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史复习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学史复习总结中国社会学史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1.《群学肄言》:是1903年,由严复翻译并引入中国的斯宾塞的社会学著作。这是一部关于如何研究社会学的书,斯氏在书中充分的论述了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之难。(根本目的是阐明治理社会之艰难)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交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肄言何?发专科之旨趣,究功用之所施,而视之以所治之方也。2.群学:即今天的社会学,严复最初将社会学译为群学,解释主要依据荀子的思想。严复给群学下了明确的定义:“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情之交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他认为,研究群学的目的,是为了明“群之理”,以“图自强”。3.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传统的中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基础。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国家的政治根基在下不在上,在社会不在政治,在伦理不在法律,这种文化强调伦理关注家庭,以伦理治国强调统治者的道德品行,其伦理色彩浓厚,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精神不足。4.李景汉: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调查专家,他主导了北京的人力车夫调查、河北定县研究等调查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实地社会调查方法》《北平最低限度的生活限度的讨论》等。李景汉不仅为社会调查下了定义,还系统论述了社会调查对于中国的十大益处和社会调查遇到的十六条困难。为中国的社会调查研究和社会学教学做出了贡献。5.社会调查运动:是中国社会学者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参与民国建立之初希望与忧虑并存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发动的社会变革运动,以期实现政治改造。社会调查运动从1918年陶孟和发表《社会调查》一文开始,至1937年抗战爆发一共历时20年。此运动旨在以社会调查为依据,自下而上一点一滴实行社会改革。社会意义主要有思想启蒙和关注平民生活两个方面。社会调查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陶孟和和李景汉。6.差序格局:是一种以己为中心按照亲疏远近的原则向外推而形成的类似涟漪状的社会结构。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提出的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格局的概念。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每个人都有一个亲属关系网,范围的大小依中心的势力而定。差序格局通过尊卑上下的等级差异的再生产来维系,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我”为中心的“差”。7.潘光旦:我国现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一生涉及广博,学贯中西,在性心理学、优生学、家谱学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主要作品有《冯小青——一件影恋研究》《中国之家庭问题》《优生概论》等。他以生物因素解释文化现象,从中国古代文献中发掘社会思想。认为中国社会存在民族病象,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出路之一,提出民族“位育思想”,主张优生优育、进行新母教。“人”在他的治学中占据了核心的位置。8.陈达: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代中国人口学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人口问题和中国劳工问题的研究和教学,注重社会调查,率先在中国开展人口普查,参与人口政策的制定,总结了中国人口的发展规律,提出实行节制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品质的救国主张,推崇马尔萨斯主义。他重视统计数字和对社会事实的记录。主要著作有《人口问题》《节育、晚婚和新中国人口问题》《现代中国人口》等9.双轨政治:双轨政治由费孝通提出,他认为一个完善的政治制度必须保证有上下平行的“双轨”。因为在任何政治体系下,人民的意见都不可能被完全忽视,如果没有人民的积极支持,至少是他们的容忍,政治制度不可能长期维持,政治体系不可能在一根自上向下的单轨上发展起来,这意味着必须有某种方式的自下而上的轨道。10.中和位育:“位育”出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目的,不偏不倚,谐调适度;“位育”是手段,各守其分,适应处境。潘光旦将优生学词汇adjustment或adaptation译作“位育”。位:代表静态,为民族秩序的维持;育:代表动态,为民族进步的取得。民族位育:就是民族秩序和进步的取得。11.乡村建设学派: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的总称。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景汉、晏阳初、梁漱溟等。该学派认为立足农村发展农业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出路。要研究中国平民的生活,一定要研究占中国人口总数80%的农民的生活,要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农村的问题。他们将中国乡村作为社会学研究、应用的实验室,进行乡村建设运动。12.愚贫弱私论: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平民普遍都具有“愚、贫、弱、私”四大疾病,这是定县调查研究的结论。所谓“愚”,是指那时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识,甚至目不识丁,他们中80%以上都是文盲。所谓“贫”,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少人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所谓“弱”,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体质弱,是无庸讳辩的“东亚病夫”,人民的生死存亡只能付之天命。所谓“私”,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常识,可说是“一盘散沙”。二、简答1.严复是如何论述中西社会的差别?①中国以宗族主义为出发点,最重三纲五常,以孝治天下,尊主尊亲,亲其所亲,尊其所尊。重节流,节俭积累财富,慎终追远,好古勿今。②西方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明平等,以公治天下,贵自由,重平等,重民,尚贤,重开源,以今胜古。表:中人西人重三纲明平等亲亲尚贤以孝治天下以公治天下尊主隆民重节流重开源好古忽今以今胜古2.简述严复的学术主张①论群学之重要。他认为群学的目的,是为了明群之理,以图自强。如果不研究“群事”,就不明“群理”,在治理国家上就会有很大的盲目性。群学治,而后能修齐治平。②思富国之良方。在严复看来,中国富强的根本在于“群”的问题,或者说是不能“群”的问题。具体地讲,就是民智已坏,民德已衰,民力已困。因此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既要治标——收大权,练军实,也要治本——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③辨改良之缓急。戊戌变法的失败以及庚子事变使严复更深切地认识到,中国民智未开,不适合实行共和体制;中国文化亦不应该完全否定;他反对激励的革命,主张根据国情,批判地接受旧文化,逐步改进。④谈教育之根本。严复认为,社会的差别取决于其人民的品德素质,若人民的品德素质不高,仅靠技术或策略达到目标,也不能维持长久。政治手段具有外在性。在现实中,中国真正的出路在于教育,以教育改造国民素质。3.试概括早期社会调查的贡献与局限⑴贡献:①对“精英文化”的挑战②科学研究而不是哲学思辨,有利于社会学发展③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调查经验④将社会学定位为认识、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改造服务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⑵局限:①缺乏理论指导和思想阐释②研究方法尚不成熟4.如何理解梁漱溟西方是团体格局,中国是家庭格局的观点?这是梁漱溟关于中、西方社会结构的观点。他认为西方是团体格局,个人本位,阶级对立;而中国是家庭格局,伦理本位,职业分立。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个人本位,个人之于团体,是私与公的关系,而在团体内部,则是平等的关系。团体高于个人,而团体与个人之关系,由所谓权利义务来规范。此种关系竟有深厚的宗教信仰为基础。而中国家庭伦理强调家庭格局,伦理本位,家庭内部实行同居共财制度,各个家庭成员在经济上不独立,个人不得不从属于家庭,以家庭为本位。中国还强调宗法人伦,以父子人伦为主轴,与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相关联。在自然的人伦关系基础上加入了等级服从的因素,使家庭关系都变成了上下尊卑关系、支配顺从的关系。所以说“西方是团体格局,中国是家庭格局”。5.简述梁漱溟对西方、中国、印度三大文化体系的比较在梁漱溟看来,世界文明有三大体系,即西方、中国、印度文明。西方文化所走的是向前的路,主张征服自然,向外用力,采用科学方法和民主政治争取权利。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向里用力,强调随遇而安。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不谈现实,超脱人生。西方文化虽然很发达,但只能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解决不了人的精神问题,而中国文化可以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因此,世界发展的方向是中国文化的复兴。6.简评晏阳殊愚贫弱私的意义与局限意义:1.认识到了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要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因此从农村入手发展农村经济文化、改造农村社会的出发点是对的。2.在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农村人才,传播和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村合作和其他公益事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3.该理论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少国家的乡村建设和社会去重建中,注意借鉴平教会的具体做法,晏阳初还在1950年后在泰国、古巴、菲律宾等国指导推行田间实验与社区教育,将初期的“除文盲,做新民”扩展为“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4.该理论指导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不少高级知识分子,放弃城市中富足的物质生活,扎根农村,为农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光明,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局限:1.站在知识分子的角度而不是农民阶级的角度看待农村社会,主观地将农村社会看成一个问题社会而没有考虑农民的实际诉求。2.只看到了社会现象的表面病态,但没有进一步追究中国农民为什么会愚贫弱私,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之侵略与封建残余之剥削是愚贫弱私的根本原因。3.该理论的实践缺乏可能性,因为当时国难当头,战火不断,缺乏实践该理论的人才、资金和社会环境。4.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的乡村建设不能离开民族独立解放运动而单独进行,中国的问题是整体性的,该理论只做农村工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仅就农村问题而言,其最根本的方面是土地分配问题,仅从农村卫生、农民素质等枝节问题上下功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之苦。7.如何理解差序格局的差与序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按照亲疏远近的原则向外推而形成的类似涟漪状的社会结构。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我”为中心的“差”。而多数学者都只看到“差”而忽略了“序”。差序格局通过尊卑上下的等级差异的再生产来维系(差序格局导致差序人格,否定人格平等的可能性,不承认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没有独立,自主,自由的个人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也不会有团体格局。)8.吴景超是如何批评反对节制人口的观点的第一派:从战争的立场,反对节制人口。批评:近代战争的胜败不系人口多少。第二派:从生产的立场,反对节制人口。批评:与其创造肉机器,不如创造铁机器。第三派:从土地利用方面看,利用荒地应该增加人口。批评:开荒应安置无业游民,而不是增加人口。农民没有利用荒地,是社会秩序问题、地权问题、技术问题。第四派:从工业化方面着眼,工业化可以吸收许多人口,不必节制。批评:中国工业化,只有采用美俄式(利用本土资源),而不是英日式(依赖海外资源),而美俄人口密度均低。9.简述早期中国社会学家关于人口问题争论的四种观点1.悲观论:人口过稠,食物不足,问题多发(贫穷、疾病、内乱、革命、犯罪、饥荒)。陈长衡:婚姻改良,废除旧俗:一夫多妻、早婚大户、子孙满堂。《中国人口论》1918;《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1930陈达:主张节育,提高人民的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2.乐观论:坚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对人口与食品关系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李大钊:《战争与人口问题》(1917)坚信科学文明、人定胜天。陈独秀:《马尔萨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1920)社会制度的缺陷导致贫穷,使贫民子女不能接受教育。限制下层贫民的生存、生育权利,是劫贫济富。发展生产,推动科技,增加劳力,消除游惰阶级,平均分配财富。3.民族主义派:迅速增加人口,增强民族竞争力。孙中山:“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4.折衷的看法:人口适度发展。孙本文:不认为中国已人口过剩;人口分布不均,实业、教育落后,是贫困的主因。提倡生育限制,主张改良农业,发展工商,普及教育,改善卫生。10.社会学家的社会精神与爱国情怀矛盾吗不矛盾。理由如下:社会学家的科学精神要求他们以实证的观点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和社会组织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