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姓名学案编号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第1课时《浣溪沙》教师复备栏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教学重难点1.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宁临川人(今江西杭州)。景德初年,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浣溪沙》是他的名作。二、品词明意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第三句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不尽的幽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再次形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赏析: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了青春易逝,伤别怀旧之情。在无可奈何的凋敝消逝中,仍有令人欣慰的美好事物重现,被称为千古奇偶句。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三、思想感情:作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四、总结: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纵观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教学反思授课班级授课时间姓名学案编号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课时《采桑子》教师复备栏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教学重难点1.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教学过程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二、品词明意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译: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上篇写泛舟湖上所见。这几句描写,词人运用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方法,并把形象与声音结合,营造出西湖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译: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下篇着重描写在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感受。“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这里”,以静写动,写出了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的景象。“惊起沙禽掠岸飞”却是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这样以动写静,使得西湖水面愈显其幽静。词作是以景结情,水鸟的飞翔不但增添了词作的情趣,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同时,更表现出词人追求如同水鸟一样的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三、总结:在艺术上,词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出西湖之美景,犹如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同时,注重了动静结合的方法,特别是以动写静的方法,把西湖清新可爱之美表现得美不胜收,并寓情于景,令读者想象而思考。教学反思授课班级授课时间姓名学案编号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第3课时《相见欢》教师复备栏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教学重难点1.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朱敦儒(1081-1159),宋代,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二、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三、诗歌主题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四、品词明意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上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下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簪缨散”,说他们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人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受了,风前冠一“悲”,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交集、痛苦欲绝。教学反思授课班级授课时间姓名学案编号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第4课时《如梦令》教师复备栏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教学重难点1.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婉约派代表,号易安居士,一生颠沛流离,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二、品词明意常记溪亭日暮,①常:常常;经常。②溪亭:溪边的亭子。③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经常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直到日暮时分。沉醉不知归路。④沉醉:大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⑤归路:回家的路。但因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兴尽晚回舟,⑤兴尽:游兴得到满足。⑥回舟:乘船而归。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误入藕花深处。⑦误:不小心。⑧藕花:荷花。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争渡,争渡,⑨争:同“怎”,怎么(怎么把船划出去的意思)。我争着渡河去,惊起一滩鸥鹭。⑩滩:群。⑪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桨声惊醒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小结:作者为宋代的李清照,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这是出自李清照之手的如梦令。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学反思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