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运动性血尿正常人尿液中无红细胞或在高倍视野下偶有2个以下的红细胞。如果新鲜的尿液沉渣,在高倍视野里红细胞超过了3个,即可诊断为镜下血尿;尿外观呈现洗肉水样或有血块时,称为肉眼血尿。运动性血尿是指运动员或健康人在运动后出现一过性血尿,经详细检查找不到其他原因,这类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据报导,运动员中出现的血尿,约有49.0%属运动性血尿。一、原因与发病原理(-)肾损伤运动时,腰部猛烈屈伸(如三级跳、蛙跳)或收缩(如自行车、拳击),使肾脏受打击。挤压或牵扯都会造成肾组织或肾小球微细血管壁受损伤,从而引起血尿。(二)肾脏缺血、缺氧运动时为适应运动的需要,身体的血液重新分配,大量血液流向心、肺和骨骼肌,使肾脏血流量减少,肾血管收缩,造成肾脏缺血、缺氧;又因运动时产生大量乳酸,使血液酸性增高。这两个因素都影响肾小球的正常功能,使其滤过率下降,通透性增加,出现红细胞外溢,形成运动性血尿。(三)肾静脉高压耐力运动员体脂百分比较少,肾周围脂肪组织亦较少,如在直立位连续长时间做蹬地动作,使身体受到过分震动,肾脏的位置下移,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角度变锐,造成两静脉交叉处扭曲,导致肾静脉回流受阻,肾静脉压力明显增高(比安静时增加5倍左右),从而导致红细胞溢出,出现血尿。(四)膀胱损伤男子进行较长时间跑步时,因脚着地时对身体产生反复震动,这震动可传至膀胱后壁,造成膀胱后壁持续地受到撞击,引起膀胱后壁损伤而发生血尿。二、症状和特点运动性血尿的出现一般无明显先兆,多在一次大强度训练或比赛后突然发现血尿,多无不适,个别运动员可能伴乏力,食欲下降、头痛等。运动性血尿的特点是在训练或比赛后骤然发生血尿;血尿程度与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关系密切,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大是运动性血尿的诱因,调整运动负荷或停止运动l~2天,血尿迅速消失,多数患者(95%左右)血尿在3天内消失,最长也不超过7天。如果接着又进行较大运动负荷训练,运动后又可能出现血尿;运动性血尿多发生于长跑、跳跃项目;男性较为多见;运动员除发现血尿外,一般不伴有其他的症状或体征,偶有乏力、肌肉酸痛、失眠等;血液化验、肾功能检查、腹部X光拍片等检查均属正常;三、诊断和鉴别诊断运动员出现血尿,应详细询问病史和运动史,并作多方面检查,只有在排除器质性疾病所引起血尿之后,才可考虑诊断运动性血尿。切勿把患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因运动而诱发的血尿,误诊为运动性血尿,也不应把运动性血尿轻率地诊断为病理性血尿。因此,在诊断运动性血尿时,应结合症状和临床特点,然后逐步地进行多项必要检查,以求确诊。即使诊断为运动性血尿,也要定期作肾功能检查,并追踪观察,以防漏诊,延误治疗。运动性血尿应与器质性疾病或外伤所致的血尿加以鉴别,因为两者的处理截然不同。一般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血尿与运动负荷无明显对应关系,除血尿外,还伴有其他各种病理症状。1.肾小球肾炎:发病初期常有眼睑浮肿,后波及全身,尿少、血压升高(暂时性),以及乏力、厌食,腰部钝痛和肾区叩击痛等。2.尿液检查除有红细胞外,还有尿蛋白和管型等。3.泌尿系结石:常出现肾绞痛,尿频、尿急、尿少、尿痛和尿中断等膀胱刺激症状。腹部X光拍片或肾盂造影常可发现结石。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和肾结核等):除血尿外,多有脓尿(尿中有大量白细胞)及膀胱刺激症状,尿液细菌培养和尿沉渣涂片染色检查都发现有细菌,以及腰痛,膀胱区压痛和肾区叩击痛等。外伤引起血尿:一般腰部有明显外伤史,诊断不困难。四、处理1.凡运动后出现肉眼血尿者,无论有无自我症状,都应停止运动,进行必要检查。(二)注意全身负荷和局部负荷合理调配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和腰部以及下肢训练量要有适当比例;避免下肢和腰部负荷过重;不要采取单打一训练方法;跑跳练习不宜安排过多。(三)根据运动员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当运动员身体适应能力下降时,要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在训练中尽量减少外伤;男长跑运动员在跑程中适当补充水分,使膀胱适度充盈,这样可以避免因膀胱壁的损伤而导致的血尿出现。第十节运动性中暑中暑是由高温环境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或)水、电解质丢失过量所致的疾病。中暑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和热痉挛三种类型,因这三种类型的发病原因、机理、症状、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有所区别,现分述如下。一、热射病热射病是发生在高热环境中的一种急性疾。(-)原因和发病机理正常人的体温一般恒定在37℃左右,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使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人体产热主要来自体内的基础代谢,运动和劳动时还有肌肉收缩产生的热量。人体散热途径主要通过辐射(60%)、蒸发(25%)、对流(l%)以及传导(3%)来完成。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32℃~34℃)时,传导和辐射的散热方式受障碍,此时散热仅靠蒸发来实现。蒸发的快慢与空气的湿度和流动的速度有直接关系。在空气中温度和湿度相对较高,而又不通风的条件下,仅靠蒸发散热的途径也受阻,这时如果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体内产热较多,虽然排汗量增多,但汗液难于蒸发,就会造成热量在体内积累,引起体温明显升高,有时高达41℃~42℃,再加上大量出汗造成体内水、盐代谢紊乱,就会引起热射病。(二)表现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昏迷。开始出现全身软弱、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出汗减少,继而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1℃以上,出现嗜睡或昏迷,皮肤干燥,呈潮红→苍白→紫绀。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呼吸快而浅,四肢肌肉抽搐。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合并心、肺、脑水肿和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三)处理1.首先将患者搬到明凉通风处,解开紧束的衣服;2.迅速降温,可用冷水、冰水擦浴,加用风扇吹风,或在额部、颈两侧、腋窝、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或冷湿敷),使体温逐渐降低。3.清醒者供给清凉饮料或含盐(0.3%)低糖饮料,必要时可采用药物降温。4.病情严重或昏迷者,可针刺人中、涌泉、中冲等穴位,并立即送医院进行抢救。(四)预防1.运动员平时要坚持在较热环境中锻炼,以逐步提高机体的耐热能力;2.在炎热的季节里运动,每锻炼一小时左右,到阴凉处休息5~10min,并适当延长午休时间。3.耐力运动宜安排在上午10时前或傍晚进行,越野行军应在上午8时前结束;4.在烈日下运动应戴帽,穿浅色、宽敞和透气性良好的运动服;在室内活动时,要注意通风,馆内人数不宜过多;5.夏天运动时应准备清凉消暑或低糖含盐饮料。膳食中要有足够糖、蛋白质和维生素,并注意水和电解质的摄入;6.在夏天,耐热能力较差、身体疲劳或患病者,不直参加运动,避免发生中暑。二、日射病它是因日光直接照射头部而引起机体的强烈反应。(-)原因和发病机理在烈日下运动,头部未戴帽或无遮盖的情况下,头部直接受到太阳辐射或强烈的热辐射,加之可见光及红外线长时间照射头部,能穿透头皮和颅骨,引起脑膜充血、水肿和脑组织损伤。这种情况下,大脑组织的温度升高(可达40~41℃),但此时体温并不一定升高。(二)表现主要表现为呼吸和周围循环衰竭。患者初期感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兴奋性增高。重者则剧烈头痛、呕吐、昏睡或昏迷,头部温度常较体温高。检查时脉搏弱而快,血压下降等。(三)处理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处,平卧休息,用冷水或冰水敷头部和颈部。清醒者,可饮清凉淡盐水;昏睡者可嗅以氨水,并立即送医院处理。(四)预防长时间在烈日下运动要戴帽。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中间要到阴凉处休息(其余详见热射病预防)。发现有中暑先兆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给予处理。三、热痉挛它是因氯化钠(盐类)丧失过多,使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肌肉疼痛和痉挛。(-)原因和发病机理在高温下进行剧烈运动或大强度劳动,身体大量出汗,造成机体里水分和盐类丢失,此时若大量饮水而又没有及时补充盐分,使血液中氯化钠浓度降低,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肌肉痉挛和疼痛。(二)表现负荷较重的肢体较易引起肌肉痉挛。轻者只有对称性肌肉抽搐、疼痛;重者可有大肌肉群,甚至肠平滑肌也发生阵发性痉挛和疼痛。血液检查时,可见钠和氯含量降低。(三)处理在炎热夏天训练和比赛时,注意合理补充水分和盐分,氯化钠的供给量每天宜增加到20~25g(常温下每日10~15g),可将盐加入饮料和茶汤中摄入,采用少量多次饮水原则,禁止一次暴饮。(四)预防训练前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盐分;在运动训练时注意全身各肌肉群交替进行活动,避免仅用单侧肢体负荷(其余详见热射病预防)。应该提出,在实践中热射病、日射病和热痉挛常常同时存在,不能截然分开,只是以某一种类型表现为主,而另一类型为次而已。因此,在处理和预防时应全面考虑,采取综合措施。第十一节停训综合症一、病因与发病机理二、症状与体征三、诊断四、处理五、预防补充:冻伤冻伤是人体受低温、寒冷侵袭,引起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水肿、水泡、坏死等损害的症候群。一、原因与发病机理冻伤主要是由于外界温度过低所致,其次还与气候因素(如潮湿、风大)、局部保暖不良、或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站立、潮湿或紧窄鞋袜无法更换、机体状况不良(如疲劳、虚弱、精神不振、睡眠不足、贫血、饥饿、营养不良)、年老以及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因素有关。上述因素都会降低全身和局部抵抗力,促使冻伤的发生。冻疮是最常见的一种冻伤。当组织冻伤后,局部血管收缩、痉挛、血流减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皮肤苍白,继而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局部出现水肿或水泡。同时又因血流淤滞,红细胞凝集在血管腔内,最后形成血栓,使组织坏死,皮肤呈紫褐色。二、症状与分类按局部损伤轻重,把冻伤分为三度:(-)第一度为红斑级为皮肤的浅层冻伤,局部皮肤苍白、微肿、瘙痒、疼痛,若处理及时,一般几小时或24h内可消失。未经处理的,数日后可自行恢复。(二)第二度为水泡级为皮肤全层冻伤,皮肤明显红肿,还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水泡液为草黄色;泡内液体干后结成黑色痴皮并脱落,其下有新的上皮再生。局部发热、疼痛。如无感染,一般2~3周后痂皮脱落痊愈。(三)第三度为坏死级为全层皮肤冻伤或有部分皮下组织的损害。皮肤局部或肢体发生坏死,皮肤呈紫褐色,结成坏死的痴皮。痴皮脱落后,其下是溃疡的肉芽面。运动员冻伤部位多见于手足末端、鼻尖、两耳及男性外生殖器。第一度冻伤较多见,第三度冻伤较少见。三、处理冻伤的处理原则是对患处复温、保暖、改善血液循环;预防感染;改善和提高全身状况。首先将患者送到温暖的室内,立即进行复温,复温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逐渐加温法,开始时水温为20℃左右,在20~30min内逐渐加温至37℃左右;另一种是快速加湿法,将受冻的肢体置入42℃的水中约数分钟(时间不宜过久)。这种方法对组织的恢复效果较好。但切记水温不能超过43℃,否则可能造成更大损伤。复温时可把冻伤的肢体放人温水中,每天2次。亦可用毛巾热湿敷患处,反复多次。皮肤出现水泡时,不要把水泡弄破,以防感染,多数患者几天后水泡自行吸收而消失。局部复温后还要注意保暖,并将患处稍垫高,以促进静脉回流。同时服维生素C,每日3次,每次100~200mg,连服7天,以减少组织水肿。严重冻伤应送医院处理。注意,处理冻伤时,严禁用火烤或用热水烫,也不要用雪擦或用力按摩受冻组织。在搬移冻伤肢体时,动作要轻揉,避免碰撞和牵扯,以防骨折或扭伤肢体。四、预防1.平时注意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增强耐寒能力,如冬季坚持在室外锻炼,经常进行冷水锻炼(用冷水洗脸、擦身、淋浴和冬泳等);2.在湿冷的季节(如初冬或早春)进行长时间户外运动时,注意手背、面颊、鼻、趾(指)的保暖,最好戴上御寒用品。衣服、鞋、袜要温暖合适,并要及时更换湿衣服和鞋袜;3.男运动员还应注意预防外生殖器冻伤,在内裤里加上保温兜档;4.运动后或比赛间歇要及时穿好衣服;5.膳食中适当增加含蛋白质和脂肪较多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