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2、通过分析和观察,激发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兴趣,从而进一步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3、知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的运动状态改变【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难点】知道物体受到不同的力时候,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过程】◆前提测评◆1、观察教材第八章第一节,P44页图8-1(b)(d),图8-2以及图8-3、8-4已经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改变。2、力的三要素为、和,三要素完全相同的力,其作用效果一定(相同或不同)。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的作用时,总保持或状态。◆以学定教◆一、力的作用效果1、认真观察教材图9-7中的三幅图后,完成下列问题:(1)图(a)中,力使火箭由变为;(2)图(b)中,力使列车由到,由变为;(3)图(c)中,力改变了足球的。这三种现象都表明:物体在力的作用下。2、能否将上述三种情况中力的作用归纳为一种表达方式?◇讨论并归纳◇1、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2、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运动的改变和物体运动的改变。3、其中任何一方面发生改变或者同时改变我们都说物体的发生改变。◇总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2结论:结合牛顿第一定律和力的作用效果可以得出:力是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二、现实世界中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不受力的物体的情况,但是地球上没有不受力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将如何运动呢?力与运动的关系如何?请思考以下问题:①如果汽车不受力,将会怎么运动?②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的力,会怎么样运动?③物体受到两个大小不相等、但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的力,会怎么样运动?④物体只受到一个力,和运动不在同一方向怎么运动?◇讨论◇1、二力平衡的条件是;物体受到平衡力时保持和状态。2、为什么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发生改变?。3、为什么受力不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改变?。◇总结◇受力情况运动情况平衡力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平衡力动力小于阻力减速运动动力大于阻力加速运动力和运动不在同一方向曲线运动反馈:本章第二节教材P65页,小明和小华的问题:(1)原来静止的小车不推他就不会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小车运动后不继续推它就会在的作用下做运动最终停下来;(2)“风吹树摇”是因为在的作用下树枝由变为,“风停树静”树枝在作用下做运动而静止;3因此,力不是的原因,而是的原因。三、“力与运动关系”的应用[例1]张老师用1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一辆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以较慢的速度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当他推着小车以较快的速度在水平桌面上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推力应该1N(大于、小于或等于)。当小车做加速运动时推力应该1N。[例2]站在匀速直线运动的公交车里的乘客受到个力的作用,分别为。[例3]如图所示,物体水水平传送袋匀速前进,请用物体受力的示意图。板书:1、力的两个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2、力是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3、物体受到或者的时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物体受非平衡力时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改变。◆当堂检测◆1、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时候,关于小球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球不受力;B.小球受平衡力;C.小球受非平衡力;D.小球只受重力2、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所受的多个力中,又一对大小为15N的平衡力,当这对力突然消失后,该物体的运动状态将。(改变或不改变)3、掷出去的铅球能在空中继续飞行,这是因为铅球,铅球在飞行中运动方向不断的改变,这是因为铅球(不考虑空气的阻力)。4、小明用20N的力推着小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小车受到地面的阻力是多大?为什么?5、跳伞员从飞机上跳下,在降落伞未打开时做加速运动,原因是什么?降落伞打开后4BCA最终匀速降落,又是为什么?6、如图所示,小球从斜面上点A处由静止滚下,最后停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点C处。从点B到点C的过程中小球做什么运动?其原因是什么?【课后布置】一、巩固练习1、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曾经经历了漫长而又激烈的争论过程,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其核心含义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C.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2、起重机吊着一个物体匀速上升和匀速下降,拉力分别为F1、F2,比较F1和F2,有F1F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这两种状态都是状态。3、家庭活动:用细绳拴住物体使之做圆周运动,观察小球运动方向的改变。二、梳理本章知识1、找出本章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如重要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实验等;2、找出哪些知识点具有包容的关系,哪些知识点具有并列的关系;3、整理这些知识点内在的逻辑联系,并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