拍肩、扭腰、跺脚、捻指等进行节奏训练,以人体为天然乐器,孩子们拥有了愉悦的心情和浓厚的训练兴趣,丰富了节奏内涵,增强了趣味性2、使用打击乐器,感受节奏。在帮助翔翔感受节奏的过程中,奥尔夫乐器功不可没。训练时,首先,把单响筒、沙锤、手摇铃、手鼓等乐器发给他,让他们自己先想一想这件乐器怎么操作,能发出什么声音。同时播放《喜洋洋》等乐曲,引导他们即兴随伴奏音乐演奏一下,接着,辅助学生认识各式打击乐器并初步学习使用,启发学生学习分享音乐感受,在活动中努力培养孩子的操作能力。其次,辨别几种打击乐器的声音并感受不同的音色,方法是:逐个演示每种乐器,学生仔细聆听每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背对学生演奏一种乐器,引导学生找出与声音相对应的乐器;听鼓声往前走,听三角铁往后退。通过探索声音,尝试即兴敲打节奏,引导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增强了乐感(二)在说唱练习中,提升语言清晰度。语言训练的目的包括发音、音调变化、呼吸和语速的改善。更具体的还有听觉记忆,音调的和谐与流畅。把语言训练融入音乐教学中,效果极其明显,结合语言进行的节奏训练非常有趣。1、有节奏地朗读词语。例如学习交通工具时,我们可以请孩子说出两个字,三个字或四个字的交通工具,如卡车(xx)、摩托车(xxx)、公共汽车(xxxx),每一种交通工具代表一种固定节奏型(节奏基石),把孩子分成三组,每组反复念一个词,加上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音色的变化(断和连)及声部的交替转换,就组成了一个三声部的节奏合说。2、有节奏地说唱儿歌。在学习、欣赏儿歌的同时,我都为孩子们加配了简单易学的动作,如《小小的船》、《月儿弯弯》、《在一起》等等,此外利用诵读唱游时间引导学生唱古诗,如古诗新唱:《悯农》、《春晓》等,歌演如《国旗真美丽》,师生合作游戏《长高了》、《蹲蹲乐》等等。有节奏的说唱训练,提高了儿童的语言模仿力、记忆力、反应能力、听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童谣、儿歌、唐诗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孩子们一边朗读一边加上身体动作,稳定的拍率、准确的节奏感在这里得到训练,一首儿歌可以选择不同的节奏型来为其伴奏。孩子们在节奏中进行语言训练,口语基础、自我表达和沟通能力都得到了改善。(三)学习手绢舞,改善身体协调性。音乐教育是一种整体的艺术,在活动中融合游戏、表演等综合教学形式,孩子们伴随着音乐做身体律动和各种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循序渐进中得到了康复发展。音乐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训练课上,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我尝试着对学生进行音乐表演的教学。首先和孩子们一起熟悉《红红火火》的音乐节奏,在音乐伴奏中互动游戏(躲猫猫):前四拍用自己的双手把脸遮住(躲一躲);后四拍把双手拿开(看一看),伴随音乐反复练习。然后播放音乐,启发学生即兴舞动手绢,引导孩子用手绢跟我们的小脸一起做《躲看》的游戏,学习音乐表演《手绢舞》。熟悉动作后,强调表情和眼神,在音乐伴奏下师生互动表演,以此激发孩子参与的兴趣。即兴的歌舞表演,发展了患儿的想象力,培养了身体平衡力和认知水平。在《张灯结彩》《红红火火》的音乐声中,孩子们自己拿着手绢玩一玩,甩一甩,给孩子自由发挥展示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动手尝试,我引导孩子把手绢分别放在头上、肩膀上、膝盖上做动作,还可以扭动身体,转动手腕等等。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充分运用手绢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提高了其表演活动的机能。音乐活动中的节奏性表演提高了脑瘫患儿的心肺功能和体能。(四)欣赏音乐,培养聆听习惯,尝试进行体感训练。1、欣赏音乐,培养聆听习惯。在音乐康复中,聆听欣赏是重要的康复手段之一,在聆听中让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生理学上,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相吻合时,就会产生生理共振、共鸣。脑瘫儿童参与音乐聆听欣赏或击或按节奏、快慢、强弱步行或拍掌或身体摆动,都能起到“大脑体操”的训练作用,同时也能起到振奋精神、放松心情、舒缓情绪、调试心理的作用。聆听音乐可以帮助智障儿童放松身心,培养良好的情绪。2、欣赏音乐,尝试体感训练。音乐康复课上,灯光、音响、振子以及各种乐器和器材设备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及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灯光、振子伴随音乐节奏产生振动,有节奏的振动传导到身体以后,我们的身体也因此感受到了音乐和节奏。灯光、音响、体感训练的介入,不仅增强了视听效果,还能让学生多感官全方位的体验音乐的魅力,提升音乐艺术修养。多种音乐活动的运用,可以辅助我们完成教育训练目标,达到我们的教育康复目的。游戏活动中,培养了仔细聆听的习惯,陶冶了音乐情操,舒缓了紧张的情绪,感受和体验了音乐的魅力。五、教育训练效果:通过教育训练,翔翔同学在节奏、语言、身体协调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总之,康复训练中,我们注重选择适合的音乐训练手段,通过音乐、运动、游戏等身心合一的活动,引导辅助孩子们在说唱、演奏、游戏、表演等一系列不断深化地训练活动中,感受、聆听、欣赏着音乐,用乐器和动作呼应着音乐节奏和旋律。音乐康复发展了智障儿童的才能,改善了语言表达能力。六、教育训练小结:智障儿童的教育康复训练是整合了认知、运动、技能等全方位的教育模式,音乐康复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对于促进智障儿童的注意力、心理能力、身体机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音乐康复可以帮助智障儿童改善口语清晰度,增强身体协调性,提高社交技能、运动技能,满足他们的沟通需要、认知需要、社会需要和情感需要。智障儿童的音乐体验,帮助他们增长了才艺,提升了艺术修养。在轻松愉快地音乐活动中,我们将用爱和鼓励帮助智障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训练、成长!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