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计划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0方案計劃書指導老師:王珮玲老師張英陣老師執行小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94103004陳怡君、09毛妤甄、10盧芳瑩、11余長蓉、12蔡惠珊13張敬宜、15顏雯君、16張亦欣、19朱佩如、23王宜琦24吳怡秀、34蔣宛珊、37洪正芳、40簡惠慈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基督教救世軍埔里外展中心1目錄摘要…………………………………………………………………………………2前言…………………………………………………………………………………3問題與需求…………………………………………………………………………4問題迫切性……………………………………………………………………4需求評估………………………………………………………………………6方案可行性…………………………………………………………………...10方案目標與目的…………………………………………………………………..12方案活動內容……………………………………………………………………..11評估計畫………………………………………………………………………..…14預算………………………………………………………………………………..17附件…………………………………………………………………………………182摘要摘要摘要摘要機構簡介救世軍是普世基督教會之一與慈善公益組織,組織源於1865年,在英國東倫敦地區由卜威廉與凱薩琳夫婦開始創立,至今已成為一個國際性之宗教及慈善公益組織,以獨特的軍隊的方式作為其架構和行政方針,為普世基督教會之一員,追隨基督教主流信仰。台灣自1965年10月開始有救世軍的任務工作,至今設有6個中心藉由基督教信仰形式為本島同胞、社群提供各種服務。其中三個在台北地區,其餘設在台中台南埔里。現在除有部隊本身成長培植事工外,也透過所屬各會堂及外展中心對外向社會人群提供各種不同形式的關懷服務,包括:災害救助、職業訓練、社群服務、對貧寒的個別援助等。計畫範圍本方案預計從97年9月開始,對埔里地區救世軍青少年(國中生),進行「救世要你多禮多知」方案,目標為:透過培養多元興趣,增加自信心,進而增進學習上的動機;透過藝文活動提升氣質,讓舉止合乎禮儀。藉由團體、社團活動、戶外參訪、禮儀實作等方式,期待能帶給青少年不同的刺激,進而促使青少年在禮儀以及學習動機有所改變,或是帶給他們更多正面的影響。3前言前言前言前言青少年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根據Erikson(1963)提出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認為,人生每個階段都有其既定的任務,青少年時期的發展任務是「認同vs.角色混淆」。此時期的青少年不只藉由自己的認知探索「自我」為何,也在乎「別人眼中的自己」是如何。青少年的行為受到個人信念、態度與人格特質的引導,並與社會環境諸多互動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或失望。獲得滿足的行為會得到增強效果,進而培養自己的興趣,並以一定的行為模式反應出來;而失望的情緒若未獲得適當的調適,可能會帶來自暴自棄,迷失於自我與社會的混亂角色之中。有鑒於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重要資產,因此我們選擇這群有特殊需求的青少年作為我們的服務對象。由於臺灣有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制度,所以青少年在此時本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卻有部分青少年因內在因素(學習動機、興趣…)與外在因素(家庭、社會環境…)被迫或自己選擇離開校園,經由通報機制進入矯治或安置機構。而埔里的救世軍即是屬於此種安置機構,在機構中的青少年,多半是屬於中輟生或是有偏差行為的青少年,伴隨著中輟生復學的比例升高,這群青少年有很大的機會在未來重返校園,因此重新適應校園生活將是一大重要的目標。其中主要包括學業、人際互動、生活適應和自我形象的建立。本方案著重於學習動機的提升與禮儀的培養,期待方案的成員未來能在自我與社會間取得平衡。4問題與需求問題與需求問題與需求問題與需求問題迫切性問題迫切性問題迫切性問題迫切性進入機構的原因進入機構的原因進入機構的原因進入機構的原因救世軍成員來源主要是家庭失功能的青少年以及中輟生。其中,造成家庭失功能的原因:父母親婚姻關係的變動,夫妻關係之改變,影響了家庭系統的穩定與平衡,及親職系統的運作。且在解離型的家庭中,如果其他家庭成員無法扮演支持與接納,以及家庭角色重分配與調適,極易造成家庭失功能。青少年與父母有親密的溝通和互動,其和父母的連結也越強,易對父母產生仿同和認同,願意接受父母的監督與管教,就不易有偏差行為或犯罪;若與父母的連結不夠,青少年則轉向外在的環境,產生偏差行為的可能性就相對增加。(劉玉玲,2002)。偏差行為已經讓這些少年遊走於觸犯刑罰法律的邊緣,極可能遭受刑事司法的干預,甚至觸法而進入少年安置機構或少年矯治機構。另外,中輟青少年經由通報系統通知相關單位之後,其中有品行不端、暴力等偏差行為,情形嚴重,經其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施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盡力矯治而無效果,得依法轉介至安置機構。再者,依據少年事件處理法第二十九條所規定:少年法院依少年調查官調查之結果認為情節輕微、以不審理為適當者,得到不付審理之裁定,並將兒童或少年轉介到兒少福利或教養機構,做適當之輔導。對學習動機的需求迫切性對學習動機的需求迫切性對學習動機的需求迫切性對學習動機的需求迫切性Ginsburg與Bronstein(1993)曾經探討家庭因素與兒童內外在動機取向及學業成就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較高程度的父母對家庭作業的監督、父母對學業成績的反應(包括負向控制、不參與、外在酬賞、過度或低度家庭型態)與受試兒童的外在成就動機取向及低學業成就有密切關係。在另一方面,父母對受試兒童成績的鼓勵與內在成就動機密切相關,自主與支5持的家庭型態也與內在成就動機與高學業成就有顯著相關,由此可見,家庭相關因素對兒童學習歷程及成就的關係密切。根據一般學者專家的看法,影響學生學習因素的家庭因素中,以家庭功能解組、父母離異、家庭經濟能力不佳、父母的管教態度不一致或不恰當及縱容等是造成學生學習困擾的重要家庭因素(歐源榮,1995)。而根據王美娟(2003)的研究,在136名中輟青少年中,有126名願意回答其離開學校的原因,我們發現其離開學校原因,主要是因為不喜歡學校和上課,占45.2%(參見表格1)。表格1中輟原因人數百分比家裡需要幫忙21.6%家中經濟困難118.7%身體不好43.2%功課不好,沒有能力再唸下去1814.3%不喜歡學校和上課5745.2%學校老師對我不好43.2%其他理由3023.8%合計126100%(引自青少年中輟相關因素及社會不良適應關聯性之研究,王美娟,2003)中輟生可能對於學習的學科沒有興趣,無法滿足其成就上的動機需求,因此在面對學業上的挫敗時,很容易就選擇了放棄。根據國內的許多研究顯示,個人在校的學業成就,已被視為影響學生中途輟學的主要因素,且為最有力的預測變項之一。研究證實,中輟生在學習上,造成輟學最基本的原因即在於成就動機較一般生低,且多為失敗導向者(張瓊美,2001)。此外,彭駕騂(1994)的報告亦指出中輟生多數人學習動機弱,6且學習成就偏低,此兩者之間並互為因果。由於現今多數學校還是以升學主義為導向,讓課業低成就的孩子在學校找不到學習重心,認為讀書無用,若再加上與老師的互動不良、受到同學的疏離與欺凌,則會讓孩子產生排斥上學的行為,因為孩子必須在另外找到能讓自己獲得滿足、不被欺負的地方。有鑒於中輟生人數逐年增加,而造成中輟的個人因素又以在學校的學習成就為主,又因為學生在學習成就上較低落,所以造成學習動機較一般生低,因此,我們想透過多元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協助他們建立自信心,肯定自我。對禮儀的需求對禮儀的需求對禮儀的需求對禮儀的需求此外,根據我們觀察到”救世軍”的青少年,發現他們普遍容易有口出穢言的習慣,也常常以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對於一般的文化藝術活動也興趣缺缺,所以我們希望以結合遊戲的方式,培養他們對人文藝術的興趣。需求評估需求評估需求評估需求評估以下將從Bradshaw(1972)將需求區分為三個類別來評估救世軍的現況:1.表達性需求在我們這次方案的服務對象中發現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和不同家庭背景,多數為非自願性(法院裁定)的情形下接受機構服務,少數為自願進入機構接受服務。因為每個人被安置在機構的時間並不一定,所以我們無法藉由訪談服務對象的方式來評估其表達性需求,加上機構對外宣傳的不多、限制多、資源不足以及地區上較封閉的性質等諸多因素,更造成表達性需求評定上的困難度。因此我們僅從手邊少許資料針對救世軍提出既有與缺乏之處,作為未來方案施行之基本考慮方向。7(1)機構內的青少年除了學校環境和機構之外,較缺乏與外界接觸的機會,絕大多數的人際互動都是與機構中的同儕和老師,鮮少有機會和外人互動與相處。(2)雖然機構平時也會安排戶外活動,但大多數為體育活動和玩樂活動,較少賦有教育性質的活動,例如:藝文活動等。2.規範性需求根據謝智謀、吳崇旗(2007)的文獻當中指出,教育制度飽受升學主義的影響,繁重的課業壓力使得許多在課業上缺乏成就或是對課業不感興趣的學生,容易產生嚴重的挫折感與自卑感,甚至是開始墮落、自我放棄、扭曲自我等現象;這些學生在課堂上得不到學校的鼓勵,卻又無法在其他課業外的領域裡瞭解自我價值時,對於自我概念便會開始產生模糊與混淆,內心沮喪低落,無法對自我的存在價值有所肯定,更無法對自我有所認同。此階段的青少年除了面對生理上的急速轉變,心理上也面臨著依賴與獨立的衝突和矛盾,若心中的需求無法適時獲得滿足或抒發,負面的情緒便會逐漸升高,陸續的造成偏差行為的產生。另外根據胡凱揚、陳盈吉(2007)的文獻中提到,多數的中輟生由於生活缺乏目標,缺少家庭關懷,所以容易藉由不正當的管道宣洩情緒或者是藉以尋找自我認同。結果所致,多數中輟生面臨著失業、藥物濫用、犯罪、行為偏差等問題,因而成為遊走在犯罪邊緣的高危險群,也就是邊緣青少年。3.感受性需求經由訪談救世軍的主任,認為機構中的孩子有以下需求:a.青少年的學習動力普遍低落b.較缺乏文化素養方面的培養c.需加強訓練禮儀禮貌方面8d.情緒層面的管理較差e.與家庭的情感連結較薄弱f較不了解人際溝通技巧另外在與機構主任做更進一步的討論之後,因為在情緒管理以及人際溝通技巧的部份,已由輔諮所的同學用團體工作的方式針對處理;而在與家庭的情感連結部份,由於我們不容易接觸到青少年的原生家庭,所以沒有將此項需求放入本次方案的重點。因此我們決定將此次方案的重點擺在第一個到第三個的需求上。服務策略服務策略服務策略服務策略1.學習動機部份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迦納(Gardner,1983)提出「多元智慧論」。Gardner主張智慧是以多種方式運作於生活中的能力;人腦存在至少八種基本的智慧,包括:語文智慧、邏輯數學智慧、空間智慧、肢體動覺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內省智慧及自然、觀察者智慧。只要給予每個人適當的鼓勵與指導,幾乎每人的智慧都能達到相當的水準(引自張宜珍、黃台珠,2005)。在張宜珍等人的研究中,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多元智慧低分群﹑語文智慧﹑科學學習動機低分群﹑主動學習策略低分群﹑科學學習價值優於對照組﹐並達顯著差異。提昇了低學習成就學生與原住民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強項智慧學習提昇了弱項智慧與自信心。學生對自然課有正向的學習態度﹐改善學生對自然課的上課參與度與喜愛程度。在徐彩淑(2004)論文中,提到社團的意義:為加強學生群育教育、培養自治觀念、學校行政單位以學生為主體,依據學生志願、性向,輔以指導老師專長,規劃成立社團,由對該社團具有興趣的學生自由參加,在社團指導老師的協助下於課堂或課餘時間進行學習。9有學者指出(江姮姬,2003)亦指出社團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提供生活能力的訓練和探索知識,並在社團活動中提供學生表現的機會,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另外還說明了社團有以下四種功能,其中的學校功能與個人功能與我們的方案目標較為切合(引自廖松圳,2005):(一)社會的功能:在民主社會中學習民主生活所必需的素養,並且創造出個人的社會地位及價值。(二)學校功能:提昇學校教學效能,學生在社團活動的參與過程使得教學內涵更加生動活潑,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