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2×25)1.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A.总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增长2.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③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3.有关此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C.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D.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4.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J型曲线增长速率保持不变B.种群S型增长过程中,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至零C.种群S型增长过程中,时间是40时,生存斗争非常激烈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种群数量可以大于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5.如图是l932~1962年某地灰喜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叙述不正确的是2/12()A.在1932~1937年灰喜鹊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寒冷使种群中耐寒基因的频率增大C.连续暖冬使灰喜鹊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该地1957年的物种丰富度比l952年高6.如上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7.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一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l表示第t+l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8.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泰山上的所有蒲公英②东平湖的全部生物③华山上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④凤凰山上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④9.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B.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3/12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D.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10.下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B.a点时丙数量的上升主要是食物的增加C.b点时丙的下降主要是天敌的减少D.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11.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12.人们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的方法,目的是破坏该害虫种群的()A.种群密度B.性别比例C.年龄组成D.个体数量1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3种生物的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a、b、c都有可能是细菌D.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14.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选项实验内容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A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多次计数取平均值B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C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在人群中随机取样并统计D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4/12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1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有关操作错误的是()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B.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C.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后,再盖上盖玻片D.将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取样计数16.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五点取样的方法,调查学校周围一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表是所获得的一组数据,据此可估算出该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是()A.3株/m2B.4.2株/m2C.5株/m2D.6株/m217.下列关于实验误差的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低B.使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时,若顶部电灯未打开,则统计的物种丰富度会比实际值偏低C.在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前,应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误差D.用32P标记噬菌体,然后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并进行长时间的保温,之后搅拌、离心,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高18.下列措施在实践中不可行的是()A.在水稻田中,放养青蛙可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B.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来确定合理的捕捞量C.在果蔬储运中,降低含水量以减少呼吸消耗D.在大棚栽培中,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产量5/1219.如图是某种群在理想环境和自然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时不会出现K值B.该种群在自然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为“S”型C.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达到3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环境条件变化不会对该种群的K值造成影响20.某山区的坡地被破坏,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了山体滑坡,在较短的一段时间,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丰富度可能比较低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2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2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3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2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9只.但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A.小于70只B.大于70只C.小于73只D.大于73只23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24.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6/12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BD.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A25.右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发生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第II卷(非选择题)26.近几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水稻田中养殖河蟹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增产、增收模式.右图是某稻田中养殖河蟹后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水稻插秧时,每平方米一般控制在80株左右,这一措施主要是控制好水稻的________,以利于提高水稻产量.(2)若养殖河蟹后食物网中其他生物的原捕食关系没有改变,则稻田中新增加食物链_________条;河蟹与稻螟、稻飞虱形成了_________关系.稻螟和稻飞虱的蛾虫被蛛网粘住时挣扎,蛛网的震动频率属于_________信息.(3)河蟹在稻田中主要吞食稻田杂草幼嫩茎叶和稻杆基底叶,同时捕食稻螟和稻飞虱的虫蛹.试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稻田养蟹的意义: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27.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图回答问题:(1)湖泊中,鲢鱼与河蚌的关系是__.(2)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7/12生物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__(填字母).(4)水蚤吃藻类,而河蚌吃小球藻和水蚤,则河蚌属于第__营养级;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来源于第__营养级.28.(8分)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⑴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________.⑵乙和丁的生物关系是__________.⑶若丁的数量减少5%,则甲的数量_______.⑷丁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有____个营养级,是___级消费者.⑸辛获得能量最多的渠道是___________(写出食物链).⑹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研究此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下图l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在图1的各个字母中,不参与构成群落的是(填字母).(2)图l中体现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是(用字母和箭头表示).(3)F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也就是表示(填字母)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4)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F、D.(5)图2中丙曲线bc段下降的原因.(6)若图l是一农业生态系统,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秸秆当作燃料使用,粪便、废水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8/12(2分)(答出2点)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素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填字母)产生的催化降解.30.下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若种群数量呈m曲线增长,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这是因为生物具有的___________特性,从生态学观点看其生活环境是___________.(2)若种群呈图n曲线增长,从生态学观点看其生活环境是_________,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阴影”部分是指_________.参考答案1.C【解析】根据坐标中种群年龄组成的直方图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数较少、老年个体数较多,属于衰退型种群,由此可预测该种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2.B【解析】试题分析::①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有看环境条件,故①错误;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故②正确;③该杂草地动物有分层现象,该杂草地也存在垂直结构,故③正确;④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故④错误.3.B【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表示光合作用的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